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余生杂谈第325篇原创日更文章
写在前面:
2024年写了很多干货文章,岁末年初,想写一些虚头巴脑、形而上的东西,关于我的一些认知,关于人生观、生死观。
这些是我生命的一些底色,也是我的行动指南。我不能说这些是对的,《十三邀》的核心都说是在表达偏见,
我的更是。
当然更重要的是为了呼应当初开公众号的最初目的:我想把我脑子里的东西变成文字记录下来,证明我来过。
看到题目,你会说,大过年的,说死亡,多不吉利!
是的,我们自古以来就给死亡贴上负面标签,是不可触碰的东西。
不谈他也不面对他,高兴的时候想到死就会悲伤。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正是这种避讳、这种不面对反而带来了深深的恐惧。
他像一种无形的力量支配着你的许多行动,而你不自知。
今天聊聊我的生死观,以及如何形成这样的生死观的,或许能给你一点触动。
我小时候是特别怕死的,不是怕自己死,是怕别人死。
因为我身体弱,谁死了都能在我的梦里吓我无数回。
后来学了心理学我发现,身体弱容易被影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我内心深深的恐惧在吸引着这些东西。
后来,39岁那年被诊断为癌症,我被告知要同时做3个手术还有可能是4个(事实证明那天我做了4个)。
正值中年,职场的乌烟瘴气,家庭的繁重责任,
上手术台前有那么一刻我真的想不要让我从手术台上醒来了,我不想醒来还要面对这狗日的中年。
也就一刻而已,我很快就被麻药打晕不省人事,早上8点躺上手术床,醒来已经是晚上6点了。
真抱歉,我醒来了,我还得继续活。
出院后我经历了一段几乎生活不能自理的日子。
因为不能自理也没有任何精力,索性放下所有的事情。
孩子不管了,工作也不管了,老母亲不管了,手机也关机了,什么都不管了。
因为我说话都没力气,管不了了。
因为什么都没管,我发现那一段时间地球并没有因为我什么都管不了而停摆,孩子们也并没有因为我一点都管不了而停止长大。
我终于发现那些之前觉得自己在某个部分举足轻重责任重大,那不过是自我满足罢了。
那并不是事实,当你停摆的时候所有的事情都不会停摆。
唯一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是:
我觉得如果我不在了,孩子们会觉得他们的生活有一个缺口。
所以作为妈妈,我的职责就是活着,让孩子们心里有妈妈的那个感觉是被填满的。
当时有个念头闪过:对他们来说,有个植物人妈妈也好过没有妈妈。
相比没有妈妈,他们更愿意不要所谓好的生活环境好的教育,对年幼的他们来说妈妈的位置不能缺。
于是,我生的力量重新从这里长出来。
这也让我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关系就是生我的和我生的,除此之外,都不重要。
这也成了我重生之后做任何决定做任何权衡的标准。
后来,我身体逐渐恢复,我也逐渐恢复社会功能。
但我看待自己的方式变了。我发现我不害怕死亡,我是害怕临死的时候没有好好的过一生,没有去实现自己想实现的。
有人问,你的公众号为什么叫“余生杂谈”?
癌症之后,虽然手术切除原则上是安全了,但我还是不知道会在哪一天突然复发或者有新的疾病出来,不知道会在哪一天面临离开,
现在中国人均年龄80岁,能正常到80的话已经人生过半,对于我来说,谈一般可能有些奢侈,所以用余生比较合适。
李开复在得癌症之后写了一本书《向死而生》,这也正是我余生的价值观。
既然余生不长,那就要活得精彩,不要让自己在临死时后悔遗憾,这也是我做很多判断的原则。
有人说,你的价值观太悲观,我想说,恰恰不是,因为知道自己要死,所以才能更好的活,这不是一种悲观,反而是一种乐观 。
你想想现实生活中你感到遗憾的是不是那些你想做却没有做的,或者你觉得可以努力却没有拼尽全力的事?
一件事情如果你真的拼尽全力了享受其中了,不管最后结果如何你都会问心无愧然后安心放下,对吗?
对待死亡也是如此呢。一件事只是死亡的一个缩影而已。
你试想,这辈子你活得很精彩,想做的事情都去做了,浓度很厚重,你活出了别人三四个人生的量,
你死的时候是不是会觉得这辈子值了,会有一种事情做完了,可以休息了的感觉?
你是不是对死亡也不会那么恐惧,因为你有认真对待你生命的每一分钟。
向死而生,知道你有一天会死,你才会认真的活,才会想要多做好事少做坏事,如果不会死,那活着的意义在哪呢?
生、死都只是生命的一个过程,是一种程序,因为有了死,生才有意义,才会更加珍惜生。
(全文完)
(微信@hemuxinli1)
我是刘洪均,一名10年养成的心理咨询师,在这里会分享个人成长、心理咨询、睡眠相关的感悟与知识,这里不制造焦虑,若能有那么一刻能缓解你的焦虑将是我莫大的荣幸。
关注公众号 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