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沧海语文”诚挚征稿,如有优质原创课件,请微信联系晓文语文小助手:18082166770。一经采用,将付与微末润笔。
感谢大家对“沧海语文”的支持!如需获得可编辑付费课件,请扫码添加晓文语文小助手或管理员春风十里老师。
一 、阅 读
(一)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准确掌控船行方向是航行中首要的大事。在初期,由于船只比较小,一般用蒿和桨直接控制船行方向。随着船只的活动范围扩大到深水区域,篙用不上了,而船只体积 增大,桨的数量增加,需要许多人来划,大的桨得几个人才能划动,这时候桨要兼负推 进和制导方向的职能,操纵起来就很不容易了。于是,桨分成两种, 一种专管划行, 一 种专管控制方向。专管控制方向的舵桨逐渐从船舷移到船尾中央,从划动改变为不离开 水面的左右摆动,是舵的前身。在广州西汉末年墓中出土的木船模型上,舵桨的形状跟 划行用的长桨不同,桨翼短而宽,增大桨翼伸入水中的面积,增强了控制方向的性能。 不过,舵桨还存在一些缺陷。例如,舵桨长长地伸在船尾的后面,在狭窄的航道或靠岸 的时候不容易操纵;又如,大型船舶舵桨的桨翼也要扩大,操纵起来很费力,尤其是遇 到大的风浪,操纵就更困难了。因此人们进一步改进了舵桨的形状和安装方式,真正的 舵终于产生了。
舵的作用原理跟桨不同。桨是通过划水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来推动船只前进的。舵不 划水,但是当船舶航行的时候,船尾所产生的水流会在舵面上形成水压——舵压。虽然 舵压很小,但是根据杠杆原理,它推动船舶转动的功效不小,即使是满载的大船也能转 换方向。
舵最迟在东汉已经出现和使用。由东汉墓中出土的陶船模型可知,舵面呈不规则的 四方形,面积比较大,跟舵桨已经没有相似之处。舵柱用十字状结构固定,从船尾斜伸 入船的后方,表明这已是一种转轴舵。在舵柱的顶端有个洞孔,可能是用来安装舵把的。 它应用杠杆原理,只要转动舵把就可以使桨面偏转,调节、控制船行的方向和路线。
早期的舵柱斜伸出船尾。后来人们又把舵柱改为垂直伸进水中,舵面跟舵柱的连接 位置也由舵面中部移到边上,这种舵称作垂直舵。中国船舶独特的尾部结构,正好便于 垂直舵的装置。中国船舶一般都是首尾翘起的,尾部后端边缘通常呈弯月形,成为安装 垂直舵的理想位置。由于航线上的水有深有浅,舵逐渐演进成可升可降的升降舵,依据 水的深浅随时调节舵的高低。宋代以后出现了平衡舵,把一部分舵面积分布在舵柱的前 方,缩短舵压力中心与舵轴的距离,减少转舵力矩,使操纵更加轻便;同时,还增大了 舵面面积,提高舵控制航向的能力。中国古代还有一种开孔舵,在舵面上打许多小孔, 这样不但转舵省力,而且由于水的表面张力,舵的性能也不会受到影响,是一种别具匠 心的发明。
我国是最早发明舵的国家。李约瑟认为:“中国的发明,在十世纪末叶以前已经被引 进阿拉伯文化区域。”欧洲使用的舵可能是十二世纪引入的。舵在欧洲的引入和使用,为 十五世纪开启大航海时代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金秋鹏《中国古代的造船和航海》)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科技史研究的推进,需要突破“四大发明”这一提法的局限,全面考察中华民族 的科技成就。
B. 中国古代科技创造在时间上并非均匀分布,先秦两汉成果众多,对推动中华文明 的形成更加重要。
C. 不同文明之间的科技交流,既有可能通过实物的形式,也有可能通过知识分享的 形式来进行。
D. “全球史视野”要求拓展科技史研究的范围,例如将沿着“丝绸之路”进行的科 技交流纳入考察视野。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当船只体积较小或者行驶于浅水区域时,使用舵来操控航向,比起用篙和桨并不 具备优势。
B. 广州西汉末年墓出土的木船模型上舵桨的形状,说明划水性能并非舵桨演变过程 中的主要因素。
C. 垂直舵的产生是基于中国古代船舶独特的尾部结构,因此它难以应用于古代其他 地区的船舶。
D. 从升降舵、平衡舵、开孔舵等可以看出,古人在舵的改进时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减 少舵压以便操控。
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和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运用作比较的方法,分析了中国古代科技知识输出和引进的不同特点。
B. 材料二中以东汉陶船模型为例,说明早期舵的形制,也佐证了舵的产生时间。
C. 材料一主要按照逻辑顺序展开,材料二则主要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说明。
D. 材料二中李约瑟的论断,可以佐证材料一中关于科技知识传播的观点。
4. 舵入选了材料一提到的88项“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请根据材料内容,说 明其入选的理由。
5.通过上面的材料,读者对于科技史学科的研究内容、方法和价值可以获得哪些认识? 请根据材料分析概括。
(二)阅读I【 部分省份试卷使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滹 沱 河 和 我 牛 汉
从我三四岁时起,祖母常两眼定定的,对着我叹气,说:“你这脾气,真是个小滹沱 河。”每当我淘气得出了奇,母亲和姐姐也这么说我。但从她们的话音里,我听不出是在 骂我,似乎还带着点赞美;可她们那严正的眼神和口气,却分明有着告誡的意思。我真 不明白,为什么要把我跟滹沱河一块说。
滹沱河离我们村庄只一里路光景,当时我还没有见到过滹沱河。什么是河,我的头 脑里没有一点概念。只晓得这个滹沱河很野,很难管束。真想去见见它,看我究竟和它 有什么相同之处。我想它多半也是一个人,比我长得强大,或许只有它能管住我。
过了不多久,记得是个春天,我随着姐姐和宝大娘带着竹篮和小锄到滹沱河边挖野 蒜,野蒜长在沙性的土里。当我们走向一片望不到边际的旷野,宝大娘朝远远的前面指 给我看:“那就是滹沱河。”但我并没有看见什么,哪里有滹沱河呀?那里什么都没有。那是灰灰的沙滩,无知无觉地躺在那里,除去沙土之外,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我感到 异常地失望,滹沱河啊,你丢尽我的人了!我怎么会像眼前这个喊不应打不醒的滹沱河?
