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

文摘   2025-01-12 21:21   江苏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沧海语文”诚挚征稿,如有优质原创课件,请微信联系晓文语文小助手:18082166770。一经采用,将付与微末润笔。

感谢大家对“沧海语文”的支持!如需获得可编辑付费课件,请扫码添加晓文语文小助手或管理员春风十里老师。




沧海语文课件合集【2024.12.4更新】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课件合集

【必修上】期末复习之回归教材成语

深度回归教材课本成语填空专练(五册全)【学生版+教师版+课件版】

【语用】不止根据情境填成语,还可以有根据意思填成语,400题汇编

【语用】【成语】新高考语文成语填空必会成语分类汇编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埃德蒙在《社会人类学》一书里评论包括我在内的中国几个人类学者的著作时,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像中国人类学者那样,以自己的社会为研究对象是否可取?二是在中国这样广大的国家,个别社区的微型研究能否概括中国国情?埃德蒙对这两个问题都抱否定的态度。

先以第一个问题说,我们的分歧归根到底是各自的文化传统带来了“偏见”,或更正确些应说是“成见”。这些“成见”有其文化根源,也就是说产生于埃德蒙所说的公众的经验。他所谓公众经验,在我的理解中,就是指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当前处境。

我的选择是出于一种价值判断,个人的价值判断离不开他所属的文化和所属的时代。我是出生于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人,正逢社会剧变、国家危急之际。我学人类学,是想学习到一些认识中国社会的观点和方法,用我所得到的知识去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所以是有所为而为的。如果真如埃德蒙所说中国人研究中国社会是不足取的,就是说,学了人类学也不能使我了解中国的话,我就不会投入人类学这门学科了。

埃德蒙第二个问题的矛头则直指我的要害。如果我学人类学的志愿是了解中国,最终目的是改造中国,那么我们采取在个别小社区里进行深入的微型观察和调查的方法,果真能达到这个目的么?个别入手果真能获得概括性的了解么?我确是没想把江村作为整个中国所有千千万万的农村的典型;也没有表示过,研究了这个农村就能全面了解中国国情。

我也同意,解剖一个农村本身是有意义的。但我的旨趣并不仅限于了解这个农村。我确有了解中国全部农民生活,甚至整个中国人民生活的雄心。调查江村这个小村子只是我整个旅程的开端。

我这样想:把一个农村看作是全国农村的典型,用它来代表所有的中国农村,那是错误的。但是把一个农村看成是一切都与众不同,自成一格的独秀,也是不对的。

我对客观事物存有类型的概念。一切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的,如果条件相同就会发生相同的事物。相同条件形成的相同事物就是一个类型。同一个类型里的个别事物并不是完全一样的,类型不是个别的众多重复,因为条件不可能完全一致的。我所说的类型只是指主要条件相同所形成基本相同的各种个体。

以江村来说,它是一个具有一定条件的中国农村。中国各地的农村在地理和人文各方面的条件是不同的,所以江村不能作为中国农村的典型,也就是说,不能用江村看到的社会体系等情况硬套到其他中国的农村去。但同时应当承认:它是个农村而不是牧业社区,它是中国农村,而不是别国的农村。我们这样说时,其实已经出现了类型的概念了。所以我在这里和埃德蒙辩论的焦点并不是江村能不能代表中国所有农村,而是江村能不能在某些方面代表一些中国的农村。那就是说形成江村的条件是否还形成了其他一些农村,这些农村能不能构成一个类型?

