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闲悟〗 安南,不打是不会安分的

文摘   2024-09-02 19:59   浙江  


历史不会重复,但历史却在某些领域总是惊人的相似,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历史周期律”。
譬如,历史上的安南,就是一个特别顽皮的孩子,逮着机会就搞事情,只有打屁股才安分一阵子。

太远的事就不提了,从唐朝开说吧。

  1.唐朝:拿捏死死的  

大唐的疆域真的太大了,搞得李世民有点幸福的烦恼。

那就看看前朝有没有好制度好经验好做法吧,还真有一个,汉朝的西域都护府制度不错,把民族地区管得相当服帖。
改革嘛,无非就是设设撤撤、撤撤设设。李世民也搞起了都护府,设立了安东、东夷、安北、单于、安西、北庭、昆陵、蒙池、安南等九个都护府。

于是,那片不安分的土地就有了新的名字:安南。

后来机构精简,撤三留六,安东、安北、单于、安西、北庭、安南都护府

有都护府镇着,安南还是实至名归的,比较安分。


  2.五代十国:打不成,反被打,跑了 

到了五代十国,大盘子被打破了。面对世界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被小国南汉收归的安南哪能不狂浪狂浪。

公元937年,已经恢复前名交州的安南乱了,当地贵族吴权自立为节度使。南汉皇帝刘龑派刘洪操去镇压,结果事没摆平,儿子却被搞死了。以“飞龙在天”自名的刘龑觉得这是天意,对交州也就听而任之了。
939年吴权倒打一耙,击败了南汉军队,拓土称王。安南从此成交州,谁来都交战。


  3.宋朝:打了两次,一次没打疼,一次打服 

赵匡胤黄袍加身,当了宋朝的皇帝,忙着统一中国,哪有精力来管安南的事情。接任的赵光义幽州之战身中两箭,锐气也给射没了。这在客观上给安南搞事情创造了“窗口期”。

968年丁部领成为新兴势力的领袖,建立“大瞿越国”,也搞了个国家了。

虽然建了所谓的“大瞿越国”,但乱的本性还是改不了。

979年,越南丁朝宫廷发生内讧,原太子、南越王丁琏杀死太子丁项郎。
不久,宦官杜释发动宫廷政变,杀死了丁部领和丁琏。

阮匐黎桓等人又杀死杜释,扶立丁璇即位。

随后黎桓执掌政权,镇压阮匐等反对势力。

占城乘机进攻丁朝首都华闾

980年,赵光义一看是个机会,调兵遣将,伺机进攻丁朝。

丁朝太后杨云娥获悉宋朝要来打,令黎桓整备兵马。黎桓倒好,把皇帝丁璇给废了,在军中自称皇帝,建立前黎朝

赵光义以扶立丁璇复位为名义,出兵打了过去。白藤江之战,打败黎军。但后面没打好,被黎桓夜袭宋军军营,击溃宋军。赵光义下令撤军回国。

黎桓遣使向宋朝朝贡,遣还俘虏,上表谢罪。宋朝最终于987年承认了黎桓的统治地位。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1009年,雄心勃勃李公蕴感觉自己的雄才大略让这个长期被压迫的民族站起来、强起来了。

迫使占城柬埔寨老挝纳贡称臣,对李公蕴来说只是“开胃菜”,他要趁着宋朝疲于抵御辽国入侵的战略机遇期,尝尝大餐的味道。 

1014 年1060 年间,多次派兵“深入宋境,焚其仓而还”,“伐宋钦州,耀兵而还。”

安南不安分,那就打得你安分。1075年,入侵宋朝,攻破钦州、廉州、邕州等地,屠杀数十万人,还俘掳民众而回。
宋朝本弱,偶也硬。澶渊之盟,卸下了北面抗辽的压力,宋神宗赵顼正好想改变内忧外患的局面,不打安南还打谁。

1076年,赵顼郭逵、赵卨等领兵,占城、真腊等国联合出击,夺回广源州 ,又于富良江大败敌军,击杀敌将领洪真太子,打得敌求饶,归还所掳掠人众。

1174年,安南遣使入贡,宋孝宗赵昚正式“诏赐国名安南,封南平王李天祚安南国王”;次年,又“赐安南国王印” 。这时,才有“安南国”这个名称。

  4.元朝:打了两次,均没奏效  
元朝打安南,算是蒙古人好打的习性,为了打而打,结果给自己打脸了。

1282年,忽必烈派唆都广州渡海攻占城
1284年至1285年,忽必烈派儿子脱欢率军攻安南,命唆都从占城北上助战,来个南北夹攻。结果水土不服,瘟疫流行,没搞成。

1287年,再打安南,打得很辛苦,军队累了,余粮也不多了,灰溜溜地撤兵。


  5.明朝:打了N次,有成有败  

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列了15个“不征之国”。理由是:凡海外夷国,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说得通俗点,就是这些小玩意儿,没搞头,划不来。
安南是幸运的,就在这份名单之中。