姐姐和宝大娘说说笑笑地在岸上的树林子里低着头挑野蒜,我怀着满腔的悲伤向她 们说的滹沱河走去。我找寻我那个失落的梦,在滹沱河那里寻找我心中的滹沱河。
我刚从岸上走下河滩,姐姐大声地喊我:“不要去那里,快上岸来。”我莫名其妙, 不懂得岸是什么,沙土和石头有什么可怕?我还是只顾往里走。姐姐风一般跑下来,不 由分说把我拽到树林子里,说:“就在岸上待着,不要下去,大水会把你冲走。”我瞪起 眼睛问姐姐:“哪里有大水?”姐姐对我说:“有,说来就来!”
我朝着几步以外的滹沱河望去,它真的说来就来吗?从远远的左边望到远远的右边, 那灰灰的沙和灰灰的石头似乎都滚动了起来,看不到头尾,我恍惚觉得滹沱河是一条巨 大的正在飞动的蛇,这沙滩是它蜕下来的皮,那数不清的石头是皮的鳞。这时我才感觉 到这没有一点生气的皮跟在草丛里曲曲折折飞动的蛇一样地可怕。我知道,蛇说来就来, 你还没有瞅得清,它早已从草上蹿走。滹沱河也一定能。
算起来是1929年的秋天,我已在村里小学校读一年级。一天,窗户才透亮,我梦 醒似的睁开了眼,仿佛被谁猛推一下,我首先感到了一种大到似乎听不见的声音,它应 当是声音,但天和地因有它而变得异常地寂静了:一切已知的和熟悉的声音都被它吞没 了。我问祖母:“这是什么动静?”祖母小声说:“大河发水了。”大河就是滹沱河。我一
骨碌从炕上下到地上,衣服不穿,拔腿朝门外跑,一边跑,一边喊:“为什么不叫醒我?” “它半夜来的,它来谁也不知道。”
这时,我似乎听见全村的几百条狗都在呻吟,哪里是叫!我家的两条狗正仰着脖子, 但我没有听到叫声。狗也觉得奇怪,不叫了,缩着脖子伏在地上,两只耳朵直竖了起来。 那声音,不,那滹沱河一会儿像是从深深的地下喷出来的, 一会儿又觉得天空在打闷雷, 像是从天上降落下来的。祖母又一次对我说:“这就是滹沱河。”这时,我虽还没有见到 滹沱河,却真的已感到它来了。这一片呻吟般的狗吠声,村里人远远近近的呼唤声,平 常谁的声音我都能听出来,此刻全分辨不出来了。这就是滹沱河来了的气势。
祖母双手伸开,拦着不让我去。她哪里能拦阻住我,我不是个小滹沱河吗?滹沱河 的声息越来越大,大水仿佛淹没了我们的村子。我听见有谁立在房顶上闷声闷气地喊: “后生们,快堵水去,带上铁锹,带上四齿铁耙!”我当然是个小后生,照吩咐扛上锹, 跑向大门外,人们全都朝大河那里跑,我融进了人流之中 ……
我不歇气地随着大人们跑着, 一过关头,赫然地望见了滹沱河,它不像水在流动, 是一大块深褐色的土地在整个地蠕动。看不见飞溅的明亮的水花,是千千万万匹野兽弓 起了脊背在飞奔。它们由于飞奔, 一伸一缩的身躯拉长了多少倍,形成了异常宽广的和 谐的节奏。滹沱河分成了明显的上下两部分。下面是凝重的水的大地,上面是飞奔的密 密匝匝一色的野兽,它们仿佛空悬地飞奔在水的大地上。我所听到的那淹没一切的声音, 正是这千千万万匹野兽的狂吼,还有它们践踏的水的大地的喘息声。
姐姐和宝大娘挑野蒜的那片树林子已不见了,灰色的沙和石头全都不见了,显然都 被滹沱河活活吞没。我现在才明白姐姐说的岸是什么,岸是河时刻想吞噬的颤栗不安的 大地。大后生们不准我和别的小后生们走向岸边,但我还是钻过了赤裸的与滹沱河同色 的脊梁和腿脚的栅栏,走到河的跟前。我觉得脚下的地似乎不由自主地扑向河,我伸手 到浑浊的河里,我想摸摸滹沱河,它几乎要把我揪到它的怀抱,我感触到它强有力的手 掌把我的手紧紧地握了一下。有一个汉子把我提起来,扔到人群的后面。
几天以后,洪水消退,我去看了一次滹沱河。岸又显出来了,石头又露出来,滹沱 河似乎没有远走,像是整个地陷落进了深深的大地的内部,它随时能走出来。
滹沱河是我的本命河。它大,我小,我永远长不到它那么大。但是,我又能把它深 深地藏在心里,包括它那深褐色的河水,那颤栗不安的岸,还有它那充满天地之间的吼 声和气氛。几十年来,每当濒于绝望时,我常常被它的呼吼声惊醒过来。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的命名方式与《我与地坛》相似,都是以家乡地理景观为切入点,表达了对 亲人深切的思念。
B. 本文与《大堰河——我的保姆》 一样,赋予河流以人格,表现自然环境对"我" 成长的巨大影响。
C. 本文通过孩子的视角观察和描写滹沱河,呈现了滹沱河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状态, 让文本充满童趣。
D. 文中画线的部分写到后生们的身体与滹沱河同色,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同滹沱河 紧密联系在一起。
7.关于滹沱河发水过程的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整个过程的描述层次清晰,首先描写家中情形,主要侧重听觉,之后描写河边状 况,综合了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
B. 文中从听觉方面写滹沱河发水,还调动了多种声音加以烘托,如狗的“呻吟”吠 叫、村人“远远近近”的喊声、混沌于天地之间的响声等。
C. 本文描写大水形态时语言充满动感,气势磅礴,用“蠕动”和“飞奔”的鲜明对 比凸显发水前后的变化。
D. 听闻发水后“我”突破祖母拦阻,钻过人群到河跟前,体现出了“小滹沱河”与 滹沱河的相似之处。
8.请梳理文本中“我”对滹沱河情感的变化过程。
9. 文章最后一段说“滹沱河是我的本命河”,请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阅读Ⅱ【部分省份试卷使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我的漫画
丰子恺
文本二:
美与同情
丰子恺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本一记述自己漫画创作的题材从“古诗句”“儿童相”“社会相”到“自然” 的转变,表明现在创作优于过去创作的价值评判。
B. 文本一列举大量漫画作品的名字, 一方面是回顾自己创作历程的需要,另一方面 体现出作者在绘画理论上对艺术的现实性的追求。
C. 文本二中,同样看树,博物家、园丁和木匠有一种态度,而画家采取另一种态度, 前者更多考虑实用的目的,后者则注重对于形式本身的欣赏。
D. 两个文本整体上使用白话口语,但也插入一些文言句式或诗意表达,如“先得我 心”“子规的啼血”“桃花的笑东风”等,造成一种刻意雕琢、追求庄重的效果。
7.对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句子①引用西方谚语,意在指明漫画具有一种社会功能:通过讽刺笔法介入社会, 对现实社会予以批判和改造。
B. 句子②中作者自比“沉郁的诗人”,指的是自己倾向于将忧愤深沉的情感融入看 似寻常的一草一木,加以描摹传达。
C. 句子③中连用三个“认真地”,不仅强调儿童的“同情心”比起成人更加“真切而 自然”,也体现出他们有意对抗外部的“压迫”。