如果承认中国存在着江村这种农村类型,接着可问,还有其他哪些类型?如果我们用比较方法把中国农村的各种类型一个一个地描述出来,那就不需要把千千万万个农村一一地加以观察而接近于了解中国所有的农村了。通过类型比较法是有可能从个别逐步接近整体的。

我认真地想一想,我这种在埃德蒙看来也许是过于天真庸俗的性格并不是偶然产生的,也不是我个人的特点,其中不可能不存在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烙印。我随手可举出两条: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二是“学以致用”。这两条很可以总结我自己为学的根本态度。

(摘编自费孝通《人的研究在中国》)

材料二:

费孝通先生认为社会学家应该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他一贯提倡学术研究的“经世致用”。他不仅对积累和发展社会学知识有兴趣,更看重如何把社会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因此,费先生总是关注中国社会急剧变革中出现的最敏感的问题,总是希望用社会学知识解释问题、解决问题。

费先生认为,社会学家应该站在社会改革的前沿,发现和研究重要的社会问题。为此,社会学家不应该只坐在书斋里苦思冥想,而是要与现实世界保持密切的联系。对社会的了解要以实地社会调查为基础。在费先生看来,只有到实地去,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获得真知识。一方面我们可以避免无谓的论争;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盲目照搬西方理论来解释中国的国情。

在费先生长达七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差序格局”应该是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个概念。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试图通过人际关系的不同,展示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不同的社会结构和文明形态。

费先生一面提倡学术自立。他认为我们应当注意社会的个性。我们发展社会学也要走自己的路,搞中国式的人民的社会学。另一方面,费先生时刻不忘和世界接轨。费先生提出的要建立“文化自觉”也是指,既要培育好、发展好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又不要闭关自守,隔离于世界文化之林,而应该努力融入世界这个大家庭。

(摘编自王勋《费孝通是推动社会科学中国化的典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费孝通学习人类学的主要目的是想了解中国、改造中国、推动中国社会进步,这体现了他“经世致用”的学术观点。

B.费孝通承认对个别社区的微型调查研究本身不具有意义,但是对江村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某种类型的农村。

C.费孝通在面对埃德蒙的质疑时没有妄自菲薄,而是对自己的研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借此阐明了自己的研究主张。

D费孝通认为社会学者应该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发现和研究重要的社会问题,而不应该只在书斋中冥想解决问题的方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费孝通认为他和埃德蒙在这两个学术问题上的分歧主要是因为他们各自所处的社会文化传统不同。

B.费孝通确信应用类型比较法省去了对个别事物的逐一观察,但仍然实现了从个别到整体的把握。

C.费孝通在中国社会学上的卓越成就,间接回答了以自己的社会为研究对象是否可取这个学术问题。

D.埃德蒙批评包含费孝通在内的中国几位学者在学术研究上缺乏异文化的眼光,这体现了门户之见。

3.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创造“差序格局”这个概念来体现不同于西方社会的中国式社会结构和文明形态,下列关于“差序格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差序格局中每个人都有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网络,也都处于另外网络上的某一层,而不属于某一个界限分明的团体。

B.在差序格局中所有的道德都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并不存在普遍性的道德标准,这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不同。

C.在差序格局中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这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不同。

D.差序格局中的道德都因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公与私没有明显的界限,私人之间的联系被否定。

4.结合文本,谈谈一名优秀的社会学研究者应该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4分)

5.××中学组织同学们分组合作开展湖湘文化调查研究活动。请根据材料一,借鉴费孝通先生的研究方法,完成以下表格。(6分)

调查步骤

步骤主要做法

第一步:选取对象

第二步:开展调查

第三步:整理分析

各小组分别描述所研究对象的特征

第四步:比较概括

各小组合作,

第五步:展示成果

以调查报告等形式展现湖湘文化风貌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命若琴弦
史铁生

①方圆几百上千里这片大山中,峰峦叠嶂,沟壑纵横,人烟稀疏。一老一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这正是说书的旺季。老瞎子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老瞎子心里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②老瞎子说书开头常是这么几句:“自从盘古分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有道君王安天下,无道君王害黎民。轻轻弹响三弦琴,慢慢稍停把歌论,歌有三千七百本,不知哪本动人心。”于是听书的众人喊起来,老的要听董永卖身葬父,小的要听武二郎夜走蜈蚣岭,女人们想听秦香莲。这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他不慌不忙地喝几口水,待众人的吵嚷声鼎沸,便把琴弦一阵紧拨,唱道:“今日不把别人唱,单表公子小罗成。”或者:“茶也喝来烟也吸,唱一回哭倒长城的孟姜女。”满场立刻鸦雀无声。