既然老爸说了,儿子朱棣当然要听的,不打就不打吧。

只要想打,总是有理由的,也是有机会的。

理由是安南自己提供的,因为内部发生了叛乱。既然这样,那咱大明朝帮你摆平。

1406,朱棣派朱能督师南征,明军连战告捷。朱棣顺应天意,响应安南人民回归祖国热切期盼,下诏改安南为交趾,设立交趾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及都指挥使司,十五府,分辖三十六州,一百八十一县。凡要害处,均设立卫所,加以控制。
朱瞻基是朱棣最喜爱的孙子,但这孙子把爷爷收复安南的成果给葬送了。

江山易改,乱性难易。安南就是这样,一松劲就乱。

黎利反叛,屡次打败明军。1426年,朱瞻基登基后,派陈冶去收拾黎利,结果反被收拾。改派王通去进讨,也没搞定。

朱瞻一看用爷爷这招不好使,想起了太爷爷朱元璋的《皇明祖训》,决定“拨乱反正”。1430年,朱瞻基遣礼部右侍郎章敞持敕印,往封黎利权署安南国事。

朱瞻基结束了明朝对安南的长期战事,安南从此彻底独立。

安南虽然对明朝继续朝贡,但对边境的袭扰也不绝,好在其自身也是内讧不断。

1532年,南方的清化与北方的莫朝对抗,越南大乱。1537年,黎庄宗遣使北京陈述莫氏篡位夺权,请求明朝讨伐莫氏。

明世宗朱厚熜,也就是嘉靖皇帝,虽然长期不理朝政,但在对外问题上还是不含糊的。

1538年,朱厚熜命仇鸾屯兵镇南关,准备入越攻莫。
还没开打呢,莫登庸就吓坏了,遣使至镇南关请降,将安南土地册及户籍献于大明。

1540年,莫登庸也来了个“负荆请罪”,入镇南关向明朝纳地请降。明朝将安南国降为安南都统使司,从属国降为属地。安南名义上再入中国版图


  6.清朝:重打一次,效果不错,后又皮了 

乾隆七凑八凑九凑,凑成了“十全武功”,撰写了《御制十全记》,还自号“十全老人”。其中有一全是: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的安南之役

1787年,安南又双叒叕内讧了。广南王国亲王阮文惠攻打安南王国,直捣其首都东京。安南国王黎维祁逃到广西,请求清政府干涉。
黎氏王朝百余年来朝贡不绝,不看情面看礼面,清朝当然要“兴灭继绝”。1788年,乾隆命两广总督孙士毅率兵出镇南关,仅用了20天就攻陷安南都城黎城,阮惠遁还广南。孙士毅宣诏正式册封黎维祁为安南国王,安南黎朝正式复国。

1789年正月,军队也是要过年的嘛,放了烟花喝大酒,没料到夜里阮惠派兵偷袭黎城,清军退走。

这个阮惠真不愧是安南人的典型代表,爱搞事又怕挨揍。惧怕清军再伐,多次向清朝谢罪称臣,并全盘接受乾隆帝四项乞降请封条件,其中就有一条:阮惠在乾隆八旬生日“亲自赴京吁恳”。

1790年,阮惠改名阮光平,亲自到北京祝贺乾隆帝的八十寿辰。乾隆看这孙子装得挺像,一开心,封他为安南国王

嘉庆帝即位,安南的局势又开始乱了。阮光平的儿子阮光纘继位,与广南王后裔阮福映搞搞内战也就算了,还暗中支持中国广东省一带“洋盗”的活动。

嘉庆终归不是乾隆,清朝的康乾盛世也风光不再,只得采取克制优容态度,终于酿成严重问题。嘉庆无奈地说:内地人民出洋为“匪”,还无法官为禁止,何况外国人,怎么值得为这种事兴师动众去征讨该国呢?
1802年,阮福映击败阮光纘登上国王宝座,遂遣使清朝,请求以“南越”为国名。
这回嘉庆倒是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立即指令军机处:以“南越”二字册封,断不可行。

1803年,清朝改“安南国”为“越南国”,册封阮朝创立者阮福映为“越南国王”。

改名容易改性难。安南不再称安南,但安南还是那个顽皮的安南。安南难安,不打安难。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个嗨君尚笑有点皮
码有趣文字 度松弛余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