D. 句子④中“黄金时代”的比喻,既指作为人生阶段的童年时代,又代表了对建立在 “美的世界”基础上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8.为什么说“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请结合文本二的内容简要分析。
9.请结合文本一的记叙,简要分析“感情移入”在丰子恺漫画创作中的体现。
(三)阅读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白氏长庆集》者,太原人白居易之所作。居易,字乐天。乐天始言,试指“之” “无”二字,能不误。(作者自注:具乐天与予书。)始既言,读书勤敏,与他儿异。五六岁识 声韵,十五志诗赋,二十七举进士。贞元末进士尚驰竞不尚文就中六籍尤摈落 礼部侍 郎高郢始用经艺为进退,乐天一举擢上第。明年,拔萃甲科。由是《求玄珠》《斩白蛇》 等赋,新进士竞相传于京师矣。未几,入翰林,掌制诰,比比上书言得失。因为《贺雨》 《秦中吟》等数十章,指言天下事,时人比之《风》《骚》焉。
予始与乐天同校秘书之名,多以诗章相赠答。会予谴掾江陵,乐天犹在翰林,寄予 百韵律诗及杂体,前后数十章。是后,各佐江、通,复相酬寄。巴蜀江楚间泊长安中少 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谓为“元和诗”。然而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 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③,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 酒茗者,处处皆是。(作者自注:扬、越间多作书模勒乐天及予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予于平 水市中,见村校诸童竞习诗,召而问之,皆对曰:“先生教我乐天、微之诗②。”固亦不知 予之为微之也。自篇章已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
长庆四年,乐天自杭州刺史以右庶子诏还。予时刺会稽,因得尽征其文,手自排缵, 成五十卷,凡二千一百九十一首。前辈多以前集、中集为名,予以为陛下明年当改元, 长庆讫于是,因号曰《白氏长庆集》。至于乐天之官秩景行,与予之交分浅深,非叙文之 要也,故不书。长庆四年冬十二月十日,微之序。
(节选自《元稹集》卷五十一) [注]①模勒:仿照原样雕刻。②微之:元稹字微之,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贞元A 末B 进C 士尚驰D 竞回不尚文回就中G 六籍国尤摈落。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风》《骚》,文中指《诗经》中的《国风》与《楚辞》中的《离骚》。
B. 会,恰巧、适逢,与《陈涉世家》中“会天大雨”的“会”意思相同。
C. “召而问之”与《论语 · 学而》中“学而时习之”的“而”用法不相同。
D. 刺,指担任州刺史或郡守,与《屈原列传》“以刺世事”的“刺”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白居易自小聪慧,与一般儿童不一样,刚开始学说话时,就能明确无误地分辨 出“之”与“无”字,后来他在给元稹的书信中曾经提到过这一细节。
B. 礼部侍郎高郢开始用儒家经典来决定录取或黜退,白居易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 优异成绩,他所创作的《求玄珠》《斩白蛇》等赋在新进士中广泛流传。
C. 由白居易、元稹所引领的新诗风十分流行,时人纷纷仿效,称之为“元和诗”, 扬、越等地常常有人雕版印制元、白二人的诗作,并叫卖于市井之中。
D. 元稹在会稽时亲自收集并编辑了白居易的作品,共成五十卷,因为考虑到次年 皇帝要把年号改为“长庆”,就把这部作品集命名为《白氏长庆集》。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几,入翰林,掌制诰,比比上书言得失。
(2)自篇章已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
14. 根据材料,说说在元稹看来“叙文之要”应包含哪些内容。
(五)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表示自己如果治理一个危难中 的中等国家,三年之后,“ _”。
(2)王安石《桂枝香 · 金陵怀古》中“ , ”两句,通过河中 画船、天空飞鸟描绘出长江上的美丽景色。
(3)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相邻的两个数字来表示一个大概、差不多的数量, 这种用法在古诗词中也很常见,如“ , _”。
二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彗星,也称“帚星”,是由冰、尘埃和其他挥发性物质组成的一类小天体,因形状如 扫帚而得名。大多数彗星比较暗弱,通常需要借助天文望远镜或其他专业设备才能观测和 拍摄到,因而肉眼可见的彗星_ ① 。近来引发观星热潮的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正是 一颗肉眼可见的大彗星,它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首先发现的。这颗彗星在一个近抛 物线的椭圆轨道上运行,环绕太阳运行一周需要61751年,即每过六万多年才有机会见 到。该彗星亮度很高,2024年10月中下旬是最佳观测期,在此期间人们裸眼就能看到 壮观的彗尾。
在网友们分享的众多照片和视频中,还出现了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与北京西郊玉峰 塔、颐和园十七孔桥、西藏的雪山“同框”的作品,天文景观与地理景观 ② ,美不胜 收。有“追星人”表示,能够亲眼目堵这六万年一遇的星际邂后,堪称宇宙级的浪漫体验。 10月下旬之后,这位天外来客托着修长的大尾巴渐行渐远,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18. 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帚星”得名方式最接近的一项是
A. 汤 勺 B. 云鬓
C. 草 堂 D. 花车
19.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追星人”指什么?为什么要加引号?
