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红色资源对于青年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强调将其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吉林大学文学院6名硕士研究生在负责人的组织下,听取指导教师意见,组建“吉行筑梦”实践调研团,深入学习了长春地区积淀的深厚红色文化,更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实录、参与红色遗址纪念活动等形式,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情感体验,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内化于心,更外化于行,立志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转化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初期阶段,通过查阅资料、阅读相关历史文献以及网络资源,成员对拟定场馆的历史背景、展览内容和教育意义有了基本的认识。团队出发前召开集体调度会议,制定了一份详尽的调研计划,包括设计问卷、访谈大纲和文献阅读综述。问卷主要针对思政育人受众和活动参与者设计,旨在收集他们的体验反馈、感受和建议。访谈大纲则用于与场地工作人员或专家进行深入交谈,以获取展览布展背后的故事和理念。文献阅读综述则便于团队成员了解场馆情况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以便进一步规划路线,取得创新性的调研成果。
中期阶段,团队敲定了实践调研路线,队员们一同前往各个实践地进行相关拍摄、参观体验、实地考察及采访调研。
吉林大学历史名人纪念馆是队员们实践调研的第一站。这里不仅记录了先贤为吉林大学事业发展夯基垒台的卓越功绩,还浓缩了学校70余年的办学时空,凝聚着追求卓越的奋进历程,融汇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启示。场馆里的一字一句都记录着吉林大学与党同心、与国同行的报国史;筚路蓝缕、自力更生的创业史;争创一流、蓬勃发展的奋斗史,更加展现了吉大人听党指挥、为国担当的使命精神和扎根东北、兴教育才的奉献精神。队员们于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图片资料中领略了林枫、吕振羽、于省吾等前辈事迹和吉大精神。
东北沦陷史陈列馆是实践调研的第二站。展馆内最醒目的大字“勿忘9·18”、抗战歌曲《松花江上》、毒气实验室都展示着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的侵华史实,也镌刻着英勇无畏的抗联精神。在这里,队员们分为两组随机对参观者进行采访。围绕红色文化的了解和感悟进行访谈,接受采访者多为青年学生,他们此前曾多次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相关红色文化展览,面对东北沦陷区血淋淋的日本侵华铁证,受访者表示这是无法原谅、不能忘却的历史。除此之外,我们借助场馆内的红色布景开展了重温入党誓词、沉浸式感受革命战斗、唱响红歌等体验式互动。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调研,我们看到了这些布景陈设在提高公众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上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发现了其在互动内容创新、参与度提升等方面的潜力。这些发现和感受将为我们后续提出更具体、针对性的调研报告提供有力支持。
吉林省博物馆和吉林省科学技术馆是实践调研的第三站,队员们于历史中感悟峥嵘岁月,于科技中体悟时代精神。成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报名并成功遴选为吉林省博物馆讲解员,负责“破晓——吉林人民革命斗争史”陈列馆的讲解,通过展示吉林人民反帝反封的风起云涌和喋血抗日的艰苦卓绝,真正实现了在实践中铭记历史、感悟历史。在吉林省科学技术馆,面对积淀深厚而蓬勃发展的中国科技,成员们虚心学习,认真观摩,仔细记录,依次参观了科学技术馆的“智慧的阶梯”“创造的辉煌”等特色展厅。不仅在多样的科技成果中收获了感官和知识的盛宴,更通过虚拟互动体验技术进一步增强了对科技原理的了解。在历史与未来之间,在参观、讲解、拍摄、互动等多样形式下,成员们于实践中学习了科学文化知识,增强了爱国荣誉感和自豪感。
后期阶段,队员们召开“思政育人·吉行筑梦”主题的组织会议,对调研实践和互动体验过程进行梳理,队员们踊跃发言,共同总结经验与不足,并就调研过程中形成的问卷、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材料的整理、剪辑工作进行科学分工,促进调研成果落地落实。
本次实践团队共形成实践调研动态10篇,制作调研实践活动视频6支,实践调研报告5篇,其中含案例研究4篇。通过亲身参与和深入体验,团队成员对体验实践类爱国主义红色文化教育在研究生思政教育模式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种“寓教于行、寓教于情”的方式,让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活了起来,让红色基因在青年心中深深扎根。在未来,我们将以青春之名,挺膺担当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在体验中“受教育”,在实践中“长才干”,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图文来源 | “吉行筑梦”实践调研团
审阅:丁雨辰 曲婧
指导教师:王林强
本期小编:张彩虹
本期责编:曲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