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出游要警惕,蜱虫叮咬可引发“发热伴”

政务   2024-10-22 17:40   浙江  

近日,72岁的吴大爷在山上劳作时不慎被蜱虫叮咬,起初只是感到食欲不佳、乏力,未予重视。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吴大爷的症状逐渐加重,出现了嗜睡、腹泻等症状,经医院检测确诊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发热伴”)。在温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接受治疗后,吴大爷的病情明显好转,血小板水平上升,症状得到了缓解。


  “吴大爷的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随着金秋时节的到来,市民纷纷走出家门享受户外时光,但这也为蜱虫等媒介生物提供了传播疾病的机会。”市疾控专家表示,蜱虫虽小,危害却大,它能通过叮咬传播“发热伴”,该病症早期常见症状有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部分患者还有腹泻、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容易与其他发热病症混淆,造成误诊。


  那么,如何预防蜱虫叮咬,避免“发热伴”的发生呢?市疾控专家给出了建议。首先,一般野外归来后,户外的衣物装备应单独存放并尽快清洗,同时仔细检查身上和衣服上有没有蜱虫附着。蜱虫喜欢藏在皮肤柔软、褶皱多的地方,如腋窝、裆部、头发内等。一旦发现蜱虫附着,千万不要自己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虫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增加感染风险,也不能用手指将其碾碎,可用凡士林、液体石蜡、甘油厚涂蜱虫的头部,使其窒息,再用镊子或尖钳子贴近皮肤并夹牢蜱虫的头部,然后慢慢施压把蜱虫拉出。如果蜱虫的口器断在皮肤内要及时去医院处理。


  此外,预防胜于治疗。为减少蜱虫叮咬的风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家居环境整洁,清理杂草,打扫禽畜圈舍,避免蜱虫滋生。外出时尽量避免长时间坐在草地上,穿着浅色长袖衣物以便及时发现蜱虫,并在裸露的皮肤上涂抹驱避剂。“不同于快速飞行的蚊子,蜱虫爬得比较慢,叮咬人也需要很长时间,这就让我们有时间发现它,并把它去掉。然而,由于蜱虫叮咬较为隐秘,很多人在被叮咬后并未察觉,直到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市疾控中心提醒,若怀疑被蜱虫叮咬,2周内出现发热、皮疹等异常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有蜱虫叮咬的可能性。目前,“发热伴”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关键在于早期识别和处理并发症。



01

预防措施

1

减少暴露

应当尽量避免在蜱虫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穿浅色光滑的衣服以便于查找有无蜱虫附着;不要穿凉鞋;不要在草地、树木上晾晒衣物。值得注意的是常温水清洗衣物并不能杀死蜱虫,可通过烘干或高温水清洗去除附着的蜱虫。


2

户外活动前防护

在蜱虫活跃季节,进行农业林业牧业活动前,可使用含有0.5%氯菊酯的产品处理衣物和装备。氯菊酯可用于处理靴子、衣物和露营装备,并通过多次喷洒以保持保护性。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包括避蚊胺、柠檬桉树油等,遵循产品说明使用。

3

进入室内前检查蜱虫

蜱虫可附着在衣服和宠物体表进入室内,要仔细检查外套、背包和宠物体表,发现蜱虫应及时清除。蜱虫常附着的部位主要在手臂下方、耳朵内侧和周围、毛发之内或周边、肚脐内侧、膝盖后侧、腰部、腿根部等。进入室内两小时内淋浴可降低蜱虫传疾病风险。


02

被蜱虫叮咬后如何处理?


若被蜱虫叮咬,千万不要自己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虫的头部留在皮肤内,也不能用手指将其碾碎,可用凡士林、液体石蜡、甘油厚涂蜱虫的头部,使其窒息。或者再用镊子或尖钳子贴近皮肤并夹牢蜱虫的头部,然后慢慢施压把蜱虫拉出,在移除蜱虫后,应用碘酒或酒精消毒被叮咬的部位。如果蜱虫的口器断在皮内要及时去医院处理。同时密切观察自身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发烧、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并告诉医生蜱虫叮咬史。





推荐阅读 



补药一堆不如秋菜一把,秋季食养牢记“三绿”“三白”“三黑”!

秋咳伤肺!这10类食物可润肺止咳

流感疫苗接种,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来源:温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资料:温州日报(记者 刘自双)

所有文字、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健康温州
传递卫生健康信息、解读卫生健康政策、宣传卫生健康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