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市场的怀旧是好是坏?

文化   电影   2024-07-16 13:39   浙江  

瀚影强音,在这里遇见视觉!

——  (SMC)视觉融媒体



文艺市场的怀旧

是好是坏



“向前看的人,也忍不住回忆过往。”

一首歌,一部电影,一本书,或是一个熟悉的面孔。每一个曾被我们记住的,都可能成为文艺市场中怀旧的一部分。

无论是影视文字作品,还是综艺选秀节目,回顾过去和重温经典都在近年来成为了一个热门选题。

前者有经典电影4K版本影院重映和经典影视作品的重拍,后者有乘风破浪的姐姐等综艺爆火出圈。






《放牛班的春天》重映吸引了许多没有看过和想要重温的观众。乘风破浪的姐姐中王心凌依靠一首《爱你》重回观众视野,唤起80后们的回忆

毫无疑问,文艺市场中一直有怀旧风的浪潮。

怀旧这一题材的受众也并非少数。


图源:豆瓣


怀旧是一种心理需求

怀旧,本身就是一个带有主观色彩的词语,怀旧的存在也是因为曾经文艺市场中因为某一作品或者某一风格产生过高潮,在一代人的心中留下过记忆

就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对于那一代人的影响一样,每每提起,总能让人会想起周星驰、吴宇森、许鞍华等优秀的电影人,以及那时被称为“黄金时代”的香港电影届的百花齐放。


图源:豆瓣


所以当许久未见的熟悉面孔、经典作品,被再一次翻新提起,总会让人想起过往时日里的回忆,和再也回不去的青春

所以,怀旧是一种心理需求,是一种自我认同感的来源。随着年龄增长,进入职场,离开熟悉的环境,人很容易慢慢丢失自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文艺市场的怀旧通过互联网传播,恰恰填补了人们心中这部份的空白,让观众获得内心的慰藉。

就像八十年代的《大闹天宫》,九十年代的《黑猫警长》,00后看过的《开心超人》《喜羊羊与灰太狼》。每次提起,似乎都能让人回忆起旧日的童年,而每一代人的共鸣是相似的。




图源:豆瓣


对过去的怀念,每每引发共鸣,都是强烈的,难以忘怀的。

伴随一代人成长的文艺作品总自带童年滤镜,这样的滤镜给予了在迅速变化时代中的人们一个“藏身之地”,让他们在迷失自我的社会中,可以在回忆中找回自己,找回当时的初心

怀旧是文艺市场的运营策略

费穆导演的《小城之春》作为中国影史的经典,在五十年后也出现了的翻拍的版本,在技术和条件都进步许多的基础上,作出了和原版不同的改变,删去了原版具有叙事意义的旁白,将其全部改为镜头语言,也融入了田壮壮导演自己的想法。并不是复制粘贴毫无新意。


图源:豆瓣


文艺市场的怀旧,一是对过去的经典作品或者人物的致敬和缅怀,二是在新内容屡屡碰壁灵感枯竭时,最稳妥的退路和市场营销的手段

近年来文艺市场中怀旧作品数量繁多,虽然其中也有一些优秀作品诞生,但大多数的作品都只是依靠怀旧作为作品噱头,以所谓的追忆过去营销,在消费经典作品,吸引观众的注意,赚取足够的流量之后,也只是得出一个热锅炒冷饭的荒唐作品。

这样的作品诞生,是因为怀旧和经典带来的流量是巨大的,怀旧的根本是共鸣,而共鸣就会吸引流量和关注,这样依靠怀旧的运营和营销,比起自主创作新作品要稳妥的多,也要简单的多。



一味的怀旧不可取


怀旧所诞生的文学作品,理应是一种承载记忆的方式。应兼具缅怀和创新,而不是一昧的回顾过去,用所谓追忆的名头去反复的消磨大众对于经典的热情和对怀旧艺人的喜爱。

这样所带来的流量和利益,来的也快去得更快,从长远来看对文艺市场的发展和未来,起到的绝对不是正面作用。

如果文艺市场的大头全是怀旧,那么新的作品又将如何发展?如果创作的未来只是一昧的依靠情怀炒冷饭,那未来的文艺市场是否会变成“残羹冷炙”?




从1905年中国的第一部电影诞生,到今天电影市场不同档期的百花齐放,他们依靠的绝不是一昧的怀旧。





文艺市场中的创作者们可以回顾过去,可以重温经典,但创作的路不能停止于怀旧

既要学习经典,也要努力创作出属于新一代人的新经典




 总 编:黄沁珥

 责 编:何欣瑶 陈嘉瑜

 审 稿:俞悦 赵馨瑶 张泽庭

 组 稿:周珺 陈妍 

 2024年7月16日





遇见视觉
瀚影强音,从这里遇见视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