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的情绪〗之明朝:好累啊 ⑤明宣宗朱瞻基:当个“三好皇帝”真累

文摘   2024-10-14 20:18   浙江  


比起明朝前四任皇帝,朱瞻基是最幸运的。

太爷爷朱元璋打江山太累,叔叔朱允炆被爷爷收拾得太憋屈,爷爷朱棣篡位名声不好听,父亲朱高炽干了不到一年挂了。

朱瞻基算得上是个“三好皇帝”,他是朱棣的“好圣孙”,是朱高炽的“好儿子”,是子民们的“好主子”。

为了维持“三好皇帝”的人设,朱瞻基蛮拼的,当然他也是蛮累的。

  好圣孙,有爷的孙子像个宝  

皇帝被誉为真龙天子,所以皇帝降世的祥瑞通常是龙。

某个人妻在湖边干活累了打个盹,梦中与天神交遇。丈夫出去找妻子,居然看到一条龙趴在妻子的身上干那事。随后,人妻就怀孕了,生下个儿子叫刘邦。这事记录在《汉书·高帝纪》里。

到了明朝,“桥段”的风格切换了,龙换成了圭。

朱重八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朱元璋,其意为用璋这种玉器来诛灭元朝。圭和璋都是玉器。

1399年3月16日晚上,朱棣做了个梦,朱元璋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并对他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

朱棣被吓醒了,这可是逆天的梦啊,因为那时的朱棣还是燕王,死鬼大哥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才是朱元璋的法定接班人。

朱棣脑袋嗡嗡之际,太监跑来报告说孙子朱瞻基降生了。朱棣一拍脑门,脸上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容。立即跑去看,嘿,这孙子,一脸英气,还真他娘的极了自己
朱棣心说:“这天下是老子的,也是孙子的,终归结底是你这孙子的!”

为了把朱瞻基打造成德智体美劳兼备的杰出接班人,朱棣可真是使出了“洪荒之力”。

严师出高徒,戴纶就是个严师,但严师往往不讨学生喜爱。戴老师动不动就进谏劝小朱同学不要荒废学问,搞得小朱同学心生怨恨。小朱同学即位后,倒也提拔戴老师为兵部侍郎,可戴老师还是改不了爱进谏的老毛病,结果被以谏猎杵旨的罪名给收拾了。

春蚕到死丝方尽,戴老师虽然被处死了,却从反面证明了他在培养学生方面是成功的。

朱棣也是个严师,他的教育理念是实践出真知。爷爷带着宝贝孙子去狩猎、去开展军事视察。

1409年,朱棣带着朱瞻基巡幸北京。老朱让小朱观看农家耕种所用农具及田家衣食,还作《务本训》赠给小朱。

1414年,朱棣第二次亲征漠北,居然把15岁的朱瞻基也带上了。年少轻狂的朱瞻基在李谦的忽悠下,穷追猛进,结果被瓦剌骑兵围攻,差点丢了小命。幸好朱棣派来的援军及时赶到,才得以解脱险境。

当然,朱棣也是讲究教育方法的,孙子带到哪里,文化课的老师就跟到哪里。就是征战漠北,文化课老师胡广也跟着辅导朱瞻基攻读儒家的经典和为政之道。

这孙子,想不优秀都难。

   好儿子,娃是爸爸的“护身符”  

朱高炽幼时也是很受爷爷朱元璋喜爱的。老朱评价小朱:君人之识。可惜,朱元璋在朱高炽弱冠之年去世了,小朱从此失去了“保护伞”。

朱棣对这个胖乎乎、软塌塌的儿子很不感冒,他更偏爱经常跟着他打猎、征战的另外两个儿子朱高煦和朱高燧。

朱棣以“清君侧”之名清理了亲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当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但在确定接班人的问题上却犹豫了。按照朱元璋定下的规矩,当立长子朱高炽,但朱棣的内心更倾向次子朱高煦。

朱棣在遵循祖制和遵从内心之间摇摆不定,大学士解缙扔出了“王炸”:朱高炽你看不上,他的儿子朱瞻基可是圣上的“好圣孙”。于是,朱棣在当皇帝的次年下诏正式册立朱高炽为皇太子。

朱高炽虽然被立为太子,并不等于朱棣改变了对这个“废柴”儿子的看法,朱高煦才是朱棣的最爱,他得到的礼秩超过了太子哥的标准。解缙上疏劝阻朱棣说:“启争也,不可。”朱棣大怒,称解缙是在离间骨肉。朱高煦抓住解缙私自觐见朱高炽的把柄,向朱棣进谗言,朱棣下令将解缙处决了。

杀的是解缙,折射出来的却是朱棣对朱高炽的信任危机。如果不是为了朱瞻基这个“好圣孙”,以朱棣的个性,早就把朱高炽这个太子给废了。

1411年,朱瞻基被朱棣正是立为皇太孙,朱高炽那岌岌可危的太子地位才算稍微稳固了一点。

此消必然彼长,朱高煦和朱高燧“火力全开”,明枪暗箭一起上。“由是(汉、赵)两王合而间太子,帝颇心动。” 