③“你那三弦子弹的还差着远呢。咱的命就在这几根琴弦上,我师父当年就这么跟我说。”

④“我都听过八百遍了。您师父还给您留下一张药方,您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付药。”

⑤老瞎子显得有些激动,五十年中翻了多少架山,走了多少里路哇。挨了多少回晒,挨了多少回冻,心里受了多少委屈呀。一晚上一晚上地弹,心里总记着,得真正是一根一根尽心地弹断了才成。现在快盼到了,绝出不了这个夏天了。

⑥他抓起自己的琴来摇了摇,叠好的纸片碰在蛇皮上发出细微的响声,那张药方就在琴槽里。

⑦这天晚上,在野羊坳说书。书正说到紧要处——“罗成回马再交战,大胆苏烈又兴兵。苏烈大刀如流水,罗成长枪似腾云,好似海中龙吊宝,犹如深山虎争林。又战七日并七夜,罗成清茶无点唇”。老瞎子把琴弹得如雨骤风疾,字字句句唱得铿锵。小瞎子听见那小妮子兰秀站在离他不远处尖声细气地说笑,却心猿意马,手底下早乱了套数。

⑧野羊岭上有一座小庙,离野羊坳村二里地,师徒二人就在这里住下。小瞎子蹶着屁股烧火。老瞎子坐在一旁淘米,凭着听觉他能把米中的砂子捡出来。老瞎子终于开了腔:“听我一句话,保准对你没坏处。以后离那妮子远点儿。”

⑨一早起来小瞎子病了。一连好几天,老瞎子无论是烧火、淘米,还是给小瞎子挖药、煎药,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弹断最后一根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心里总在说:“我非要最后看一眼不可。”晚上仍一个人到野羊坳去说书。终于弹断了最后一根琴弦。他几乎是连跑带爬地上了野羊岭,回到小庙里。

⑩“明天我就去抓药。你就先留在这儿,我用不了十天就回来。”

⑪蛇皮剥开了,老瞎子从琴槽中取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条。小瞎子把那药方放在手里摸了一会儿,也有了几分肃穆。“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他本来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要不然他能弹断一千根。”天不亮老瞎子就上路了。

⑫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漫天大雪,灰暗的天空连接着白色的群山。没有声息,处处也没有生气,空旷而沉寂。所以老瞎子那顶发了黑的草帽就尤其攒动得显著。他蹒蹒跚跚地爬上野羊岭。村里人告诉他,小瞎子已经走了些日子,在兰秀嫁到山外去的那天。

⑬老瞎子心里便一切全都明白。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请了多少个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就是一张无字的白纸。“您别死,再活几年,您就能睁眼看一回了。”说这话时他还是个孩子。他师父久久不言语,最后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⑭茫茫雪野,皑皑群山,天地之间攒动着一个黑点。走近时,老瞎子的身影弯得如一座桥。他去找他的徒弟。他知道那孩子目前的心情、处境。在深山里,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

⑮小瞎子正跌倒在雪地里。一动不动,想那么等死。“干嘛咱们是瞎子!”“就因为咱们是瞎子。”老瞎子回答。终于小瞎子又说:“我想睁开眼看看,师父,我想睁开眼看看!哪怕就看一回。”“你真那么想吗?”“真想,真想……”老瞎子把篝火拨得更旺些。

⑯铅灰色的天空中,太阳像一面闪光的小镜子,鹞鹰在平稳地滑翔。

⑰“那就弹你的琴弦,”老瞎子说,“一根一根尽力地弹吧。”“师父,您现在看得见了?”小瞎子如梦方醒,伸手去摸师父的眼窝。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

⑱“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老瞎子现在才弄懂了他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话——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

⑲“怎么是一千二,师父?”“是一千二。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老瞎子想:这孩子再怎么弹吧,还能弹断一千二百根?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无字的白纸……

