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筑梦,献礼华诞”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主题征文活动圆满结束
本次活动不仅紧扣爱国主义这一永恒主题,而且征集的作品也充分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变迁和吉大学子们的家国情怀。通过这些作品,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同学们对祖国的深情厚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这些情感正汇聚成一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今天对本次活动征集的优秀作品进行第一期展播。
作品一 东北:白山黑水间的中国红
吴若彤 2024级 新闻与传播
金秋十月,层林尽染。当风四起,翻扬的五星红旗与火红的枫叶在空中摩挲出清脆的响声,第一缕晨光穿透薄雾,轻洒在这白山黑水之上,整个东北大地被镀上了一层金色,这是金祖峰的山顶。我站在明暗交界的熙攘人群里,听见清脆的童声唱起了《我和我的祖国》,从一开始的嘈杂喧哗,到整齐划一的附和,没有伴奏,歌声也能轻易被辽阔的山河吞没。我转头环顾四周,适才带着东北口音的调笑者自发沉默下来,我在他们的脸上,看到了一种统一的虔诚。
这是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的日子,横跨中国3000多公里,我来到中国北疆的这片土地。三个紧密联系的省份,像是常年在天涯论坛里面活跃的老网友,未曾会面却已分外熟悉,我们亲切地称他们这个兄弟组合为“东北”。初来乍到,这里的包容性令我咋舌,在这里,我时常能感受到同为“中国人”的一种归属感,例如现在,在人群紧密相挨、等待日出云海的隐秘默契中,我的思绪伴随这场率性而为的“追秋”行动飘向远方。
抗联精神:白山黑水间的革命烽火
这片被白山黑水环抱的黑土地,古老而充满活力,它不仅孕育了丰富的物产,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英勇无畏的儿女。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这片土地的安宁,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建设这片疆域的美好未来。东北抗日联军自“九一八事变”就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革命先驱用血肉之躯捍卫国土:
严酷寒冬、缺衣少食,杨靖宇就着风雪咽下树皮、枯草和棉絮;清冽的松花江里,为国捐躯却身首异处的赵尚志仍旧紧紧拥抱着他曾竭力守护的热土;乌斯浑河边,杨贵珍、胡秀芝、黄桂清、郭桂琴、王惠民、安顺福、李凤善、冷云这八名年轻的女战士捐躯前的喊话混着枪林弹雨在山林里回荡……
几十年来,对于这片沃土的山水草木而言,只是红松向上生长的几毫米、只是枫叶春去秋来又一次的飘落,只是寒来暑往冰雪再一次的融化,潺潺流水早已将鲜血冲刷,逝去的英灵早已长眠,但是,他们的故事,将会伴随着这片土地的和平安宁传向未来的千秋万代,“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中国的历史从来都不是宏大叙事的英雄史诗,它是亿万中华儿女共同谱写的颂歌,歌的是坚定的信仰信念,颂的是高尚的爱国情操,念的是伟大的牺牲精神。白山黑水间的中国红,是燃烧的革命烽火。
北大荒精神:白山黑水间的丰收硕果
东北的在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印象里,总是盛满烟火气的。各式各样的影视作品在我的脑海中投射出绚烂的东北成像。正如纪录片《大地情书》所言,“这片寒地黑土之上的东北人,质朴、泼辣和坚强,他们奔忙在日复一日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之中,是无数这样的微光汇聚成一个充满烟火气息的东北人间”,东北有自己的叙事。
东北,是《漫长的季节》中望不见尽头的玉米地,是喷气火车过磅时零件摩擦发出的沉重声响;是《风吹半夏》中咯吱作响连接天地的白雪,是透过结霜老窗户隐入蒸汽升腾烧水壶的阳光;是《人世间》中在金色枫海里缓慢驶来的红色电车,是昏暖灯下圆形折叠桌上喷香的卤味和滚圆的水饺;是《父辈的荣耀》里三万六千二百一十二棵树木吐纳呼吸的林海,是微光中随风波动的金黄麦浪。
尽管东北人民的豪爽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但越是开朗不拘小节的人们越难将心中对这片土地的情愫用煽情的语言高宣于口。七十五年以来,从“北大荒”到“北大仓”,那些热忱默默藏在劳动者们脚踏实地开垦这片黑土地的背影里,藏在闪烁汗水淌过的一双双丰收笑眼里,埋在运往各地的一颗颗饱满的粮食里。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白山黑水间的中国红,是成熟的累累硕果。
铁人精神:白山黑水间的奋进朝阳
从“一五”计划开始,东北就成为了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重要基地。无数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甚至转业军人,他们手挽手、肩并肩,共同奋斗,用智慧与汗水,将这片曾经荒凉的土地,建设成了钢铁森林与机械轰鸣的现代化工业区。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正如此次的上山路,陡峭的石阶折磨着躯体、强劲的寒风冲刷着意志。从“老工业基地”到“新产能园区”,东北的工业化发展也面临着各种挑战。
石油工人王进喜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高尚情操,这种精神不仅是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更是整个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真实写照。他们的精神,已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激励着后来者不断前进。无论是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科学家,还是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普通劳动者,都是新时代东北精神的践行者。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续写着东北大地上的新篇章。
蕴含着深沉爱国情怀、顽强拼搏意志、艰苦奋斗态度、科学求实作风以及无私奉献品质,在苦难中笑着前进,是这片土地上努力生活的中国人特有的中国式浪漫,白山黑水间的中国红,是新智造的希望曙光。
太阳彻底升起来了,歌声停下来了,这位“共和国的长子”缓缓苏醒,人群逐渐散去,我望着眼前白山黑水的好风光,眼眶不知什么时候已然湿润,满山的红叶,似是我心中燃烧的、盛开的、光芒万丈的中国红。
作品二 欢度国庆,吉人奋进——国庆留校小记
张水鸿 2024级 中国史
盼望着,盼望着,为祖国母亲庆生的脚步近了;期待着,期待着,七十五周年祖国华诞的氛围更浓了。“盛世华年七五秋,红旗飘舞耀神州。”我在吉林大学度过的第一个国庆假期是什么样子的呢?