22.某少儿科普栏目计划在最佳观测期前夕,推出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的卡通形象。请 根据以上材料,替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写一段自我介绍,要求信息准确、语言流 畅,不超过80个字。
三、写 作【部分省份试卷使用】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梁启超《敬业与乐业》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三 、写作【部分省份试卷使用】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辩论赛这样的活动形式是否有利于推动知识的进步,增进我们对事物的理解? 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三、写作【部分省份试卷使用】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阅读Ⅱ的材料二中说:“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 来,把这点心灵阻碍或消磨了。”
你是否同意上述说法?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善积跬步,可以至千里
——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评析
朱于国
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分册主编
近些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总体稳定,时有创新,与时偕行,稳中求进”成为突出的特色。纵观近三年的全国高考语文适应性测试命题,在坚持落实立德树人、凸显时代特色、体现素养导向、强化教考衔接、重视基础运用、突出信息整合、凸显真实情境、强调思维力考查等特色基础上,每年都有一些创新之处。例如:2023年推出考查辩证思维能力的作文试题(谚语中的辩证法、繁复与简约),强化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要求;2024年推出图表阅读、词义辨析(“给”)类题型,作文题强化生活导向(报考大学时的专业选择、人际交往中互赠礼物、文化遗产专栏征稿),重视真实情境下的实用性写作。2025年适应性测试,则在如下方面又有所创新。
以考试评测带动学生汉字素养能力的提升
——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试语文卷第19小题解析
王立军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义务教育统编语文教材编修委员会主任
素养型阅读命题的典型性
——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试语文卷阅读II解析
李煜晖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小学(含中职)语文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
2025年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很好地体现了素养型命题的典型性。2017版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大家一直在努力探索素养型命题的研制,希望通过考试命题的变革促进教、学、考一致性,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一、什么是具有典型性的素养型阅读命题
素养型命题是与知识型命题、能力型命题相对而言的,指能够有效检测学生素养发展水平的考试命题。在语文测试中,传统命题或重视知识记忆的准度、广度与结构化程度,或分解式地考查某项读写能力是否达标,而素养型命题虽然也考知识、考能力,但并非站在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进行点状考查和分项考查,而是把知识和能力要素隐含在综合和复杂的问题情境中,考查学生能否运用这些知识和能力构建适切的问题解决方案,产出条理严密、逻辑自洽、内容充实的作答结果。换言之,素养型语文命题是学生本位的,看重的不是学生作为“知识容器”的体量或作为“达标工具”所掌握的技能,而是作为一个有思想、有经验的人在解决问题时的临场表现,亦即平时语言实践中形成的综合素质。为此,研制素养型命题要改变面面俱到观念、避免散碎割裂的形式,通过遴选典型内容、设计典型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经历相对完整的探究过程。
典型的词典义是“有代表性的”。具体到阅读命题,何谓“典型”?或者说,这类阅读命题的代表性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这里先谈两点思考。
第一,从阅读材料的角度看,典型指的是命题期待考生建构的阅读理解能够指向作品的整体意义和原创价值。文本是由语言文字符号构成的有机整体。阅读文本,归根结底要在理解字词、句子、句群、段落等局部意义的基础上,逐步探求通篇传达的完整意义,唯其如此,才能避免断章取义,实现与作者的对话和沟通。同时,文本又是作家创造的个性化的语言文字符号系统,特别是文学类文本,不仅要表达整体意义,还要体现作家精微独到的感受和见解、展现作家与众不同的语言风格,这种思想性和艺术性上的原创性,是作家赖以成名、作品得以传世的重要因素。聚焦整体意义和原创价值遴选考查内容,等于抓住了材料的命脉。
第二,从学生作答的角度看,典型指问题探究过程需要多方面语文素养交织起来,共同发挥作用,这是由语文核心素养的结构关系决定的。高中和义务教育课标都强调,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的核心素养是不可分割的,四者之间不是简单加和的关系,而是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的多维融通。具体来说,语言与思维一显一隐结为一体,审美与文化彼此关联构成两翼;以语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语言与审美、语言与文化、审美与文化形成三组互通关系,而思维作为潜在和流动性的存在,以言语活动为中介,支撑着另外三方面素养的发展及其互通质量,同时也受后者的影响或促进。因此,问题设计或任务设计不仅要做深细的文本解读,还要站在作答者角度,分析探究过程关涉哪些方面的语文素养以及这些素养是如何融通的,涉及的素养越丰富、融通的程度越高,问题或任务便越典型。
二、文学性文本阅读试题体现了素养型阅读命题的典型性
四川、河南等省份使用的2025年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的阅读II,以丰子恺的两篇随笔为材料,要求学生进行关联阅读,两道主观题都体现出素养型命题的典型性。
第8小题的题干是:为什么说“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请结合文本二的内容简要分析。从阅读材料的角度看,文本二题为《美与同情》,作者先讨论关于“美”的问题,通过不同职业的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的观察视角与发现,点出“美的世界的标准”是“仅就事物的形状、色彩、姿态而欣赏”,“更不顾问其实用方面的价值”。进而由“美”的标准说到艺术家的特质——“艺术家的心,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给以热诚的同情”“不但及于同类的人物而已,又普遍地及于一切生物、无生物”。到这为止,作者说的都是关于艺术的感悟,何以又说到儿童呢?从与艺术家的共性上讲,“儿童大都是最富于同情的,且其同情不但及于人类,又自然地及于猫犬、花草、鸟蝶、鱼虫、玩具等一切事物”。从与艺术家的区别上讲,第一,“其心比艺术家的心真切而自然得多!他们往往能注意大人们所不能注意的事,发现大人们所不能发现的点”;第二,“感情移入” 在儿童的生活中为最多。基于这些异同,自然得出“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小孩子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等独特感悟。可见,通篇整体意义是基于对美与同情的理解,比较艺术家与儿童的异同,指出艺术家保持童心的重要意义。而通篇的关键句,便是命题划定的——“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解读这句话,要先解释什么是“艺术的”,这是前半部分的重点,再解释“为什么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这是后半部分的重点。利用这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话来设问,就导向了对整体意义和原创价值的理解。从学生作答的角度看,这道题是从文本关键语句出发的,参考答案也落在了对文章观点的梳理与整合上,这是“语言通思维”;对文章观点的梳理与整合,要求学生把文章看成“美学整体”,整体把握其层次结构,这就是“语言通审美”。