⑳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

㉑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段细致描写了老瞎子弹断最后一根琴弦前的心理活动,表现了老瞎子渴望治好眼睛见到光明的急切心情,也体现出他坚毅顽强的意志。

B.小说中老瞎子和他的师父都是智者勇者,都通过追加两百根琴弦将药方传给徒弟,都把对命运不公的愤慨留给自己。

C.与老瞎子相比,小瞎子对世界和人生则有更多的憧憬和向往,青春的躁动在血液里奔腾跳跃,让我们感受到了小瞎子的可爱和他的自不量力、不切实际。

D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表明老瞎子发现药方只是一张白纸,感到自己的生命之弦骤然断裂,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结构严谨,构思巧妙,主要讲述了老瞎子和小瞎子的故事,他们依靠说书为生,一前一后走在迂回的山路上,也一前一后走在人生崎岖的道路上。

B.小说中铅灰色的天空中,太阳像一面闪光的小镜子从侧面预示着小瞎子在万念俱灰后又重新获得活着的支撑。

C.小说末段,运用了概括和象征的方式,高度浓缩了瞎子艺人们的生命状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与探索。

D.小说语言优美,有一种诗意苍凉的韵味。文中反复对群山和雪野加以渲染描写,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使小说具有诗化特点。

8.文中第段刻画说书老人的形象时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9.作家陈村说: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的诸多奥义。联系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命若琴弦的意蕴。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不识步道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意亦有所止之与?夫“坚白”“同异”“有厚无厚”之察,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辩,止之也;倚魁之行,非不难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故学曰:“迟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

(节选自《荀子·修身》)

材料二:

观其立言指事,根极理要,敷陈往古,掎挈当世,拨乱兴理,易于反掌,真名世之士、王者之师。又其书亦所以羽翼六经,增光孔氏,非徒诸子言也。盖周公制作之,仲尼祖述之,荀、孟赞成之,所以胶固王道,至深至备,虽春秋之四夷交侵,战国之三纲弛绝,斯道竞不坠矣。

(节选自杨倞《荀子序》)

[注]①“坚白”“同异”“有厚无厚”:战国时期名家学说中的一些命题。②倚魁:怪异。③厌:堵塞。④县:同“悬”。⑤掎挈:掎摭,指摘。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AB而然C则是D情安礼也EFG而云H则是I知若师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折骨绝筋”与《劝学》“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绝”意思不相同。

B.故,缘故、原因,与《琵琶行并序》“暮去朝来颜色故”的“故”意思不相同。

C.所以,用来……的,与《师说》“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意思相同。

D.“非徒诸子之言也”与《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之”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无止境地追求无法穷尽的不切实际的目标,荀子是否定的,他认可君子之行有所止。

B.再小的事,不去做就不会成功,如果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时而向左时而向右,也是不利的。

C.荀子强调了礼和老师对修养身心的重要作用,修身应遵循礼的准则,重视老师的示范引领。

D.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儒家学说,杨倞认为荀子学说有助于巩固王道,其地位高于孟子。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

(2)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

14.材料一第一段中“跛鳖千里”的比喻阐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入清江界,地名九段田,沃壤百里,黄云际天,他处未有也

张孝祥
野水弥漫欲涨川,稻云烘日更连天。
定无适粤千金橐,可买临江九段田。
黄犊眠边高树荫,白鸡啼处远炊烟。
此中若许投簪绂,便老锄耰卜数椽。

[注]①乾道元年,罢职在家的张孝祥再次受到起用,此诗即作于其赴任桂林途中。②千金橐:西汉初,陆贾奉命至南越(粤)赐封,返回时,南越王赏其千金。③簪绂:冠簪和缨带,古代官员服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路过清江县,看到此处沃壤百里,水源充沛,这里独有的景象让他感到十分欣喜。

