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觉悟人生》
作者:达义大和尚
学会忍耐
壹
孟子在他的《告子》(下篇)中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简而言之,孟老夫子告诉我们,有忍才能有得。这也和一句西方的箴言不谋而合,“英才不过是忍耐的别名。”
究竟如何理解“忍耐”呢?字典里的解释是:“把痛苦的感情或内心的感受控制住,不让其表现出来。”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卧薪尝胆”的故事了。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降伏,勾践佯装称臣,为吴王夫差养马,吴王患病,勾践亲口为其尝粪,获得信任,被放回国。回国后的勾践体恤百姓,减免税赋,并和百姓同吃同住。他还在头顶挂上苦胆,经常尝苦胆之苦,忆在吴国所受的侮辱,以警示自己不要忘记过去。经过十多年的艰苦磨练,勾践终于一举灭吴,实现了复国雪耻的抱负。
忍耐是一种才能
我们可以认真地想一想,为什么要忍耐呢?从上边的例子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因为“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小不忍则乱大谋。如果从世间法的角度来讲,不能忍耐而发脾气,使得自己和他人产生很大分歧,而失去理性和方寸,进而产生瞋恨和烦恼,其结果就是使得局面失控。所以说,忍耐是成功所必需的才能。
苏轼曾经写过一篇《留侯论》,主要是评价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着重提到了他的忍耐力。相传张良逃亡到下邳后,有一天从一座桥上经过,遇见一位身穿素袍的老翁。老翁故意把自己的鞋子掉到桥下,对张良说:“孺子,下桥去把我的鞋子取来﹗”张良是大家子弟,听了一惊,本想一笑走开,但见此老翁已经老迈,便强忍怒火,下桥为老翁取鞋,取后上桥双手将鞋递给老翁。老人伸出脚来让张良替他穿上,张良本想发作,但一想都已经替他捡上鞋来,穿上又何妨呢。于是便替这个老翁穿上鞋,老人穿上鞋后一笑而去,张良感到很惊讶。老翁去了一里多又回身转来,对张良说:“孺子可教 ! 五日之后一早在此等我。”张良觉得奇怪,跪而答应。五日后一大早,张良来到桥上,老翁已先到。老翁大怒,对张良说:“与老人约定,为何迟到 ? 回去吧,五日后早些来赴约 ! ”这次张良在鸡鸣时前往,可老翁又先在桥上。老翁怒容满面地斥责张良:“为甚么又迟到 ? 五日后可要早来。”五日后,张良在半夜就到,过了一会儿老翁才来。这次老翁高兴地说:“应该如此 ! ”于是拿出一部书,对张良道:“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当王者之师,十年后定能成功。十三年后你来见我,我是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天亮后,张良取看此书,乃是《太公兵法》。从此时常读诵,张良后来终于辅佐刘邦成了帝业。那位老人被后人称为黄石公。
苏轼在《留侯论》中写道:张良被桥上黄石公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真正使得张良成功的并非完全由于一本《太公兵法》,而是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所以才能成就大事。黄石公可能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素昧平生,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正是这份自然和淡定,使得张良在之后与秦军和项羽的对战中,从没有惊慌和发怒过。看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虽是百战百胜,但随随便使用他的刀锋,他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养那完整的刀锋,把自己的精锐实力保养得很好,等待对方的衰弊,而这个策略就是张良制定的。
所以苏轼总结到,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以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故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END
加国五台山五台八景十六点
扫
码
关
注
微信号
湛山精舍|微信公众号
扫
码
关
注
微信号
加国五台山|微信公众号
扫
码
关
注
YouTube
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
扫
码
关
注
视频号
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