第9小题的题干是:请结合文本一的记叙,简要分析“感情移入”在丰子恺漫画创作中的体现。“感情移入”是在文本二的末尾处提到的,按照作者的话说,是一种西方艺术学说。题目要求把该说应用于文本一,而文本一按历时性顺序自叙其四个创作期的缘起、理念与代表作,实际是要求学生用它诠释作者的艺术实践。从阅读材料的角度看,“感情移入”固然不属于文本二的整体意义和原创价值,但应用于文本一,则学生必须把握文本一中作者在每个时期关注的绘画对象、对这些对象的感情以及希望通过画作表达的独特体悟,这些恰好是文本一的整体意义和原创价值。因为文本一脉络清晰,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所以命题没有直接设问,而是将其作为文本二中的某一观点的应用对象设问,等于要求考生自觉把握文本一的整体结构和叙述内容。从这点讲,该题同样关注了文本一的整体意义和原创价值。从学生作答的角度看,需要完成如下“工作”:①基于文本二的内容,准确理解什么是“情感移入”;②归纳概括文本一四个时期的关注对象以及寄于其中的情感;③判断哪些时期存在“情感移入”以及如何“移入”的;④引章摘句并融入自己的理解分条作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以语言的理解与表达为基础,用到分析、概括、推理、判断等不同类型思维,同时整体把握文本一的结构特点,关照作者的艺术观念与创作实践的内在一致性,由此可见,有效作答仍需多方面语文素养的共同运作与协调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这两道题不仅在对材料的理解、对学生作答过程的认识上具有典型性,且问题设计的切入点都很小——或为一句话,或为一个词,这种小中见大,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自下而上”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设问逻辑,符合学生阅读的认知规律,我们不妨称之为“典型”的命题技术。这样的考试命题多起来,语文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就不会满足于浅表的、碎片化的理解,而会关注那些直抵文本核心的深层次问题;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就不会单摆浮搁地罗列四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而会考虑不同素养之间的结构关系;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就不会从宏大空洞的概念出发,而会充分利用文本的关键字句和跨文本的互文关系,这就是凸显典型性的素养型阅读命题的积极教学导向。
当然,素养型阅读命题的典型性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作品内蕴的可分析性。丰子恺先生是著名的漫画家、翻译家,也是功底深厚的散文家,这两篇作品(节选)感情诚挚、逻辑清晰,语言也有韵味,我们因此才能从中提炼激发真实素养表现的典型问题。这也启示我们:典型问题源自典型材料,阅读命题的选材不容忽视。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一组试题之中,并不是每个具体任务都要具备典型性,例如该题组中的两道客观题,考的基本上是对文本局部意义的理解和推断。从整个试卷的难度结构出发,从支持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文意出发,这样的题目也是合理的和必要的。
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试语文新题型对全国卷使用省份都有启示作用
陈兴才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特级教师,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学研究基地主持人
一、创新试题对28个全国卷使用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启示作用
一线高中教师非常重视适应性测试中的新题型。从时间节点上看,适应性试卷让迎考的师生在窥出一些端倪后,还有一学期时间做出教学应对与调整;从试卷的实际关联度来看,适应性考试出现的“创新”,有些会直接表现在其后的高考卷上,如2023年适应性试卷信息类文本阅读“这里是中国”不同于过去的群文联读,而是一个单一长文本,当年的高考正卷所用材料“竞争性真相”也是单一长文本。2025年适应性测试虽然只供第五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使用,但高考命题变革是一盘棋,全国卷使用省份都应该关注——这是一个难得的管窥今后高考命题“全豹”之“斑”的契机,具有“风向标”的意义。
二、试题重视情境中的素养测评
阅读I的设题体现了对“在情境中考查语文素养”要求的进一步贯彻。材料还原了学科认知背景:材料一是普遍性的成就陈说,材料二是具体的一种成就陈说,两则材料共同营造了一个真实的认知情境。第3小题因文(文本情境)设题,突出文本的说明文特征,将论述能力与说明能力进行融合考查;第4小题设计体现了认识事物与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试题要求考生“说明其入选理由”,模拟和强调了“你”作为“评委”的身份意识;第5小题则由“学科认知”走向“个人体验”——“对于科技史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等,你获得了哪些认识”,这是对素养达成的考查,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阅读”以及“阅读后的收获”。这几道题非常有趣、用心,体现了真实的阅读和认知过程,要求的不只是知识信息的理解与概括,更关注作为“读者”的介入素养——获得一种方法,关于具体和一般;获得一种认知上的提升和迁移运用的能力。说到底,情境是“学习者的情境”“读者的情境”,体现的是素养的本质属性。
语言文字运用第22小题,借“某少儿科普栏目推出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的卡通形象”的情境,要求“根据以上材料,替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写一段自我介绍”,是标准的、典型的语用,学语文就是为实际应用的,知识与技能要放在情境中考查。这是非常明确的导向,高考语文在有意识强化。
语言文字运用历来是创新最活跃的一个模块,每年在延续二三道旧题型的基础上总会出现三两道新题型。这是由于语用形式太丰富了,字词句的理解运用、简明连贯得体及表达效果、标点与修辞、句式长短与句间关系与句法选择、口语与书面语差异、特殊的生活语用现象……理论上说,所有的语文生活场景都可以成为设题的情境。适应性测试卷语言文字运用是一拖五的形式,有三道试题使用了新题型:“得名方式”“识别并修改错别字”和“自我介绍”。
三、试题突出考查思维品质
文言文阅读试题第14小题“为思维而设”。材料说“乐天之官秩景行,与予之交分浅深,非叙文之要也,故不书”,试题不问“哪些是非叙文之要”,而问“叙文之要”是什么,是个反推,思维强度明显增大。
陕西省所用的作文“辩论赛”要求学生思考“辩论赛这样的活动形式是否有利于推动知识的进步,增进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出人意料的“土”,却质朴而有“骨头”——学生的写作素养正体现于对具体事物的分析而不是就宏大题材发表宏词大论,写出好文章需要具体的思辨和分析能力,而不是虚浮的表达。这是对近年来“具体思辨”命题思路的再次确认。
四、题型创新的实质是回到语文读写的本来样子
命题改革与题型创新的实质或者说宗旨是让考回到真实的教、学状态,倒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去适应素养化测评的方向。这也正是适应性测试给我们一线教学的启示:教学必须适应素养化测评。命题呈现随文设题和新颖化特点,其实质只是“反模式化”“反固定套路”,而不是“反语文本质”。恰恰相反,在陌生化、新颖化的外表下,高考语文更加注重素养测评的本质、依标而测、学考一致。
例如,作文“辩论赛”完全呈现了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境。辩论在教材的学习任务中也多次出现,学生理应对辩论有体验有思考。例如,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学习之道中的常规或常见学习任务:有人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要有一桶水”,韩愈却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请表明态度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再如,语言文字运用第18小题“‘帚星’得名方式”,与2024年高考题中“恢复疲劳”一题相似,内含一个语法现象,但不考术语,重在理解运用,是对基本语文素养的考查。这提醒一线教师,不用担心考语言学术语,教学重点要放在生活情境中的语言领会和运用。
试卷题型创新充分显示了素养导向下命题的丰富性,而不是固定性,也就是说,可以这样测,也可以那样考,各种可能都有,而不是今后一定这样并成为固定模式。这也许应该引起刻舟求剑、不想着如何教好而只想靠刷题和依套路来取分的老师们的反思。
王流春
西藏日喀则市第五高级中学校长,语文高级教师
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试高考语文试题严格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修订)凝练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方面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命题和考查,能够促使学生进一步提升语文素养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有利于学生树立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坚持素养立意,加强教考衔接
语言文字运用试题材料将“彗星”相关知识与网友观测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时分享的照片和视频信息的生活情境相结合,并通过对文本材料的阅读,要求学生在有效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梳理材料内容,提取有效信息。第20小题要求填入成语:从“大多数”可以联系到意思相对的“屈指可数”等成语,从“同框”可以联系到意思相近的“交相辉映”等成语,要求学生把握重点,拓展思维。第22小题,要求学生替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写自我介绍,不仅要信息准确、文字流畅,还有字数限制,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有效阅读原材料的基础上对相关信息进行精准提炼。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很好地实现了对学生语言建构和运用素养的考查。
