公路通,百业兴。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交通运输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关键支撑。路有很多种,也有无数条。之江大地,浙里山水,一条条逶迤在山水田园间的公路,串联起了城市与乡村、乡村与乡村,成为农民增收致富、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快车道”……
本专栏,将从集约节约共建、公路经济和安全、客货邮融合等方面入手,带您感受浙江农村公路的变化与不同,并记录在创建“四好农村路”过程中“翻腾着”的浙江交通力量。
打开地图,地处浙北的湖州与嘉兴,不仅与苏晥相接,更与上海紧密相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让两地交通人不约而同想做得更多、更好的,就是市民出行的便利和通达。
因而,早在2021年湖州即实现了市、县同政策机制、同服务标准、同运营票价、同运营方式、同卡全市乘车,成为了浙江省率先实现全域公交一体化的地级市。而嘉兴,则是全省首个推进市域公交一体化的城市,也是首个打通省际毗邻公交的地市。
作为城市及所辖区域范围内最为经济方便的客运交通方式,公共交通于湖州和嘉兴来说,便是“四好农村公路”上许多个串珠成链的便民、畅达小故事……
浙江长兴与江苏宜兴虽分属江浙,却有着沉淀深厚的历史渊源。
每每有宜兴人翻过一道岭,来到浙江长兴境内的东川岕或西川岕,碰到村民问路,一开口,便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宜兴人说着普通话,而长兴人却是操着一口流利的宜兴话。再聊下去就会发现,这些村民的母亲多是来自于宜兴,她们一般都是上世纪5、60年代时嫁到长兴的。
由此,长兴和宜兴这两地居民逢年过节便会互相走亲访友,自然而然地就多了许多的寻常往来。
沈志兵是长兴父子岭村的村民,说起宜兴倍感亲切。
“我的母亲崔秀华就是宜兴人,嫁到了父子岭村。”对于沈志兵而言,宜兴就是外婆家。“小时候去外婆家,都是坐着客车去的。我母亲抱着我,身边坐着大多都是去宜兴探亲走访的。”在沈志兵的记忆里,这样的场景依然熟悉。
近些年,高铁多了,客运汽车也就相对减少了。因而,年迈的母亲回宜兴的次数也越来越少。沈志兵说,现在年轻人都选择了班次“公交化”的长兴高铁站到宜兴。
然而从宜兴高铁站乘公交回到家还需要一个小时时间,对老人家来说仍有些不便。“你们都这么忙,专门送我去宜兴太麻烦了。”这句话成了母亲崔秀华的口头禅。“虽相邻两地,可对于年纪大的人来说,距离却越来越远。”沈志兵看在眼里,却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2023年7月18日,随着长兴县跨省毗邻公交——省际118路(长兴——宜兴前龙)正式开通,母亲的家乡情和我的焦虑就都解决了。”沈志兵说,这条公交线路,是两地老人亲情的纽带。
公交线路的开通,让长兴与宜兴的情感变得更为紧密。母亲崔秀华等村里的老人,他们终于能用自己最熟悉的交通方式到达宜兴,让他们的探亲访友回到“以前”。
“爸爸、妈妈,我去上课啦!”每周日下午5点,家住嘉兴市凤桥镇吴家浜的陈歆媛就会戴好自己的电话手表,带上公交卡,乘坐101公交车前往嘉兴一中附近的舞蹈工作室上课。
别看陈歆媛今年才11岁,已经有8年舞龄了。
父亲陈文军说,小歆媛从小对跳舞特别喜欢,特别是民族舞那自由活泼的表演形式,百变多彩的舞蹈服装,更是深深吸引着她。但是良师难求,夫妻两人为了女儿也是多方打听、试课,才在嘉兴一中附近找到一家适合女儿的舞蹈工作室。老师专业,女儿喜欢,唯一的不足就是离家较远,所幸父亲陈文军可以开车接送女儿。
但,开车来回一趟需要1小时,更别提下课时间正好碰上拥堵高峰,出行成了小歆媛上课的“麻烦”。为了解决歆媛学舞接送的难题,夫妻俩把解题思路转向了公共出行系统。
嘉兴是全国首批开通城乡公交的城市,陈文军一家附近就有城乡公交101路。101路公交线路是嘉兴市本级第一批城乡公交线路,也是全市首条运游融合公交线路,刚好可以直达嘉兴一中。
陈文军夫妇开始尝试带着歆媛乘坐公交车去上课,让孩子熟悉坐公交车的流程、线路。我记得我小时候很不喜欢挤公交,车子里人总是很多,一路颠簸,混夹着柴油味儿,又闷又晕。所以我一开始很担心孩子能不能很好接受公交车。结果等上了车才发现,现在的公交车跟我们那时候天差地别,真的是我们多虑了。”陈文军说。
