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纸旧影话九江 | 没落了的九江,1946年

文化   2024-11-27 21:08   江西  

文 / 冯晓晖

"故纸旧影话九江"系列深入挖掘报刊书籍、档案文件、照片地图等原始史料,以当代视角进行解读,多维度地展示九江近代的历史风貌。


本篇资料

来源:《工商新闻》周报,第3期

日期:民国三十五年(1946)十一月十六日 

标题:没落了的九江

背景说明

《工商新闻》周报创刊于 1946 年 11 月,出版商为工商新闻杂志社,出版地在南京。根据现有的资料,该杂志可能在 1948 年停办。

本文篇幅不长,也没有太特别的新闻价值。但文章介绍了抗战光复后九江街市的情形,作为九江近代史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编者修订的原文中的错别字及标点。


正文

【九江通讯】没落了的九江

在京汉道上,九江一向是被人称道的商业名区,景德镇的瓷器,南丰的蜜橘,便以这里为集散地,风景美丽的夏都——庐山,也踞它的一角。所以会吸引了千千万万的人的注目,只要是到过九江的人们,至少也有一片回忆的。

可是经过了七年的敌伪统治,使它由正常的发展走向畸形,由繁华而趋于没落,更使大多数人的财富落入了少数人之手中。胜利后一年来,社会上所充斥的,是躺在街头巷尾的灾民,饿殍的乞丐。在战前,他们都是小康之家,可是七年来,敌伪的压榨逼取,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将他们弄得由「有」变为「无」。

美国货在九江的市场上是颇为碰壁的,除了少数的玻璃带外,其他如玻璃雨衣之类,从来很少有人问律,而美国香烟的雇主,也祗限于极少数人。美国罐头虽然偶或可以在食品商店里发现,但是购者寥寥,罐头外封面已蒙上厚厚的一层尘灰,这些现象已尽够反映九江经济的枯竭。曾经有人说过,九江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建筑在高利贷上面。这不是讽刺,这是一个实际情况,九江整个的工商界以及各个阶层的人们,在今天谁能够说自己同高利贷无关系呢!近些日子来,银根突告奇紧,各工商业周转不灵,又因银行紧缩信用,一般商人皆受高利贷之压榨,无法支持,加以一些人民购买力日趋薄弱,以致有货抛售不出,形成商店今日之「鼓胀病」。因而倒闭者有老庆和银楼,及大中华五金电器行,其他被窒息之商店,为数亦不在少。为了挽救商业危机,九江商会分电省府及四联总处迅作有效救济,但下文如何仍甚渺茫。

【解读】

京汉道:南京到汉口的长江航道。

玻璃带、玻璃雨衣:塑料带、塑料雨衣。早年国人称“塑料”为“玻璃”,如“玻璃牙刷”即塑料牙刷。

四联总处:即“中央、中国、交通、中国农民四银行联合办事总处”,是1937年至1948年国民政府在金融领域规划、拟定政策方针、宏观调控的领导机关。


正文

九江原有一所九兴纱厂,是江西全省纱厂的老大哥,现在巳落在上海某纱业巨子手中,大约今年冬季方可全部布置就绪,其他的一些工厂,在敌伪掌握下,一共有十几家,可是经过接收之后,还能具有原来规模,同样开工生产的,还不到五分之一二。

沿江码头一带的工人,到现在还有万余,他们赤手空拳,靠卖气力过活。但是多数的大轮不能装运货物,对少数差船,也只好望洋兴叹!有的已流落在街头行乞诉苦。这次总工会招待记者,工人代表对我们说:「我们不愿向当局总请愿的原因,是恐怕外界误会,以为有人在背后牵线。一旦到了忍无可忍的时候,我们只好投江自尽。」这话也够凄惨了。

在九江,都市的市侩气息太多了,缺乏增养文化的空气,书店既不多,生意又清淡。比较风行的是从上海运来的黄色刊物,每家文化供应社,杂志公司,都大批的摆着。这些海派作风的刊物,为今日九江市民最欢迎的精神食粮。无论什么时候,踏进书店,总是围着大群的顾客,有钱的买回家去躺在床上看,没钱的就站在书店里读,一班青年学生们都被麻醉,神魂也颠倒了。我不知道当局是否也会注意到这些毒害青年腐化学生的刊物的无限制的操行。

九江——这没落的都市,它需要新生,需要坚强的干部,需要新的文化建筑。


【解读】

九兴纱厂:应为久兴纱厂,九棉一厂的前身。

差船:公务、军用船只。

【编后记】

能够最直观反映清末民国时期九江城市的情形,唯有昔日的报刊杂志,虽然都只是零星的讲述,若积累起来就会有个大致的图像。
编者一直以为,抗日战争结束后,九江在1946年曾经有过短暂商业繁荣,1947年起,随着国共内战的全面爆发,这座城市才开始步入全面衰落。然而这篇报道告诉我们,1946年底,九江就已经很没落了。
文章的最后,将没落归结于年轻人沉迷于黄色刊物,九江需要新的文化建设才能重振。这套说辞,有没有觉得很熟悉?

冯晓晖
漫游遐思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