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谱写新篇章丨朱爱华老师采访

文化   2024-06-27 17:12   上海  

瀚影强音,在这里遇见视觉!

——  (SMC)视觉融媒体



新技术谱写新篇章——AIGC专业

朱爱华老师采访


      近年来,ai技术已经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学习。

      接纳、理解、学习、创作,AI作为新兴技术,已经走进校园。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作为最早开展AIGC微专业的学校之一,在王小慧艺术馆举办了首届结业作品展览。

      为了想要了解AIGC微专业,或者对AI技术感兴趣的同学能够更好的了解有关专业和未来学习方向。

      这一次,遇见视觉特别邀请了目前上海视觉AIGC微专业负责人、也是本次结课展览的策展人之一的朱爱华老师,来和大家聊聊有关AIGC的细节和对于本次展览的讲解



可以从个人背景和任教的专业方面简单介绍下自己吗?


朱爱华:回顾大学毕业后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在从事如何将新技术应用到业务中去的工作,开始是传媒领域的新技术应用,后来是艺术设计领域的新技术、新媒介应用。

      从早些年参与广电总局 “智慧媒体重点实验室”,到前年开始对AIGC这个领域的跟踪和在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中实践应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一直是我比较关注的。


可以谈谈所任教的AIGC微专业吗?


朱爱华:AIGC的前沿发展,对各行各业的影响都很大,尤其在艺术设计及其相应的教育领域,这不仅仅是工具的更新迭代,更是带来了流程范式、岗位结构和生产关系的变化,以及设计美学可能的变化。

      结合AIGC的前沿发展,学校很快在去年10月设立了“AI数字艺术设计”微专业,这种比较系统的AIGC教学在全国高校里是比较早的。通过微专业的这种形式,不仅快速地将前沿发展比较系统地融入课堂,并且通过与全校各专业的教育教学相结合,为多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赋能。

      在课程的设置上,AIGC微专业不仅包括:前沿理论和方法、工具及其应用,更是通过项目制教学和行业前沿案例的解读与练习,培养学生将AI应用到各自专业领域中去、通过AI创意设计和综合应用的能力、为自身专业的发展插上翅膀的能力。

      在师资的配置上,采用了在职师资与行业导师相结合的双师制。通过行业专家的引入,使学生能力的成长与行业发展和市场需要相适应。


我们也了解到先前您和其他几位老师在王小慧美术馆共同策划了一个AIGC的学生结业展,方便结合展会内容分享一些您在AIGC领域的实践经验和案例吗?


朱爱华:经验谈不上,这也是我们首次将AIGC微专业的结业作品在美术馆进行展览。

     这次展览,我们将其命名为“SIVA平行时空AIGC艺术展”,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希望学生可以去表达他们想表达和创作的,并借助AIGC等前沿工具去实现。这是结业展的初衷。

     当然,如何能让学生的表达和创作更具质量,达到行业水准。这其中有两点比较重要:

     一个是,问题导向的课程设置。也就是,跳脱传统教育框架,侧重于围绕具体问题构建学习模块,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挑战时主动吸收并应用知识与技能。学生不再仅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成为探索与创造过程的主导者。我认为,这也是适应AI时代发展的应有的学习模式,当然真正要全方位体系化地做到这一点,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微专业目前也在不断探索中。

      另一个是,双师制的陪伴和引导。在筹备结业作品展的整个过程中,不管是行业导师还是在校老师,都非常投入,从选题策划、概念设计、阶段性成果到第一版第二版第N版的修改,老师的辅导是非常“沉浸式”的,不仅是技术实现上的指导,还包括创意思维、批判性思维的激发,以及叙事与表达上的精细打磨。


AIGC微专业也是刚刚起步,很多同学可能还处在想要学习但是不知道怎么准备的状态,那么对于想要学习AIGC微专业方向的学生,您有哪些建议和指导?


朱爱华:首先是艺术素养。无论技术发展的什么程度,艺术创作的工具如何变化,对审美及其判断能力始终是逃不开的。熟悉和了解各种艺术风格、光线、构图、视角等等,这些都将为AIGC课程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

     第二,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是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在使用AIGC的过程中,与AI工具对话的水平如何,对生成结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这个对话水平的高低,绝不仅仅是语言的能力,根本的是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认知水平,也就是对你所要表达的那个问题和任务的理解。

      从这个意义上,学好自身专业很重要,也是AIGC微专业比较看重的。虽然看上去AIGC改变了设计创意生成的法则,似乎人的创意可以由AI算法取代至少是 部分取代,让人有种“不必经过专业训练、只要掌握了AIGC工具,就能借助AI算法给出的创意和对专业的理解,去能完成设计”的错觉。 

      然而, 这仅仅是对于入门级的创作而言的,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成为优秀的设计师/内容创作者,仍然取决于你自身的专业能力,取决于你对于创作对象的理解。所以在微专业的建设中非常注重AIGC技能培养与各专业的教育教学的结合。

      作为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习者和将来的从业者,各位同学千万别止步于AIGC工具的学习和掌握,也不要指望借用AIGC帮你解决所有的专业问题。对于专业的从业者和学习者而言,有责任去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去驾驭前沿工具,让前沿工具为你赋能,而不是让它把你变成一个麻木、只会使用工具的“工具人”。


在展会上我们也看到了很多有意思的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作品,以及一些互动装置,想问问您,这次展出的13组学生作品中,在创作阶段,有没有哪个给您留下很深刻印象的。