青海、宁夏等省区使用的阅读II材料选自当代作家牛汉的散文《滹沱河和我》。文本曾被选入上海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七课,阅读难度不大,但试题设计巧妙,对审美鉴赏与创造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查。第6小题中A选项的《我与地坛》出自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第七单元,B选项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出自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统编版)第二单元。这提醒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必须在坚持课标导向、忠实教材的基础上实施教学,并适当扩大学生阅读面,分析高考语文命题走向,强化考教衔接及学段延伸,认真理顺考教关系,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教学目标,进一步引导高中语文教师回归课标、回归课堂,潜移默化地推进语文教研教改工作。
二、依文设题、答案开放多元,坚持反刷题、反套路的命题导向
阅读III的第15、16小题,学生要在对诗歌进行理解鉴赏的基础上才能有效答题;语言文字运用的第18、19、20小题,学生需在全面掌握材料信息的基础上,抓住“形状如扫帚而得名”“大多数”“同框”等关键词语或短语,才能对试题进行有效解答;作文要求根据梁启超《敬业与乐业》里面的一句话“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引发联想与思考,并写一篇文章,要求不得套作与抄袭,在引导学生对“敬业与乐业”话题进行思考,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命题导向的同时,明确了“不得套作与抄袭”的反刷题反套路命题导向。上述试题的命制不仅体现了依文设题、答案开放多元的命题理念,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注重思维严密性和表达准确性,而非对各种答题套路的机械记忆,坚持了反刷题、反套路的教育理念。
三、对一线语文教师的启示
一是提升语文素养,改变教学观念。从目前西藏的语文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教师的语文素养整体不高,教学观念相对落后,部分老教师很难从过去陈旧的教学思维中走出来,难以适应当前的语文教学需求。他们需要加强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学习研究,尤其是对新课标、新教材的研究、分析和把握,尽快提升自身语文素养和执教能力,改变教学观念,推进高中语文教学改革。
二是基于课标教材,强化考教衔接。无论是从近三年全国新课标II卷,还是从此次适应性测试卷来看,教师在实施语文教学时,必须坚持回归课标、回归课堂,回归教材,科学分析语文高考命题走向,推进语文教研教改。
三是敢于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新高考赋予了学生更多主动权,教师需要整合课程、把握知识的广度和难度,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要敢于创新,果断扔掉过去那种用时间堆成绩、用反复刷题巩固教学、用死记硬背答题套路拿分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组织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实践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要求。
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评价与分析
卢木
西安高新第一中学,高级教师
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理念,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具体来看,适应性演练试题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体现育人目标
2025年适应性演练语文试题体现了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和价值追求。例如信息类文本阅读由两则材料组成,一则是论述文,选自《<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前言》,文章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推进的。一则材料是科普说明文,说明中国船舵的发展历程,文章基本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两则材料的关联点在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材料一是材料二的上位知识,材料二是材料一的具体表现。两则材料能引导学生了解除了“四大发明”之外,中国还有许多科技对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与我国目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吻合。
二、关注真实生活
试题关注高中学生真实的生活学习情境。例如作文试题关注考生当下生活,做到了眼中真正有考生,能让考生真正有话可说;切口较小,有利于减少宿构,遏制假大空的文风。近年来“人·技术·时间”“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真正的相遇”“问题的多少”等作文题目无不体现了对考生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关注。因此,教学应认真落实教考衔接,认真梳理统编教材中涉及的学生真实生活情境或者创设情境的单元写作任务,关注当代高中学生的真实学习生活体验或情境,关注当前社会与时代的实际,关注年轻一代的群体文化和生活。
三、考查思维能力
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以信息类文本阅读为例,考查学生对多则材料的理解、整合、分析、概括等能力。考生需要在阅读和完成试题的过程中,通过语言阅读、运用和理解,获得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提升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其中第4题巧妙利用第二则材料的说明对象关联第一则材料的理论知识,考查考生对信息梳理、概括和整合能力。第5题考查信息类文本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内容,有利于为大学选拔优异人才,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准备。
再如本试卷的作文题,结论具有开放性,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辩论赛是围绕辩论问题而展开的比拼知识、思维反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种综合能力的一种竞赛。从整体上讲,参赛选手和团队提前做了充分的与辩论题目相关的准备工作,他们会查阅大量翔实可信的文献资料,他们会认真思考与辩题相关的知识,他们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他们还可能会请教相关的专家……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这一切能让参赛者和观众对辩论问题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对事物的理解也会进一步加深。从辩论的双方,辩论材料的准备,辩论的目的来讲,辩手所做的一切准备,所查阅的一切资料都是对自己的观点有益的。双方都在知识和认识的两极不断发展,形成一种对立之势。辩论的目的,主要是试图通过大量的数据、实例、道理、逻辑来说服对方,不一定能够推动知识的进步,增进对事物的理解。从辩论的结果来看,这是一场比赛,比赛就会有结果,但可能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或结论。总体来看,辩论赛可能会让他们在已有的认识上加深或者反转,但不一定能获取客观的知识。从认知的进步和事物的理解增进方面来讲,其需要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就辩论赛这种途径来说,辩手发言内容来源的真实性、客观性很难确定,就对事物的认知理解来说,认知人的水平、认知的阶段、认知的来源等都会影响其对事物理解的水平。本材料的结论或引发的思考极具开放性,可以认可,也可以否认。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作文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理性思维。考生在写作的时候,必须有一分为二的方法、发展的眼光、全面看待问题的思维等思考能力。联想与归纳、实证与推理、批判与发展等高阶思维能力都可以在本题中体现。这也提醒我们,在平时作文教学中,认真领会并落实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通畅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
