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的情绪〗之明朝:好累啊 ④明仁宗朱高炽:仁忍两字累累累

文摘   2024-09-05 15:57   浙江  

仁宗,是朱高炽的庙号。

仁者,忍也。

朱高炽享年48岁,算是英年早逝,但在明朝16个皇帝中,又算是长寿的了,毕竟比他活得久的也只有4个。

朱高炽当皇帝的时间不到10个月,也不是最短的,第14位皇帝光宗朱常洛在位仅1个月呢。

他能活这么久,是因为他仁。仁者寿嘛。

他只活这么久,是因为他忍。忍,不仅身累,心更累,一旦忍不住就完蛋了。

  爷宠爱,父冷淡,双重环境造成双重人格  

穷人的汉子早生娃,越穷越生,越生越穷。这是穷人家的“周期律”。

朱元璋是穷苦人家出身,32岁时生了第4个儿子朱棣,朱棣18岁生了儿子朱高炽。也就是说,朱高炽来到这个世界,朱元璋也就50岁,当然小朱不是老朱的第一个孙子。

朱元璋称帝当年就封大儿子朱标为太子,对儿子们难免厚此薄彼,但对孙子倒是无差别对待,生一个爱一个,个个都当宝贝疙瘩。这可能就是民间流传的“隔代亲”,皇帝也是人嘛,也不能免俗。

朱元璋杀大臣那叫一个狠,胡惟庸案、蓝玉案,一杀就是成千上万。正所谓色厉内荏,对外人越狠的人,越希望后人多几分仁爱之心。

不知道是天性使然,还是爷爷的培育,朱高炽很早就展现出了仁的一面。

一次,朱元璋命朱高炽与其他几个孙子一大早去检阅军队,结果唯独朱高炽迟到了。老朱很生气,问他缘故,他解释说清晨太冷,应等士兵们吃过早饭再检阅。老朱居然笑了。

朱元璋问朱高炽:“唐尧商汤时爆发水灾旱灾,百姓能依靠什么度过灾难?”朱高炽给的答案是:“百姓度过灾害是因为圣明的君主有好的恤民政策。”老朱又笑了。

“君人之识”,这是朱元璋对朱高炽的评价。

朱棣却给了相反的评价:这小子,干不了大事。

朱高炽喜静厌动,这点让朱棣很不爽。因为朱棣要“下一盘很大的棋”,他要用武力夺取皇位,这么软塌塌儿子能管个卵用。

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虽然不爱学习,但好武好斗。三个孩子一比较,朱棣怎么看都觉得朱高炽别扭。

当父亲对某个孩子不抱期望时,冷淡是不可避免的。作为孩子的朱高炽,就得学会忍,而且要忍得不动声色。

爷爷当成宝,父亲当成草。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成长环境,对孩子的心智发育是极其不利的,朱高炽的双重人格也在悄然成型。

1395年,17岁的朱高炽被朱元璋立为燕王世子。这是老朱家的规矩,朱棣也没啥好说的,他偏爱的依然是朱高煦朱高燧

  父怀疑,弟构陷,双重压力致使身心俱疲  

1398年,朱允炆继位,朱棣终于忍不住了。

朱棣率领主力攻向南京,给朱高炽留了些老弱残兵,让他留守北平。

朱棣没料到李景隆居然带着五十万大军杀到北平,将北平城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

南京还没拿下,老巢反倒要被端了。这可把朱棣给急坏了。

让朱棣没想到的是,自己平日里根本瞧不上眼的“菜鸟”儿子,居然运筹帷幄之中,督治守备事务,安抚城中军民,搞得北平城内“人人欢悦”、“个个尽心”。

李景隆轮番猛攻,就是无法破城,无奈之下,只得继续围困北平。朱高炽反而多次趁夜派兵出城偷袭,搞得南军惊慌失措、自相残杀。李景隆久围无功,又被燕军骚扰得难以休息,只得退营十数里。

朱棣率军回防,朱高炽率军出城,内外夹击,李景隆“狼狈大败散走”。

小子,行啊。这一仗打出了朱棣对朱高炽的信心和信任。

这里不能不提一个人,那人就是方孝孺,他干了件“龌龊事”,当然在战争中使用“阴谋”也是不好指责的。

方孝孺给朱高炽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北平,许以封燕王,并故意将此事广为张扬。北平的宦官“第一时间”报告南下河北、山东一带的燕王朱棣,称朱高炽与建文帝通谋,建文帝的使节已到达北平。

明眼人都知道这是“离间计”,但朱棣还是有些信了。

朱高炽还真有“君人之识”,派人将未拆封的信件及使臣绑缚朱棣军前,用实际行动打消朱棣的疑虑。但到底打消了多少,却是个未知数。

上阵父子兵,打仗亲兄弟。朱棣打仗带着朱高煦、朱高燧这哥俩。就打仗而言,这哥俩确实是朱棣的左膀右臂,尤其是朱高煦,生性狡黠狠愎,鬼主意也多,多次在生死存亡之际挽救了朱棣。

1404年,朱棣感觉自己的屁股也坐热了,是该考虑立太子的事情。

武将们当然希望朱高煦当太子,说有感情未必是真,获利肯定是多多的。一起出生入死的将领们轮番劝说,朱棣还真有些心动。朱高煦这小子,打起仗来还真像自己。

论嘴上功夫,这可是文官的特长。文官们当然希望文学青年朱高炽当太子,要是朱高煦当了太子接了班,他们哪有好日子过。理由很冠冕堂皇:立嫡以长。解缙还补充了两点:一是“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二是他儿子朱瞻基是朱棣的“好圣孙”。兵部尚书金忠坚决反对立朱高煦为皇太子,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朱棣总算下定决心,正式册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同时封朱高煦为汉王,封朱高燧为赵王。此举,看似确立了朱高炽接班人的地位,实际上是把他推到了弟弟们的对立面。