朱棣杀了维护皇太子的耿通,将辅佐朱高炽监国的黄淮、金问杨士奇杨溥等重臣下狱,但总算是没有废掉朱高炽的太子身份。

朱高炽之所以能够摇而不倒,是因为有朱瞻基这个“护身符”保护着。无论是巡幸北京还是征讨蒙古,朱棣都带着朱瞻基。这孙子既会讨爷爷的欢心,又深深地敬慕他的父亲。朱棣当然不会废了朱高炽而耽误“好圣孙”的前程,因为这个天下终归结底是这孙子的。

朱高炽终于熬到了出头之日。1424年8月,朱棣在最后一次远征蒙古之役后回朝途中死了。当了20年太子的朱高炽成了明朝的第四位皇帝。同年11月1日,朱高炽册立朱瞻基为皇太子。

  好主子,除患养患十年功  

朱高炽能熬过20年太子岁月,堪称奇迹;朱高炽只干了9个月皇帝便死了,也堪称奇迹。

1425年6月27日,朱瞻基正式登基,开启了宣德统治时期。那年,朱瞻基虚岁28。

历史上好写诗的皇帝不少。据传乾隆一生写了43630首诗,但后世流传的好像没有。朱瞻基写了长长短短的诗近2000首,好像也没有广为流传的。

皇帝写的诗,不管怎么滴,也都会有记录的。其中有一首《捕蝗诗》是朱瞻基写给尚书郭敦的。大意是蝗虫这小玩意不可小视,关系到粮食能不能年年丰收,再引申到修身治国,“除患与养患,昔人论已备。拯民于水火,勖哉勿玩愒。”

诗以言志,一首并不出彩的长诗,却能反映出朱瞻基是个有情怀的皇帝,而情怀这东西恰恰是一个好皇帝、好主子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

朱瞻基还真是大明子民的好主子,他在“除患”方面相当有成就。

朱棣为了开创永乐盛世,可谓穷兵黩武,把国家都给掏空了。五次北征蒙古,花费不菲,倒也在北面创造了安定的外部环境。南征安南,改安南为交趾,看起来是“除患”,实际上是“养患”,明朝需要源源不断消耗兵力和财力才能勉强维持对它的统治,这些巨大的损耗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朱瞻基决定“除患”,下令从安南撤兵。朱瞻基背上了“卖国贼”的千古骂名,但为大明帝国卸去了沉重的财政和军事负担,也给百姓减轻了负担。

朱高炽心心念要把帝都从北京搬回到南京,他登基的次年4月就派朱瞻基到南京督办迁都的准备工作。这不仅是一项耗巨资的大项目,而且关系到北方边境的战略防御,这也是“养患”。一向孝顺的朱瞻基作出了违背父亲遗愿的决定:终止迁都南京。

朱瞻基面临的还有一个“患”,就是他那两个颇有想法的叔叔:朱高煦和朱高燧。

朱高煦在流放地山东乐安整了些兵马,也想效仿老爹朱棣来个“清君侧”。朱高煦终归不是朱棣,朱瞻基也不是朱允炆。朱瞻基御驾亲征,还没等主力上阵,两万多人的先锋队就轻轻松把朱高煦给团灭了。跟班小弟朱高燧倒还识相,主动放弃常山中护卫及群牧所、仪卫司官校。朱瞻基对他“情怀”了一把,只命收回护卫,但无收回仪卫司

朱瞻基也是太监们的好主子,因为他“养患”了。

明朝的太监是“神一样的存在”。和尚出身的朱元璋对有“命根”的都信不过,诛杀了胡惟庸,废了宰相制度,并下诏“以后嗣君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但对没有“命根”的太监却信得要命,他们作为皇帝的个人代表,一直在执行紧要的任务。

世人以为没有“命根”的太监欲望会少一些,其实他们少的只是性功能,欲望却是变态的强。雄猜之主朱元璋对他们是既信又防,负责皇帝文书的司礼监太监不准与外廷的官署接触,以防止宦官参与政事。朱允炆和朱棣也一直严密地监视着宦官的活动。那时太监的一个硬指标是不识字。不识字就看不懂奏折,当然也不会篡改和伪造奏折。

朱瞻基确实是个“好主子”,他一改以往的方式,指定翰林学士在内书堂对宦官进行补课,而且是正规的书本教育。朱瞻基想着让有文化的宦官处理文件和正式与朝廷官员联系,特别是处理私密的文件和事情,比如协调朝鲜进贡年轻貌美的处女啥的,只能交代宦官去办才放心。

朱瞻基以为是“除患”,实际上却是“养患”,而且是大患。有了文化的加持,宦官们的欲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他们取得空前的机会去滥用皇帝的特权,也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1435年1月31日,37岁的朱瞻基死了,死得很意外。史书没有记载他的死因,或许只有身边的太监知道,大抵是因为“养患”的缘故吧。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个嗨君尚笑有点皮
码有趣文字 度松弛余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