B.第二句写绵延天际、即将收获的水稻如烘日之云,既形象又照应题目中的“黄云际天”。

C.颔联运用典故,将自己和陆贾对比,慨叹囊中羞涩,虽有想法却无力买下江边的田地。

D.尾联直抒胸臆,若能离开官场,便在此耕田锄地终老,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16.请简要赏析颈联“黄犊眠边高树荫,白鸡啼处远炊烟”写景的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航天英雄王亚平持之以恒地探索浩瀚星空,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航天梦。正如荀子《劝学》中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选取秋天两种代表性植物来点染环境,烘托秋日离愁。

(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长江对于生长在江边的我们具有独特的意义。古诗文中有无数文人使用“长江”表达自己的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   A   ,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包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令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①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②因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为方法,③那是知识问题,④更是智力问题,⑤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⑥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也就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愚”在什么地方呢?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绝不敢反对文字下乡的运动,可是   B   ,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指智力的不足或缺陷,那么识字不识字却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我们是不是说乡下人不但不识字,而且识字的能力都不及人呢?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9.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文字的语言特点。(4分)

20.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下列句子中的“还是”与文中加点的“还是”,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是你对同类的爱,还是对痛苦的绝缘?

B.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

C.原来他还是我的同乡呢!

D.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照耀,他都能随遇而安。

22.根据这两段内容,下列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乡下人愚的原因之一是他们的学习能力不足。

B.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可能不及城市里人知道的多。

C.乡下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识字,因此在智力上不及城里人。

D.文字下乡,帮助乡下人多识字,就能改变乡下人“愚”的看法。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朱自清在荷塘寻找内心的宁静,史铁生在地坛寻找生命的真谛……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3分)B.【“费孝通承认对个别社区的微型调查研究本身不具有意义”不对,原文为“我也同意,解剖一个农村本身是有意义的” 。】

2.(3分)C.【A.只有第一个学术问题的分歧才是文化传统的不同。B.“确信”“实现了”“把握”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通过类型比较法是有可能从个别逐步接近整体的”强调可能性。D.“门户之见”意为因派别不同而产生的成见,于文无据。】

3.(3分)D.私人之间的联系被否定是团体格局的特点。】

4.(4分)【要有社会责任感,有社会担当,致力于解释、解决社会问题;具有躬身实践的精神,注重社会实地调查,避免理论的照抄照搬;具有学术创造性,有真知灼见,在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具有跨文化的视野,既能关照本土,也能放眼世界。(每点1分)】

5.(6分)各小组选取湖湘文化中的不同类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比较不同类型,概括湖湘文化的特征。(每点2分)

6.A B.“都把对命运不公的愤慨留给自己”错误。当弹断够了琴弦,也了解了“药方”的意义,师傅们用自己的坚毅与慈悲,主要是将活着的希望传给弟子,理解即释然,没有了不公的愤慨。C.“他的自不量力、不切实际”错误。文中通过小瞎子对兰秀的情感,表现了他渴望爱、渴望生命的热烈和美好,并不是嘲笑他的自不量力、不切实际。D.“感到自己的生命之弦骤然断裂,一切都失去了意义”错误。这是老瞎子最后理解了的药方的真正价值,虽然只是一张无字白纸,但对他们来说,却是前行的动力。

7.D D.“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说法错误。小说中关于群山和雪野的描写,没有推动情节的作用,只是渲染了一种空旷而沉寂的氛围

8.①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正面描写)。写老人说书的内容丰富、任随众人挑选,不慌不忙与众人说书等语言、动作细节,表现老瞎子技艺娴熟。

②侧面描写。当老人开始说书,满场立刻鸦雀无声,从侧面表现出老人说书技艺的高超。9.①人的生命就像琴弦,拉紧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②拉断千根琴弦,生命将迎来光明,人生要有希望和目标。

③生命的价值在于弹拨的过程,不在于追求“弦断”的结果。

④命若琴弦,细而易断,实则坚韧,表现出生命的坚毅顽强。

10.CEH

11.D

12.D

13.(1)骏马一天能奔跑千里,劣马十天也达到。

2没有礼,用什么来端正身心呢?没有老师,能知道礼是这样的呢?

