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因声求气,因气推意”——高考句式、语气效果题探析

文摘   2024-12-24 20:31   江苏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沧海语文”诚挚征稿,如有优质原创课件,请微信联系晓文语文小助手:18082166770。一经采用,将付与微末润笔。

感谢大家对“沧海语文”的支持!如需获得可编辑付费课件,请扫码添加晓文语文小助手或管理员春风十里老师。


沧海语文课件合集【2024.12.4更新】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课件合集

【写作】高考应用文写作指导

【文言文】2010~2024高考全国卷文言文翻译

【语用】语言文字运用之赏析句子表达效果(考情、赏析角度、例题演练)

【语用】修辞手法的构成及表达效果








课件版






课件共43页,查看全部内容请滑动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学案





因声求意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人心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一句反问,是鲍照向苍天、对命运发出质问,一吐胸中块垒;而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却只能欲说还休!

经典品鉴

文学作品中,经常借助句式及语气表达特殊的情感内容,请简要分析下列句子的句式内容及表达的含义。

1.你难道一辈子就这样生活下去吗?你最后的归宿在哪里?(《平凡的世界》)

【反问句、疑问句】

第一句反问句,表明要改变现状生活状态的决心,这一辈子不能这样生活下去!

第二句疑问句,向自己的未来发出疑问,为追寻新的生活蓄力。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爱这土地》)

【设问句】

通过自问自答眼里含有泪水的原因及答案,表明对脚下土地的眷念和对祖国深沉的爱。

3.难道人民解放军不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吗?(《谁是最可爱的人》)

【反问句】

答案自然包含的问中,“难道”“不是”双重否定构成肯定,表明人民解放军就是最可爱的人。

4.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哈姆雷特》)

【感叹句】

感叹人是有思想有追求有作为的人,感叹人的人文价值。情感抒发强烈。

5.但是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拿来主义》)

【祈使句】

于否定中表达期许与祈使,期望中国人能筋骨强劲、挺起脊梁,不一味崇洋媚外。

6.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故都的秋》)

【陈述句】

客观陈述北国的秋的特点,表达内心深挚的情感:对北国之秋的爱,对故都的眷念。

真题索引

2024年新课标Ⅰ卷】

“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必须是持久战。”

“难道将来也不能吗?”

“难道中国也不能变成优势吗?

“难道将来也不能吗?”……

                              ——(摘自毛泽东《论持久战》)

4.材料一多处使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


【考查目标】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着重在对作品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语言风格和表达效果的理解和把握上。(2025年《高考试题分析》)

【参考答案】

①设问句在问答之间切中要害,驳斥了典型的错误论调,阐明了文章的主旨;

②以设问句和反问句层层推进,形成缜密的论证逻辑;

③设问句和反问句赋予文章雄辩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答案分析】

答案①围绕文本内容分析,阐明表述设问句子功效的同时,结合句子阐明句意;

答案②结合所考查句子的位置、关系,思考其结构上、逻辑上的作用;

答案③从设问句和反问句的句式特征的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2024年新课标Ⅱ卷】

“淋着这雨,我们都没有打伞。打伞会觉得辜负了这云的,也会辜负这雨,不是吗?”

 ——(摘自语言文字运用Ⅰ)

19.文章结尾处的“不是吗?”是个问句,却并不表示疑问,它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考查目标】

本题考查考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语感、结合具体的语境探究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2025年《高考试题分析》)

【答案】



2022年新高考Ⅰ卷】

“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

——(摘自语言文字运用Ⅰ)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案】


考情简析

1.选材开放,兼顾底层逻辑

  文本选择有时政论文也有时事热点,但是都注重对学生基础分析能力的考查和思维拓展的考查,要求答题时心有文本也能逻辑自洽。

2.题型多变,考法灵活自如

可以结合文本阅读考查,可以借助诗词鉴赏考查,可以语用凸显考查。考查的方法灵活,随文随境命题成为趋势。

3.考点明确,分值随题设置

    考点清晰,设问明确。结合文本内容,直接考查对应的知识点,要求对其内容、句式、语气等效果进行分析,分值3—5分。

类别梳理

类别

特征

效果/作用


反问

有意提问

答在问中

情感强烈

有意设置问题,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使语句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能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情感表达强烈。

