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制内到体制外

健康   2025-02-01 17:22   陕西  

  202521日农历正月初四,从今天起我将以记叙文的形式,给大家分享我从大学毕业至今的从医经历及诊疗经验,也希望通过这个形式能让年轻人少走弯路,结交更多的朋友。

  2008630日我从广西中医学院中医儿科专业毕业,还没有拿到毕业证,家里就传来了我母亲去世的消息。母亲是20079月开始生病,直到去世,那时我请假回家了一段时间,和父亲轮流照顾生病的母亲,母亲在弥留之际,用微弱的声音对我说:“我没有什么遗憾的,你可怜,我还没有给你带娃呢!”这句话每当我想起,早已泪流满面。

  每当毕业临近,我相信是每一个毕业生最繁忙的时候,我们那个时候,由于大量的扩招,会传来很多负面的消息,例如:我还没去上研究生,就会有人说别说硕士了,博士现在都很难找到工作。有人说现在市中医院和省中医院都要北中医的毕业生,普通学校的都不要。有人说现在西医都很难找工作,更别说中医了,现在中医都没人要。我还在上本科的时候,就连我们学校的老师都给我们讲一些负面的故事,例如:原来某县医院是要我们学校的实习生了,现在不要了,咱们学校去年有实习生,在人家急诊科实习,来了急诊患者,人都快不行了,咱们实习生却一边一个手不紧不慢地再给患者号脉。这些话会在无形中给我们心里暗示,会认为自己根本找不到工作。我毕业时由于母亲生病,只参加了一场招聘会,还是学校举办的,简历也就只投了一份,就是现在的西安某三甲医院,也许是上天眷顾,也许是医院发展需要硕士以上的医生,也许和学儿科有关,因为那时候还是很缺儿科医生的,当天投简历,隔天就通知我上午面试,下午就签入职,我和我爱人都没有太犹豫就都签了,医院承诺入陕西省事业编制。回到母亲的病房,母亲第一句话就问我:你是不是找到了医院的工作?我回答:是。母亲点了点头,似乎悬着的心落下了。很多人以为我们家是中医世家,找工作应当很容易,其实和大家一样,我们没有托关系找人,就是自己找了这么一个像样的工作。在以前的文章中我曾经写过,为什么毕业后没有直接求职于省市中医医院,因为我的导师梁文旺教授,他告诉我要想搞好中医,必须要有三到五年的西医做底。我们当时无论是省中医院还是市中医院都没有病房,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又在咸阳,这也是我一开始选择西医医院的原因。

  在这里一工作就工作了整整6年,刚开始工作时是非常艰难的,基本工资只有770元,扣完三金是685元,那时还需要父亲的资助,后来有了奖金,也就慢慢改善了。工作之初什么疾病都会接触,那时一个人值班管一整个病房,包括了新生儿、儿科和产房,还有夜间10点后的急诊,现在想想和超人一样。新生儿的发展从输血浆到静脉高营养,从新生儿黄疸的照蓝光,输茵栀黄注射液,到茵栀黄注射液禁用,再到后来的换血疗法,从有人陪护到无人陪护,新生儿的发展在那时是最快的,进展也是最多的。直到2011年新生儿科和儿科彻底分家,我也选择了我热爱的儿科,在做住院医师时,创下了一个月收住院患儿104人,出住院患儿112人的记录,2012年升主治医师后,确定了自己专业方向是呼吸哮喘专业,期间和科室医生一起到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哮喘门诊间断学习。随着医院学科的发展,重症患者越来越多,我将重点放在重症方向,向北京儿童医院发出了进修申请,很快收到了录取通知书,至今仍保存。但因为我女儿刚出生,最终选择了西安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进修学习。来到2013年,科室的重症患者持续增多,我也进入了随时待命状态。自己的状态却越来越差,现在QQ的说说中仍记录着晚上红牛加咖啡,夜间凌晨到清晨8点,连续接诊72人后双手发抖的情景。同年我萌生了辞职的想法,给研究生导师梁文旺老师打了电话,老师同意了我辞职的想法,说西医到这个程度就可以了,可以开始向中医发展了。于是我工作后第一次拿着自己的简历前往陕西省中医医院,递上简历,并介绍自己我外公是谁,我舅舅是谁,都是咱们医院的,我的导师是广西的梁文旺教授和咱们陕西省人民医院的焦富勇教授,我希望从事中医工作。对方边翻看我的简历边用陕西话说:“你就是个西医么,你是这,简历我留下了,等咱有病房了,我联系你……“。(至今没有病房)。2014年,我的同学万医生,突然给我打电话说:我们主任让我问你,你来我们医院不?因为医院要迁北郊,需要有急诊经验和抢救经验的医生。这个橄榄枝抛来的有些意外,我同学万医生是市中医医院的医生,我几乎没有犹豫的同意了。当然,这次从省公立带编制医院辞职,还是付出了一些经济代价,因为进修归来后服务医院未满时限。