2024年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共命制全国甲卷、新课标Ⅰ卷、新课标Ⅱ卷3套高考语文试卷。试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推进高考内容改革,切实将高考语文试卷打造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鼓励青少年立鸿鹄志,练真本事,坚定理想信念,夯实知识基础,提高思维品质,培养科学创新精神。
2024年高考命题和组考总体情况
2024年高考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坚持改革创新、稳中求进,坚持回归课标课堂、适配学情教情。各地考试部门精心组织,规范施考,努力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全力确保各项工作平稳有序,6月7号上午已经顺利开考。这里简要介绍今年高考命题和组考工作的总体情况。
一、关于命题工作
★
2024年高考命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党的创新理论有机融入试题,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考试的育人导向。高考命题扎实推进考试内容改革,注重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引导培养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服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其特点总结起来,可归纳为三个“坚持”。
第一,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今年高考命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充分发掘各学科的德育内涵。试题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夯实学生思想根基;加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中蕴含的道义力量、信念力量嵌入学科内容,引导学生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学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接受革命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感和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使命感;强化引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五育并举,深入挖掘试题素材中蕴含的育人价值,形成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第二,坚持考教衔接,引导学生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发展素养。今年高考命题深入调研教情学情,加强与高中教育教学的衔接,积极推动教考评一体化,充分发挥考试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和协同育人功能。在夯实知识基础方面,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设计命题内容,引导中学教学回归课标、回归课堂;聚焦高校人才选拔要求,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打牢发展的根基。在考查关键能力方面,通过优化考查内容、丰富题型考查功能等途径,注重考查支撑学生未来成长和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关键能力,有效鉴别学生发展潜质;在突出素养导向方面,紧扣时代发展,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核心素养。
第三,坚持面向未来,服务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高考是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一环。今年高考命题加强科学兴趣引导,通过展现国家科技发展成果、加强科学实验考查等方式,鼓励学生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引导他们崇尚科学,积极参与科学活动,激发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加强思维品质考查,通过优化试卷结构,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深入思考,同时通过丰富呈现方式、创新设问角度,拓展思维考查的空间,强化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的考查,引导学生提升思维品质,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加强创新意识培养,增强试题的开放性设计,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破除唯一标准答案的束缚,在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深入探索的过程中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精神。
二、关于组考工作
★
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到1342万人。全国设7926个考点,35.9万个普通考场,2.2万个备用考场,安排监考员107万人。做好考试组织工作,确保高考安全平稳和公平公正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全国教育考试战线采取一系列扎实有效措施,全力以赴实现平安高考,归结起来就是“四个全力”。
第一,强化安全体系,全力维护公平公正。首先全力确保试题试卷安全。在试卷命制、印刷、运送、保管、分发等各环节,严格实施一岗多控、人技联防。在试卷运转环节,实施全程无死角视频监控、轨迹跟踪,强化无缝链接;在试卷保管环节,全国保密室实现实时智能巡检全覆盖,及时进行风险预警。其次坚决打击考试舞弊。严密防范利用手机等进行高科技作弊,指导各地强化人防、物防、技防措施,严格入场安检规范,深化“六位一体”防护网建设,升级智能安检门对违规物品的检出功能,积极推进高考考场实时智能巡查。最后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把诚信考试教育融入考生报名、考试全过程,通过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宣传典型案例等方式,教育引导广大考生诚信考试。
第二,深化协同配合,全力加强综合治理。充分发挥国家教育统一考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优势,切实强化统筹协调,一体部署、分兵把守、协同作战。会同公安、网信等部门联合开展打击作弊专项行动,会同工信部门加强考点周边电磁环境治理,重点打击利用手机等无线电设备实施考试作弊的违法行为,会同宣传部门做好权威信息发布和相关政策解读。指导各地制定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加强校外培训机构涉高考行为的规范管理,严厉打击虚假宣传、违规培训、组织诈骗或作弊、扰乱考试招生秩序等违法违规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环境。
第三,坚持以生为本,全力做好考生服务。首先是开展高考护航行动。指导各地进一步优化考试服务,精心做好考生的出行、食宿、卫生防疫、噪音治理、人身安全等各方面的综合保障,着力营造安心、舒心、暖心的考试环境。其次是为残疾考生参加高考提供合理便利。今年为11省(区、市)共15名盲人考生专门命制盲文试卷。此外,全国还为1.1万余名残障考生提供合理便利和力所能及的帮助。
第四,完善预防举措,全力强化应急处突。首先是细化应急预案。梳理分析近年来的突发事件,针对今年考试期间可能出现的地震、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以及交通事故、火灾等突发公共事件,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细化工作举措,强化模拟演练,确保预案先行、临危不乱、有效应对。其次是强化应急值守。教育部及各地均抽调精干力量组建应急小组,24小时待命,确保遇到突发事件能够快速处置。
2024高考作文
试题与解读
一、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
新课标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新课标I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北京卷
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1)微信朋友圈有“点赞”功能。有人关注“点赞”数量,有人热衷于给人“点赞”……对“点赞”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说明你的观点和理由。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2)年级准备开展“走进名人故乡”主题研学活动,计划在目的地研学两天,现征询同学们对目的地的建议。你建议去哪里?请说说理由。要求:明确写出名人及其故乡,重点陈述理由,理由合理。
