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王羲之志载曾任江州刺史,故九江流传有他曾在现归宗处建宅,后舍宅为寺,遂成为后来五大丛林之首的归宗寺。因常写毛笔字,写完后在宅前池子洗笔,久而久之,池水都变黑了。人们将该池称作右军洗墨池。流传下来,成为山南的一个有名的景点。
现在人们到该处去,没有什么景色,没有池,仅一条小石沟而已,乱草荒芜,只有星子县文物部门立了两块牌子在此处。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失望而去。据文物保护石碑上的介绍,洗墨池毁于战火和文革。战火可能是指太平军时期的毁寺和日本侵略军在归宗和国军打了一次攻守艰难的仗。
这里有一幅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的洗墨池照片,可反映当时的洗墨池状况。虽然因当年照片的清晰度较差,仍可见实有一池,池中还有岸边建筑物的倒影,该建筑物是一栋有一定规模的馆阁形建筑,没照到全景,从局部仍可见仅室前的隔扇棂花就有18扇之多。前有石走廊,走廊而下有数级石台阶。石阶两边有石围,上有两棵中等大小的植树。应属很值得一游的景点,可惜没保留下来。
称洗墨池的地方很多,澧州有范仲淹的洗墨池;涟水有米芾的洗墨池;成都有杨雄的洗墨池;厦门有苏颂的洗墨池。而王羲之的洗墨池就有4、5处之多,如抚州、温州、绍兴、永嘉等地。较有名的是抚州的洗墨池,因它有宋代名人曾巩的一篇《墨池记》作印证。而其他地方包括九江归宗的洗墨池可能大多是带传说性质。
王羲之在九江做官有《晋书》和《右军年谱》的记载,是咸康六年(340)庾亮临终前,向朝廷推荐王任江州刺史,当年他34岁。直至永和二年(346),朝廷将他由一个地方官刺史改调中央官护军将军,他开始推托不愿去,经朋友劝说,还是“吾惟恭以待命,率用为护军。” 离开了九江。如无其他情况,他在九江待了6年。6年不算短,但有些什么活动却不见记载,无从考证。
现归宗金轮峰下玉帘泉旁有一崖洞,俗称“羲之洞”,说是他读书的地方。这也是传说,到九江身为地方最髙长官,怎么会在这么个偏僻的崖洞中去读书?
胡适先生曾在1928年4月7日至11日,前后5天时间来庐山旅游,他不像一般人来只看看风景,而是来前即准备了很多相关志乘,没有的如到归宗,也向该寺和尚借阅了《归宗寺志》,看风景加考证,回去后只两个月便出版了《庐山游记》。书中对一些景点的传说发表了他不认同的看法。其中,对王羲之舍宅为寺及洗墨池均表示否定。
窃认为,传说和历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传说是人们根据仅有的线索,发挥美好的想象,达到某种效果,且经历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形成的一种说法。旅游中,遇到此,姑且妄听之,妄信之,以增加你的游兴。而历史,则是已过去的真实反映,需要以考古发现,史料记载,文字、实物、影像图片等来佐证,以求得真实的结果。
诸君对归宗洗墨池有何见解?附上洗墨池老照片供大家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