朱高煦“忍不住”,小动作频频。朱棣看出了端倪,于是将朱高煦的藩国封在云南。朱高煦说:“我何罪,斥我万里?”朱棣心一软,也就任由他一直留在南京,有这么个“类己”的儿子陪在身边也好。

近水楼台先捞月,留在了朱棣身边,朱高煦逮住机会就“捅一刀”。

1410年,解缙入京奏事,正遇朱棣北征未归,只好觐谒朱高炽。于是朱高煦进谗言说解缙无人臣之礼。朱棣大怒,下令将解缙逮捕下狱严刑拷问,后被处死。朱棣这怒火,针对的却是朱高炽,你小子想干什么。

朱高燧是朱棣的小儿子,他也跟着朱高煦一起搞大哥,这下可把朱棣也给搞迷糊了。耿通等人越是说“太子处理事务没有大的失误,无需更换太子”,朱棣越怀疑耿通与杨士奇等人结为太子党。

1414年,朱棣第二次北征,朱高煦“日夜谋嫡,复造飞语,动摇监国,并中伤黄淮等”。班师回京时,朱高炽派去迎接的车驾迟到了,朱棣很生气,以“此辅导者之不职”的理由,把黄淮、杨溥等下了监狱。

朱棣毕竟是朱棣,蹊跷的事情见多了,他也觉得事出反常必有妖。

胡濙是朱棣为数不多的信得过的人,朱棣明面上派他到南京任职,真实的使命是调查朱高炽。

胡濙倒是个实事求是的好同志,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撰写了调研报告,专报给朱棣。报告指出,太子监国事事处置得当,充分体现了朱高炽强烈的使命担当;报告强调,朱高炽诚敬孝谨,是值得信任、值得托付的好儿子好接班人。朱棣看了报告,表示很高兴。

可以说,胡濙的这份调研报告,在关键时刻挽救了朱高炽,挽救了大明王朝,是一份值得载入大明史册的纲领性文献。

  日求仁,夜不忍,双重付出结果提前开挂 

1424年8月15日,永乐的太阳淹没在地平线下,一轮圆月冉冉升起。朱高炽终于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他成了明朝的第四位皇帝。

治国理政,朱高炽是有经验的。朱棣每次亲征,都让他留下来监国,当皇帝那一套,他最熟悉不过了。

朱高炽的梦想是“朝无阙政,民无失所”。短短八个字,字字折射他本性潜藏的“仁”的光芒。

杨士奇、杨荣、杨溥等曾经被朱棣修理过的老臣们,如同打了鸡血,拼了老命辅佐朱高炽治国理政。

朱高炽在朱棣时代以太子的身份监国,朝无废事,一半是他内心的仁性,野心勃勃的父亲终年征战,给这个国家的民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他要为父亲分忧,为生民减负。

另一半是装的,他不得不韬光养晦、一忍再忍,因为朱棣随时都可能把他这个太子给废掉。

心理学研究者认为,长期的焦虑和压力的状态,会导致人肥胖。

朱高炽有多胖?据史书记载:“仁宗体肥重,且足疾,两中使掖之行,恒失足”、“患足疾,中官翼之,或时失足。”

一个人胖到走路都需要两个架着,还会时不时摔倒,这该有多胖。这也可能是朱棣对朱高炽不满意的原因之一。

朱棣一走,长期压在朱高炽头上的“大山”轰然塌去,肥胖的朱高炽顿时觉得浑身无比的轻松,他也不装了、不忍了,他要彻底放飞自我。

对于一个肥胖的皇帝来说,放飞自我肯定不是跃马横刀征战沙场,他要在另一个战场上尽情展示男人的雄风。

在征服世界和征服女人之间,朱高炽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

白天日理万机,夜里“日理万机”。换成一般人还真吃不消,肥胖的朱高炽更加吃不消,但他始终发扬不怕累、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只要不干死,就往死里干”。

有个叫李时勉的官员就“不识相”,趁着朱高炽日理万机的时机上了道疏,说的却是夜里的事情,“在居丧守孝期间不宜亲近嫔妃”。

朱高炽勃然大怒,你狗日的,哪壶不开提哪壶,非要扫老子的兴。朱高炽命武士用金瓜击打李时勉,当场打断三根肋骨,扔进大牢。


快乐的时光总是太短,精力不够药来凑,宁伤身体、不伤激情,朱高炽终归不是铁打的,仅用了不到10个月的时间,就走完了皇帝之路。

儿子朱瞻基是懂父亲的,他从父亲众多的后宫中精心挑选了5个未曾生育的妃子,陪着“好这一口”的父亲共赴另一个世界,继续欢乐,继续疯狂。

朱高炽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极勃发的一生。他幸亏走得快、走早,在其性格的缺点尚未完全暴露的时候落下帷幕,只给历史留下了精彩的一面。

朱高炽虽然当皇帝时间极短,但却无意中开启了“仁宣之治”。下篇就说说宣宗朱瞻基是怎么个累法。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个嗨君尚笑有点皮
码有趣文字 度松弛余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