(3)请以“月的独白”为题目,用月亮的口吻,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1)几千年来,古老的经典常读常新,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新……很多事物,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
请以“历久弥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个人成长需要打开视野,人际交往需要打开心扉,科技创新需要打开思路……打开,发现新的自己;打开,带来新的气象。每一次“打开”,都有一段故事。
请以“打开”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缤纷的世界中,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国家,都会面对别人对我们的定义。我们要认真对待“被定义”,明辨是非,去芜存真,为自己的提升助力;也要勇于通过“自定义”来塑造自我,彰显风华,用自己的方式前进。
以上材料能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你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上海卷
写作 (70分)
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二、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作文试题解析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制的语文作文试题共3道。试题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重要论述的精神,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着力考查学生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解决真实问题,学会沟通、善于表达。
激发探究意识,发展创新思维。“答案与问题”聚焦技术发展背景下“问题”内涵与外延的变化,思路开放、多元;“抵达未知之境”突出不惧失败、不断尝试、放眼未来的品质;“真正的相遇”引导学生结合切身的体会或对社会的观察去思索成长中的典型问题。3道作文题均以“好奇心、想象力、探究欲”为中心,融合社会与个人、科学与人文,强化对拔尖创新人才潜质的考查。
贴近学生生活,彰显青春气象。作文题与考生生活息息相关,每道题可写的空间与切入角度都很多,学生既可以书写时代主题,也可以结合个人生活与学习,从身边具体事例谈起,表达个人成长中的感悟与思考,彰显直面成长、勇立潮头的青春担当。
精选典型素材,引导解决问题。作文材料文字简洁,意蕴丰富,引导学生针对特定的现象去观察、归纳,凝炼想法、提出问题,或生动记叙,或深入论证,体现思维的形象性、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2024年高考3道作文试题紧扣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强国”重要论述精神,精心选材,合理布局。试题言简意赅,不在审题立意上设置门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或社会议题都能找到写作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个性写作,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三、新课标Ⅰ卷命题思路
本题材料由两句话组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这句话,聚焦于在科技发展应用的背景下“遇事不决问搜索”这一人人皆知且时时为之的常见现象:而“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则把话题导入“答案与问题”这一对核心概念。材料以问句作结,结合引导语“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可知,本题并不局限于要考生就问题本身回答“是”与“否”,而重在考生的“联想和思考”上。题面文字简洁,指向明确审题并没有难度;话题发人深省,意蕴丰富,给写作留下了充分的思考空间。本题具有较强的思辨性,考生可以思考的维度很多: 比如问题的“多与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但人类还在不断思考,伴随着旧问题的解决,新问题会不断产生,推动人类不断迈上新台阶。
又如问题的“浅与深”,最容易借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迅速得到答案的,往往是知识性的问题,而更深层次的开放性问题、复杂性问题、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却很难直接通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找到答案。“浅问题”的迅速解决会助推人类更好地向“深问题”探寻。再如问题的“得与失”,当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人类是否会变得习惯于让机器代替思考?缺少了知识的积累过程和难题的探索过程,人们是否会越来越丧失提问的能力?表面的“问题”少了,但深层的“问题”是否会更严重?本题立足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品质的培养,考生可以就某个论题加以充分论证对某个现象进行深度揭示,甚至也可以从更为乐观积极的角度去畅想未来科技的发展。一篇回应时代之问的议论文、一篇感悟独具的记叙文、一篇情真意切的抒情文,都是本题的合适表达。
四、新课标Ⅱ卷命题思路
本题从本试卷内的阅读材料引出相关的作文话题。作文材料关联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以材料三为主,兼及材料二,并以“太空之旅”一词照应材料一,展现出人类的月球探索历程。作文材料最后一句“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将伟大的人类探索之旅拉回到考生的生活学习情景,其中的关键短语“抵达未知之境”,既包含了“抵达未知之境”之前的探索进程,充满艰辛,饱含期待;也蕴含着“抵达未知之境”之后永不止步的愿望,充满信心,渴望再度踏上征程。与考生此刻身处考场的情境不谋而合。
考生立意作文,不能止步于对“航天精神”的讴歌,而要回到“我们每个人这一语境,使“抵达未知之境”的太空之旅与青少年的成长发展之间构成一种新的观照维度。成长过程中的艰辛与喜悦、新的人生起点的憧憬与期盼,都是考生展开联想与思考的着力点。材料中的“未知”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未知”背后的“不确定性”,让探索变得迷人,而好奇心在驱遣我们去想象,推动我们去思考,由此考生可以生发出深邃的议论与独到的观点。如果考生能以日常学习生活的成长进步为切入点,写出生动形象、感情真挚的记叙文,写出学习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探究精神”,都是符合作文命题指向的。
五、全国甲卷命题思路
本题选择“相处”“相遇”这样一个高中生的常见话题,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现象出发构建作文素材,希望借此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自己的理性思考或真情实感。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是作文材料预设的一个前提,更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多数青少年为此迷茫过、困惑过。“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是青少年在“学习与他人相处”过程中遇到的常见现象,“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可能成为封闭型人格形成的一个起点,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材料最后提出问题的正确解决之道一-“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不回避矛盾与分歧,充分表达自己,坦诚交流,才能交到知心的朋友,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材料三层语境,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真正的相遇”是青少年成长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意味着你我之间心无芥蒂,无话不谈,共同成长。
材料是一个观点的陈述,没有设限定性的情境任务,这给考生的写作留下了足够多的思考空间。考生可以围绕这个论题,针对三层语境,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及观察到的相应社会现象,通过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考生可以针对整个材料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辩,可以将其中的前提、现象、答案作为立论的基础也可以围绕其中的关键词语凝炼观点。而用“相处”与“真正的相遇”、“冲突”与“交流”“坦诚交流”与“真正的相遇”等进行组合思辩,也可写出切合题意思想深刻的好文章来。考生如果选择“相处”“相遇”“坦诚交流”等话题,切合作文材料内容,择取一个现象、一个故事、一段经历写出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也是我们所期待的。
转自新课标大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