14.即使人资质悬殊(才能不足),只要坚持不懈、一步步努力去做,就能完成目标。

15.C

16.①“黄犊”与“白鸡”色彩对比鲜明,“高树”与“远炊烟”的颜色也相互映衬,画面鲜活生动;②)安静的黄犊,啼叫的白鸡,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得益彰,使田园生活场景富有生机和活力;③黄犊在眼前休息,白鸡在远处啼叫,远景近景结合使得整个田园画面更加开阔和深远;④运用白描手法,用简洁明快的语言绘黄牛、白鸡、炊烟等典型的农村景物,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6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1)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2)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3)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18.A说乡下人  B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

19.生动活泼,叙写生活中的小故事来阐明道理;质朴自然,多用口语,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20.(1)语句:修改为:“因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

(2)语句:;修改为:“不是智力问题”。

21.B

22.B

【参考译文】材料一:骏马一天能奔跑千里,劣马十天也达到。要穷尽无尽的路追逐没有尽头的目标吗?那么劣马跑骨头走断脚筋,一辈子也不能赶上骏马如果有个止境,那么千里的路程虽然遥远,也不过是或慢或快、或先或后,怎么不能到达目的地呢?不识道路的人是要穷尽无尽的路追逐没有尽头的目标吗?还是也有个止境呢?对那些“坚白”“同异”“有厚无厚”等命题的考察,不是不明察,然而君子不去辩论,是因为有止境那些怪异的行为,不是不难做,然而君子不去做,也是因为有止境。所以学者说:“别人停下来等我,我赶上去,也不过是或慢或快或先或后为什么不能一同到达呢?”所以步地走个不停,瘸腿的也能走千里;不停地堆积泥土,山丘也能堆成堵塞水源,开通沟渠,长江、黄河也会枯竭;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就是六匹骏马拉车也不能到达。人与人的资质即使相距悬殊,难道会像瘸腿的和六匹骏马那样吗?然而瘸腿的能够到达,六匹骏马却不能到达,这没有其他原因,只是有的去做,有的不去做罢了道路虽近,不走就不能到达;事情虽小,不做就不能完成。

   礼,是用来端正身心的;老师,是用来正确阐明礼的。没有礼,用什么来端正身心呢?没有老师,能知道礼是这样的呢?礼怎样规定就怎样做,就是性情习惯于遵循礼的要求去做;老师怎么说就怎么说,就是理智顺从老师。性情习惯于遵礼而行,理智顺从老师,这就是圣人。所以违背礼,就是没有法度;违背老师,就是没有老师。不遵老师礼法喜欢自以为是,就好用盲人分辨颜色,用聋子分辨声音,除了昏乱妄为什么也做不了。所以学习就是学礼法老师就是要以身作则而又贵在安心于这样做。

材料二:

    观察其立论阐述事理,探究事物的根本和要旨,详述过往,联系当世,纠正混乱、恢复秩序,易如反掌,确实是名世之士、王者之师。其著作也用来阐释和补充六经,将孔子儒家学说发扬光大,不只是诸子百家的言论。周公制定了礼乐制度,孔子尊崇和传承这些制度,荀子、孟子赞同并发展了这些学说,对巩固王道有重要作用,极深刻而完备,虽春秋时期四方侵扰,战国时期纲常败坏,这一学说始终没有消失。


文章内容转自“徐徐的一亩三分地”公众号


往期回顾


【期末复习】《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精选精编

教材写作 | 选择性必修中册单元写作梳理与范文举例(内含五册链接)

【模考讲评】南京盐城2025届高三一模语文讲评

【散文】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散文常见考点的解题方法

尼采:一人写遍高考作文十大主题,瞬间提升作文格调



扫码关注我们

沧海语文
一群热爱语文人的精神家园,专注高中语文教学,为您提供精品课件、热点素材,教育路上,我们同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