朱爱华:每一组学生都很努力,很有创造力和想法。

      比如:《缫》这个作品,学生将AI前沿算法与交互艺术装置相结合,呈现大航海包括比之更早的郑和下西洋所带来的文化交流与交融。学生从大英博物馆内珍藏的中国明代瓷器上的西葡大航海时代图案纹样产生灵感,表达了年轻一代 从AI时代的视角回望历史、进而反思当今AI时代所带来的更广范围、更多层次的文化交错和关于身份认同的疑惑。

      再比如:《丹青创天》AI短视频,学生运用AIGC工具,重新演绎了“神笔”这个中国传统故事,“笔走龙蛇,丹青创天”,故事中老人运用“毛笔”创造理想世界,故事外其实上是学生在运用新媒介、新工具去创作和表达、创造“理想世界”时他们的一些思考和感悟:当初 “神笔”的故事,在如今AIGC工具的帮助下或成为现实?他们希望通过这种融合中国传统故事与AIGC工具的尝试,唤起人们对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思考。

      还有《封神.双语神话系列丛书》、《鸾·和》、《薪火相传》等AI绘本作品,以及《瞬间SIVA》、《CHANGE申·变》、《长沙热》、《归途》、《变迁》、《传承之路》、《歴》、《国风扇舞·古韵留香》等AI短片,以中国古建设为元素的AI交互作品《灵阁》、以中国南宋团扇画《万花春睡图》为元素的《鼓瑟春光》音画交互作品等,学生运用AIGC工具从不同角度诠释着他们对于文化及其传承的思考。


在您看来,目前AIGC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问题是什么?


朱爱华:从AIGC本身的问题来讲,比如:还不能完全理解物理世界的规则,对于精准控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对于特定领域的元素缺乏理解等等。但是假以时日,我相信这些都将会不再是问题,何况当前AI的进化远超我们想象。

      AIGC真正面临的挑战是新工具与人的应对方式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

      第一是,AIGC便捷性很有可能会放大人的懒惰,带来由于过度依赖AIGC而导致人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退化,这是一个值得警醒的问题。需要鼓励学生利用AIGC作为辅助工具而非替代品,促进其在创意过程中发挥批判性思维和深度的学习能力,保持人的主体性和创造力的鲜活。

      第二个是,数据版权与隐私保护。比如:由AIGC所需的训练数据集的版权问题很难追溯,导致很多艺术和创意领域的从业者为避免自己的作品被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用作训练集,于是对于公开发表作品会更加谨慎,这非常不利于行业发展。因此,如何建立透明、合法的数据使用规范,保障创作者权益,倡导开放共享的同时,也尊重并维护每个创意个体的劳动成果,是目前AIGC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三个是,AIGC内容的同质化问题。AI生成的内容基于现有数据的学习,这可能会导致创意作品的模式化和同质化,减少了作品的独特性和原创性,影响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度。所以也有学者提出,AIGC可能会让人类对设计和审美的细节追求变得麻木,让地方文化沦为肤浅的符号化表达,也失去了许多精微、随机的东西。


未来是不是还会有更多中国➕AIGC的作品诞生。


朱爱华:有个非常有意思的段子说“我们本来希望AI可以帮我们扫地、洗碗,我们有空就去写诗、画画。但是,现在是AI都去写诗、画画了,我们人类还在搬砖”,段子归段子,不过,我认为AI的“写诗、画画”和人有空要去干的“写诗、画画”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完成的是人给予的任务,工匠型的艺术创作任务,至少目前为止仍然是这样;而我们有空想“写诗、画画”,娇情一点来说,是与“平行时空的那个自我的对话”,是主体意识、情感体验与独特生活经历交织的产物。

      从这一点上来讲,去创作更多中国+AIGC作品是非常有可能的。我们因此也特别鼓励学生回归“自身”去挖掘创作源泉,通过驾驭AIGC工具(包括其他的工具)去探索更深层次的文化意涵,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中华文化的符号化表达上。


最后,请问您对AIGC微专业的未来发展和人才培养有何展望?


朱爱华:学校其实在AIGC以及AI在教学领域的应用,有多个层面的考虑和规划:

      第一个层面,AI数字艺术设计微专业。微专业的设立和开展,可以快速地响应行业的发展,也正是基于微专业的这种形式,学校得以快速地将AIGC的前沿发展快速地、比较系统的纳入教学;

      第二个层面,在AIGC微专业的基础上,逐步将AIGC课程融入日常教学体系。这其中包括:认知层面的通识课程,AIGC工具与应用的通用技能课程,以及更高阶的基于不同领域的AIGC综合应用的项目制课程;这些课程将服务于学校的更多的专业和学院。

      第三个层面是,基于人工智能应用工作室的课题研究。这将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提供师生进一步深入地对某一领域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和实验、实践的机会,目前相关的课题领域包括:前沿 AI技术的持续跟踪与应用、AI艺术设计新范式的研究与实践、AI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AI新市场的开发与应用等等。通过前沿课题打通学、研、产,使AIGC领域的人才培养与相关专业建设兼具前沿性、学术高度和市场应用价值。



      通过这次对朱爱华老师的采访,想必一些同学对于AIGC的印象也会逐渐清晰起来。AIGC作为学校的新兴专业,既需要创新思维也需要稳固基础,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AIGC专业人才,能够熟练使用AI技术,结合自身所学,创造出更多的作品,阐述自己的想法。




 总 编:黄沁珥

 责 编:何欣瑶 陈嘉瑜

 审 稿:俞悦 赵馨瑶 张泽庭

 组 稿:周珺 周欣怡

 2024年6月27日

遇见视觉
瀚影强音,从这里遇见视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