歆媛非常喜欢公交车,她觉得能自己乘坐公交车去上课,说明自己长大了:“小孩子才需要爸爸妈妈接送,现在我完全可以自己去上课。上车后,我就找个座位,放心睡一会儿,睡醒就能到家了。”被问及是否会因睡觉坐过站,歆媛悄悄告诉小编了一个自己的小秘密。因为每周乘坐固定时间的固定班次,她早已经跟司机叔叔熟识,若是到了站点她因睡过头等原因没有下车,司机还会提醒她。
今年,歆媛获得了第七届舞林门舞蹈艺术节浙江总决赛儿童C组中国舞的特金奖,一趟趟往返的公交车,也见证了她的成长……
上午10时许,湖州七都公交枢纽站,70岁的陈老伯收拾好自己背包,熟练地刷卡上车,坐上了前往湖州市区的176路公交车。
“退休了,时间多了,趁着身体还健朗,总想着去周边玩玩逛逛,看看风景,享受享受生活。”陈老伯告诉记者,知道新增了这条公交线路后,就马上安排了出行计划。一路上,陈老伯坐在床边座位上,时不时拿着手机拍拍窗外的太湖风景,发送至家族微信群,也时时汇报自己的地理位置。
1个小时后,陈老伯到达了湖州龙之梦。当天,陈老伯和几个老友白天游玩了动物园、龙之梦古镇,尝了湖州美食套肠、红烧鳝丝、清蒸白鲢……下午6点,陈老伯坐上公交车回家吃晚饭。“一天时间没能玩遍,反正公交车方便,对老年人还免费,过两天一定要再来一趟。”
“节假日里最忙了,新线路都是湖苏两地的往来游客。”随着今年4月份湖州跨省公交176路的开通(从龙之梦钻石酒店开往七都公交枢纽),司机叶鹏华见证了湖州和苏州两地群众出游的热情。
开通运营以来,176路对于沿线旅游促进明显。统计显示,运营至今,176路发送旅客2088班,运输旅客超1.26万人次。
太湖龙之梦乐园总裁柳九邦说,环太湖沿线旅游火爆,游客有绿色出行需求,现在假日里前来游玩的江苏游客更多了。“乘客70%左右为老年游客。”柳九邦说,湖州市民最爱在七都的湖畔花园站下车,这个站点左手边是七都太湖湿地公园,右手边是水产集市。还有太湖溇港景区的幻溇、义皋古镇,还有龙之梦的乘客也很多。
据了解,176路是湖州市发往江苏吴江七都的第二条省际公交线路。早在2021年7月,由南浔区南浔镇泰安路车站始发通达江苏吴江七都公交枢纽站的173路省际公交线开通,至今已运输两地乘客12万人次,其中来古镇旅游的吴江市民占了多数。
不仅是环太湖旅游线火爆,公交还串起了安吉县梅溪镇红庙村一座曾经废弃的矿坑,使其成为了大学生创业创新的新天地和网红打卡点。
“这里曾是安吉第一水泥厂,面积近300亩,矿坑挖到了108米深。红庙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永甜回忆,3年前,已经关停的矿坑悄然在互联网上自媒体平台走红,被称为安吉“小冰岛”,经常有年轻人想尽办法进去拍照、垂钓、潜水。
既然单纯的“堵”行不通,那就不如留住美景。
2022年4月份,在梅溪镇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红庙村联合10余名大学生创业团队共同成立了“安吉深蓝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开启了打造网红打卡目的地的“深蓝计划”。仅仅花了18天时间,公司就在“小冰岛”边建起了100平方米的观景平台,并改造了原矿场的废旧用房开了“深蓝一号咖啡馆”。
此时,通往“深蓝计划”的道路——老晓南线也及时地进行了整治提升。路域沿用“深蓝计划”整体风格,通过铺设柏油路面、提升道路景观、完善标识标线、两边绿化采用铺设矿石、安装路灯等行动,极大改善了路域环境。
为了方便许多外来坐着高铁前来的游客,2023年8月安吉交通部门还开通梅溪至高铁站的343路公交线,并在沿途设立深蓝计划站公交站点。“这线路就像一条‘红线’,串起了游客和这里的亲密度。使得高铁站与深蓝计划咖啡馆实现了无缝衔接,实现坐着高铁就能来看美景喝‘村咖’。”程烁钦说,开业2年多,“深蓝计划”工作日的客流量保持在近800人次,节假日可达2000人次以上,这个咖啡馆更是创造了单日单店咖啡出杯量8818杯的纪录。
节假日高峰期,从每天早上8时至傍晚6时30分,50名店员操作37台咖啡机不停运转,平均每分钟出品近14杯咖啡,单日接待量最高达20661人次。
据悉,整个安吉共有300多家咖啡馆,而不少咖啡馆开设在了乡村,乡村咖啡这个新业态在安吉发展的生机勃勃。2023年,安吉“村咖”共接待游客约550万人次,实现营收超1亿元,带动大学生创业1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