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一个被历史铭记的日子,中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这一天,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从此,中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在这一刻,无数革命先烈为之奋斗的理想终于实现,而在这场庆典中,那些幕后的红色故事尤为令人感动。
1949年7月,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正式宣告成立,由周恩来担任主任,朱德担任阅兵司令员,聂荣臻则出任阅兵总指挥。经过深入的讨论后,委员会将开国大典的主要流程划分为四个部分:政府成立、典礼、阅兵式以及人民群众游行。筹备组在选定地点时,对天安门广场和西苑机场进行了比较。天安门广场虽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但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意义,被视为举办开国大典的理想场所。然而,选择天安门广场也意味着需要更加周密的准备来应对可能的安全挑战。
聂荣臻率领一众专家,对国民党空军的实力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他们敏锐地发现,国民党的主力机型为美制B-24二次轰炸机,尽管这款轰炸机在诸多方面表现不俗,但其夜航能力却存在着显著的短板。这一发现,无疑为我方制定应对策略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基于这一发现,聂荣臻元帅深思熟虑后,提出了一个大胆而巧妙的构想:将开国大典的举行时间调整至下午3点。这一时间的选择,巧妙地利用了国民党轰炸机夜航能力的缺陷,使得国民党轰炸机试图对大典进行骚扰或破坏时,极大地增加了其执行任务的难度和风险。聂荣臻元帅的这一提议,迅速获得了党中央的高度认可和采纳。为了确保大典的顺利进行和国家的安全稳定,党中央决定将建国大典的举办时间列为绝密信息,并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直到大典开始前的5个小时,这一绝密消息才通过新华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除了充分利用时间之外,聂荣臻还在北平四周部署了高射炮群,可以有序的拦截国民党的空军。阅兵典礼方案也对空袭进行了详细的预测部署。如果国民党真的飞到了北平城内,天安门上的中央领导立即到城楼里躲避,在场群众就地卧倒,我们的战斗机对国民党空军进行拦截,广场外组织高炮射击国民党轰炸机。因此开国大典中,战斗机不仅飞了两次,而且是带着弹药飞行的,以应对国民党空袭的准备。在历次阅兵式中,携带飞行也只有这一次。
通过这些真实的幕后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开国大典不仅仅是一个庆典活动,更是中华民族走向新生的重要标志。随着岁月流逝,尽管很多当年参加开国大典的老一辈革命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们留下的宝贵遗产——那份对祖国无限热爱之情以及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来者不断前进。在新时代背景下,让我们继续沿着先辈开辟的道路勇往直前,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供稿|王欣悦
编辑|杨慧敏
指导老师|李沐函
吉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团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