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风了艺术节招募发出之后,昨晚和孩子散步回来看到一封报名邮件,她的表述,一定代表了很多人在当下社会中的心声,尤其是女性在这种“坚硬”、“竞争”、“优绩”的环境中的不适应。这是一个链接时刻——一个感受,激发起另一个感受。我觉得这份信很值得分享,便联系小高征得她的同意,公开这封信。
————————————————————
徐艺函老师
早上好。
认真读完了您写的艺术节招募推文,其中几处都读得眼眶湿润。你从城市搬进村庄所经历的转变,包括对人与人之间逐渐模糊的居住边界和愈加亲密的关系的确认,都与我如今在困惑的有关——年轻人如此强调自我,强调边界感,是不是丢失了很大一部分与人沟通的能力?我们如今是否还可以脱离金钱的、以利益为目的的语境,重新构建人与人的关系?在你的描述里,我看到了有别于都市青年的生活逻辑,我想这是你在八年前来到村子之后慢慢学会的,对我们而言,这是现阶段所要做的事。
村庄蕴含着我们生活的真相,我始终这么认为。土地、劳作,农作物的播种、养护和收获,它们是我们日常生活所必需之物,而村庄则是它的来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这句话在今天可能不那么入时,但我仍然深深地被它打动,如今我们忽视农民和村庄,却忘了农村人口在中国总人口的占比,忘了农民所承担着我们生活之必需。这是重要且需要被看到和承认的工作。
就像女性的照料劳动一样。很喜欢你所讲的,“现在我们共同居住的城市、社区,大部分是由一些从未切身照护过他者的人去设计建造,绝大部分是男性”,我们对有价值的工作的定义,也是以盖房子为准的,就好像操持家务、养育小孩并不是重要的工作,但其实不是这样的,女性所从事的是关于人类延续的工作,这种工作不仅仅是照料生命,还是传递人性,它是关于人之为人的工作,却不受这个以利益为驱动的社会的认可。
你还提到那位总是去家门口张望的奶奶,我觉得她太好了,女性太好了,我们好像天生就有关心ta人的能力,我们察知ta人的需求并不推脱、不逃避地去满足它。
写到这里我又哭了,还是少说一些。简言之,真的非常喜欢你对这个活动的设想,也非常想要去村子里看看,去认识阿姨们,去和当地人、那一片土地发生关联,去感受肆意生长、越过边界的蔷薇花(现在好像已经谢了),和一茬茬冒出来的野草,最重要的,去劳作。
祝:身体健康,一切顺利。
小高
2024.6.8
/
艺术节招募仍在进行中
详情如下
👇
女性/有照护经验或对照护课题感兴趣的男性
(可以带自己正在照护的孩子、老人、残障人士、植物)
由女性共创
物料由自家、或村庄内废弃材料手工改造
节日场地在整个村庄内,比如村民的小卖铺、自家院子
节日中所有的互动都基于我们的身体自身的生活技能
(包括但不限于:编辫子、按摩、买菜经验分享、讲故事)
参与人数:
12位核心成员 + 空降成员人数不限
*核心成员需能够完整线下参与全部十期工作坊
核心成员参与方式:
姓名+联系方式+为什么想参与活动
发送邮件至qflyishupeiban@163.com
空降成员参与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