  2014627日,我开始了我的中医之路,中医传承之路,那时市中医医院还在大差市,门诊只开了两个,一个是专家门诊,一个是普通门诊,普通门诊患者很少,有时几乎是没有患者,我的第一个门诊2014927日下午就是我人生第一个零蛋也是唯一的一个零蛋门诊。那时对我比较震撼的是两个景观,一个是上班经过门诊大厅,挂号窗口还没有上班,已经有很多老人拿着小马扎排队挂号,后来经过询问才知道都是给儿媳妇挂张晓峰老师号的人,那时一直在想什么时候能够成为像他这样的专家;另一个就是“冬病夏治”,儿科的“冬病夏治”可以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也象征着中医儿科的繁荣昌盛。一开始我开方子是比较简单的,因为那时来普通门诊的患者还是比较简单的,例如肺热咳嗽,我通常用外公的麻翘石膏汤(麻黄、生石膏、金银花、连翘、浙贝母)。有一例患者我记忆特别深刻,孩子咳嗽已经一个多月了,舌质也不红,嗓子也不红,听诊也没有问题,我给开了黄芪、防风、白术、木瓜、蜜百部、大蒜、炙甘草,也就是玉屏风散合外公的蒜瓜百草汤,三天,孩子就奇迹般的不咳了,这也给我后来开方树立了极大的信心。当然现在遇到的患者也越来越复杂,方子这几年大部分也就定格在了17-19味之间,也有遇到简单的疾病,一般在3味到13味不等。我们也是条件有限,医生休息室只有两张床,女医生又占了绝大多数,所以像我这样一天门诊就非常辛苦,中午没有地方可去,医院旁的星巴克也成了休息的最佳场所,有时在那里坐着也就睡着了。回想起来都不知道那时门诊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因为一个人既要看病,又要维持秩序,通常小小的诊室里会集中六七个患者及家属,要知道那时最高日门诊量达到了惊人的151人,从白天看到黑夜,后来有规培生后好了很多。也就在那时我给患者发过脾气,已经累得精疲力竭,下午患者非要加号,可是已是下午四点,后面还有五十多人没有就诊。这一切的一切似乎就发生在昨天,当然也为了以后的我打下了良好的西医及中医基础。

  2020929日我离开了我工作6年龄3个月的市中医医院,来送行的是进修生、规培生,还有我带过的耳鼻喉科医生,临别我重复拨打了几个电话,本也只是告别,无人接听,至今也未收到回复……

  这就是我从有编有制,到无编有制,再到无编无制,我经历了12年零3个月,也曾被社会无情PUA,无论我们经历什么,提升自我是最重要的,从毕业到现在,我从未中断过学习,也以此与非名校医学毕业生共勉,还是那句话: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


儿科医生刘鉴
一名中西医结合儿科医生科普健康知识《真希望孩子不生病》作者门诊早已饱和,因精力有限,门诊现场不加号我不是“神医”,寻找“神医”的另寻他处看诊三次如无效果,或者达不到您的预期,证明你我无缘,请更换医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