日出东方,升起五星红旗
10月1日当天,我早早起床,坐在电脑前守候国庆升旗仪式直播。清晨,东方微微露出鱼肚白。一声洪亮中气的“齐步走”划破了寂静,三军仪仗队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出现在了画面中。他们身姿挺拔、目光如炬、严肃庄重,整齐划一的脚步声在耳机中听来更为震撼人心。一致的手臂摆幅,一齐的抬腿高度,一样的迈步幅度,这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一声立定之后,全场再次回归安静,所有人都屏息等待着。“向国旗,敬礼!”昂扬嘹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注视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解放军同志敬军礼,少先队员们敬队礼,其他人则行注目礼。“前进,前进,前进进!”一曲国歌毕,人群欢呼起来,大家欢庆祖国七十五周年华诞。随后,在《歌唱祖国》的大合唱中,象征和平的白鸽飞向天空,五彩缤纷的气球升腾向苍穹。我的心情也像放飞的气球一样,澎湃激动,无法平静。不自觉地,我也轻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生在春风里,长在国旗下,我们祝福伟大祖国繁荣昌盛,我们祝愿祖国山河永驻。
欢度国庆,体味早市烟火
“东北早市你就来吧,一来一个不吱声!”作为一个南方人,我对东北早市不仅是早有耳闻,更是心向往之。趁着国庆假期,我和舍友们前往长春永兴农贸市场“一探究竟”。刚下车,叫卖声、呼喊声、汽笛声,不绝于耳;油条香、水果甜、牛奶味,直蹿入鼻。一下子,我们的早起困意被驱赶殆尽。走进早市,真可谓是人群熙熙攘攘,商品琳琅满目。街道两旁既有早餐店铺,也有任君挑选的小摊。直升的热气中,白白胖胖的大包子“犹抱琵琶半遮面”;平直的摊板上,整整齐齐的水果“可爱深红爱浅红”。架不住色香味俱全的食物诱惑,我们一致决定先吃饱再慢慢逛早市。金黄的油炸糕外脆里糯,猪肉蛋堡调味恰到好处,豆沙麻花软乎乎的……这些早市“特产”满足了我们的味蕾,也让我们暖和了起来。吃饱喝足后,我们在偌大的早市中闲逛,看看这个,问问那个。大姨大叔们操着东北口音,热情地向我们介绍着。我的目光被一盒盒黄澄澄的果子吸引了。“这是啥呀?”我问道。大姨笑着看我:“小姑娘南方人儿吧!这叫南果梨。你凑近闻闻,还能闻到酒香捏!吃起来酸甜酸甜滴,来点儿不?”抱着尝新的心理,我买了一盒。虽然南果梨小小一个,但是汁水很充足,酸酸甜甜,吃起来回味无穷。除了这些,早市上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安徽板面”的大招牌随处可见。作为安徽人,既感到无比亲切,又感觉到全国人民的大融合与大团结。南北方差别很大,气候不同、饮食各异;南北方差别又很小,人民都安居乐业,在哪里都能品尝到家乡的味道。
吉人奋进,感悟吉大氛围
假期里,人们纷纷选择出行,到处都是一派“人山人海见不尽”的景象。而我,选择反其道而行之,享受在吉林大学的静谧时光。关闭耳机,不定目的地,我的漫步之旅开始了。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和煦的微风轻抚树梢。抬头仰望,我看见树上的叶子形成了红黄渐变;极目远眺,我看见阳光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走在路边,不时有落叶慢慢飘落。踩上去,是秋天特有的清脆声音。在清湖旁边找个座位,任由阳光倾泻在我身上,任由微风拂过脸颊。我闭上眼睛,用心灵感受吉大校园。再睁开眼睛的时候,清湖的天鹅朝我游过来。洁白的羽毛在光的照射下更加耀眼,长长的脖颈尽显优雅。他们在岸边自在地喝水、振翅、梳理羽毛,让我也不禁羡慕起天鹅们的悠闲生活。离开清湖,来到大草坪。有的同学在树荫下捧着书阅读,有的则围绕一圈做游戏,有的干脆躺在草地上四仰八叉。吉大学子们在校园里享受生活,在大学中增长见识,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乐趣呢?
在吉林大学的第一个国庆假期,我观看了天安门前的升旗仪式,同全国人民一道欢庆祖国的七十五周年华诞;我和舍友们一起逛吃了东北早市,体验到了浓浓的人间烟火气;我也漫步了吉大校园,感受到了学校的氛围和青春的力量。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我想,作为吉大学子,作为新时代青年,更应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不断奋进。
★
排版 | 吴若彤
审阅 | 杨志刚
指导老师 | 王林强
吉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团委理论学习中心
本期小编:张彩虹
本期责编:曲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