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卢国龙教授《老子与东方之道》

学术   2024-11-01 11:01   美国  

本文转载自“上教人文”微信公众号

01

9月新书


作者简介:
卢国龙,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宋儒微言》《中国重玄学》《道教哲学》《郭象评传》等。
内容简介:

为《道德经》作注解的人,过去有千百家,未来不可估量。人们从中所发现的,其实是自己的精神世界。研究《道德经》真正有意思的地方,不是确立或者确认某个思想理论的终极模式,而是借鉴《道德经》寻找某个思想的方向和路径,打开众妙之门

这本小书是作者与老子的精神交流,不拘泥于句读注解,而是袒露自己对道家思想的体悟。在这种分享中,读者也可以生发出自己的智慧,展开思想的交流。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9月
定价:59.8元
ISBN:9787572027482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这一章专门教人少说话,顺任自然。
这很奇怪,说话不是人的天赋能力吗?不属于自然吗?不让说话,应该不是《道德经》的本意,也不是道家的基本立场。道家主张多元、宽容,像前面讲到的《庄子》之所谓“天籁”,那种众窍怒号,咸其自取的自然景象,不正是人人都有话可以说,人人都可以说自己的话吗?为什么突然又不让说了?
《道德经》采用的譬喻也很有意思,将风雨比作天地的语言,很浪漫,很有想象力。说狂风暴雨不长久,也是人人都能了解的事实。但在天地的语言里,狂风暴雨应该算是语言暴力吧?这么推演起来,“希言”的意思是少使用语言暴力了?可这世界上谁会经常使用语言暴力呢?即使有,也绝不会多,也只能属于很奇葩的稀有动物。既然如此, 《道德经》又何必自任“谋府”,将稀有动物当作哲学问题来讲,为大千世界担了个不必要的心?
这么理解《道德经》,看来行不通,路数不对,没有弄清楚《道德经》所要训诫的对象。这个对象,不是所有人,而是那些说话将扰动社会的人。这些人的身份地位,说话的真实意图,都注定要像狂风暴雨扰动万物一样,对社会产生非自然常态的影响。影响太大了,太频繁了,最终受不了的是社会,所以《道德经》劝诫这些人,天地也不会长久刮狂风、下暴雨你们这些有影响力的社会公众人物,又何必大言滔滔、喋喋不休呢?
如果可以抱着戏剧化的心态来解读历史,那么第一个响应《道德经》劝诫的人,应该是孔子。孔子说,“予欲无言”。这让口才和文采都很好的子贡相当着急,“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而孔子的感慨,竟然和《道德经》差不多,“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按照孔子的感慨来理解这章《道德经》,似乎一下子就文意通顺了,看起来与前文不相干的“道者同与道”云云,内在的思想逻辑也可以找出来。
按照孔子的感慨,老天不说话,万物自生长,应该就是对“道者同于道”的最恰当诠释。唯其不说话,道才是大全的,也唯其道是大全的,才会万物并生。如果老天开口说话了,表达出某种意志了,那么万物中的某些就会被选择,而另外的一些则会被舍弃。相对地舍弃少些的,选择者的自我意志收敛些的,就是“德者同于德”。而自我意志膨胀,一开口就拣择出自己所偏好的,将大多数都排斥到异己的另一边,除了“失者同于失”,还能有其他的什么结果呢?
道、德、失三层,我们可以自由选择,我们的选择,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当我们做出选择的时候,实际上我们自己就被选择了。人世间的一切事情,总是从我选择开始,到达我被选择的结局。在道、德、失之间,我们更愿意被哪家选择呢?《道德经》的建议是“希言自然”,首先选择道,才能够期待被道选择的结局。



政治哲学研究
交流读书心得,收集和分享书讯、讲座信息与会议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