内容陈述上不辩自明,情感表达上,强烈鲜明。


设问

无疑而问

自问自答

强调突出

一问一答中,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有时出现在篇首或句首,起到引起下文或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感叹

语气突出

情感鲜明

直接表露出惊讶、感叹等情绪,抒发感情直接而浓烈,借助突出的语气,表达鲜明的爱憎褒贬之情。

疑问

提出疑问

需要回答

提出疑问,期待有效的回答,提出疑问的过程是思考探索的过程、寻求解决策略的过程,疑问语气突出,情感表达直接。

陈述

客观陈述

冷静平和

在客观陈述中告诉别人一件事或一个道理,表示陈述语气的句子,一般语调平和,情感表达自然。

祈使

期望达成

语气强烈

表示命令、请求、希望或者劝阻,根据具体的内容可以于语句语调中强调期望达成的目的,语气情感强烈鲜明。


迁移训练

试题一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看。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花片。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儿,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儿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花瓣儿,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花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来的正好,你把这些花瓣儿都扫起来,撂在那水里去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畸角儿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埋在那里,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河北省唐山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2.上面语段出自某版本《红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将画线句子修改为“有人的地方儿什么没有?”,修改后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试题二

傍晚时分,在张总督的总督府门前,一位背着褡裢夹着油伞的人径直往里走。荷枪实弹的卫兵横枪挡住。那人说:“我找张总督。”张总督挽着朱先生坐下,亲昵地怨嗔道:“先生你是腿上的肉虫儿不得死了?放着汽车不坐硬走路!"朱先生说:“我是土人,享不了详福,闻见汽油味儿就恶心想吐。”张总督说:“我真怕你不来哩!正准备三顾茅庐,我亲自去你的书院哩。”朱先生笑说:“纵是孔明再生,看见你这身戎装,也会吓得闭气,何况我这个土人。”

(《白鹿原》·陈忠实节选)

8.文中画线句子问句包含深意,请分析其含义及其表达效果。(5分)

试题三

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等,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唯有这“天高皇帝远”的建阳从中古一直走到近代……中国古代雕版基地大都空无一物,只剩下建安这个“活化石”。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

……特别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华屋和豪宅的时候,人们会巴望着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理掉。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活化石”必然的命运么?

……难道这块生育出千千万万图书的沃土已然资源耗尽,贫瘠得连几套书版也找不出来?

……四堡现有的书坊不会坚持太久,残剩在民间的古版又会很快灭绝。照此说来,最终的结果是,我们这个曾经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就不再有“活态的见证”可言了?

那么,谁救四堡呢?

(《四堡雕版·冯骥才》节选)

9.文中五个问句,意蕴丰富,设置巧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6分)


试题四

唐朝诗人喜为什么喜欢以汉喻唐?因为汉、唐两代十分相似,唐朝的诗人可以借汉朝的酒杯,浇灌本朝的块垒。

大汉与盛唐,都是中原帝国国力最强盛的朝代,后人每念及此,没有人不会心向往之。哪怕是文弱书生,想到大汉帝国征战四方,勒石西域的历史,小心脏就会激动得扑通扑通跳……汉朝在汉武帝时期达到了国家强大的巅峰,同时也在汉武帝时期用光了西汉积攒半个多世纪的元气。战争就意味着骨肉分离,家破人亡。他们用汉朝的战争悲剧,控诉唐朝皇帝因没有能力平息边疆的战火而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唐朝诗人还直接拿汉朝皇帝类比唐朝的帝王。“汉皇重色思倾国”(白居易《长恨歌》),唐朝皇帝又能好到哪里去?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试题五

从《典籍里的中国》让厚重典籍变得愉悦可亲,到《国家宝藏》用故事化演绎的手法讲述国宝文物背后的传奇……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为什么如此强调赓续文脉香火?《典籍里的中国》的开场白,或许可为答案,“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那些在血脉和文脉中代代传承的文化基因,了我们今天的精神世界和价值体系,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22. 文中画线句子是一个设问句,请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试题六


拟行路难(其四)

  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16.“安能行叹复坐愁”“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两个反问句,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试题七

高阳台·西湖春感①

〔宋〕张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注】①此词是作者在南宋灭亡后重游西湖时所作。

16.赏析作品中两处问句在推动词人情感发展中的各自作用。(6分)



沧海语文
一群热爱语文人的精神家园,专注高中语文教学,为您提供精品课件、热点素材,教育路上,我们同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