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报送2件作品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
11月7日,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报送的2件作品:央广网的舆论监督报道《六问:河南南阳收割机为何无法下高速?》(作者:汪宁、余京津、刘保奇,编辑:张军、于锋、王薇)、人民日报的系列报道《一线调研·经营主体看活力》(作者:白之羽、杨文明、林琳、姚雪青、程焕、沈寅,编辑:吕钟正、韩春瑶、林子夜)双双获得第34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该院自2016年成为中国新闻奖试点报送单位以来,至今已有6件初评报送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
✦
•
✦
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宣部批准的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项,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中国记协”)主办,旨在发挥优秀新闻作品的示范、引导作用,促进新闻媒体多出精品、多出人才。
今年中国新闻奖初评报送工作有了较大改革,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将原来评选文件中的“试点报送单位”更名为“教研机构报送单位”,一是对新闻教研机构报送单位进行了扩容,由去年的21家增加到43家,二是建立教研机构报送单位准入退出机制,对于报送单位连续 3 年报送作品均未获奖等情况,要采取退出措施。
作品《六问:河南南阳收割机为何无法下高速?》针对2023年5月网传“南阳上百台收割机无法下高速”所引发的舆情,多方采访事件相关人士,进行求证、核实,客观全面还原事实真相,解答公众心头存在的疑问,及时化解了社会矛盾,并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发挥了很好的桥梁沟通作用和舆论引导作用,是体现舆论监督建设性的优秀之作。
作品《一线调研·经营主体看活力》将报道对象聚焦于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民宿、餐饮、物流等行业,通过这些经营主体的经营状况反映经济的恢复情况。通过扎实采访,挖掘到了真实鲜活的第一手材料,对一线见闻和感受进行提炼总结,生动可感地呈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平实客观地传递出中国经济恢复向好的良好势头,有效发挥了央媒在舆论引导中“定音鼓”“风向标”的作用。
供稿 | 吉林大学文学院暨新闻与传播学院
排版 | 李松音
审阅 | 丁雨辰 曲婧
指导教师 | 王林强
吉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会新媒体中心
本期小编:李松音
本期责编:曲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