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877字,阅读约需4分钟
编者按
个人信息
和朋友聊天,朋友说:感觉你是个“淡人”,总是淡淡的,从情绪到成绩都很稳定。我说,“淡”的前提是有一个坚实强大的内核,比如坚定不移的目标,比如对一切美好的坚信。
新的机会发生在次年八月,我参加了北大优秀中学生暑期学堂,短暂地走入了那个之前认为遥不可及的梦想。在未名湖边漫步,看细雨中野鸭黑天鹅自在地游,一草一木郁郁葱葱地长;走进邱德拔体育馆,聆听“大先生”们从人的自觉谈到大国兴衰,从历史延伸至未来;尝试每一个食堂,在人潮拥挤中品味每一种滋味;在最后一天凌晨起身,看玫瑰色的朝霞浸满东方的天空,太阳从东北升起,千道万道耀目光辉铺天盖地……
我从前很少将自己的愿望宣之于口,一是担心自己的能力配不上自己的勃勃野心;二是觉得行胜于言,与其反复叙说愿望,不如默默追赶,抵达后再欢呼。然而这一次,我直白地在明信片上写下“圆梦之日,北京见!”,寄给百日誓师时的自己。
然后是高三。
早上到校背诵“常背常新”的政史地,摇摇欲坠地站立克服熟悉的困意,跑操时偷偷讲小话,为猝不及防的小测提心吊胆,课间争分夺秒地写作业,体育课前抓起球拍就飞奔向风雨操场,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分辨着月相,最后枕着星光入眠。日子一天天细水长流平淡地过,然而“淡”的内里却是笃定前行,是目标确定后的坚定不移与风雨无阻。
高三的最后一段日子,可以用“忘我”来形容。反复修改的语文作文,翻来覆去的数学好题本,重新拾起的英语练字,一周一张的历史和政治卷子,积累渐多的地理答题术语……然而,“沉浸”不止我一人。早上6:30踏入教室时,早已有人在激情晨读;晚上10点,办公室的灯仍亮着;教室外的板子上写着每个人的理想大学,走过时总会看上几眼。每个人都沉浸在这样一种氛围中,一种一步步接近理想的沉着而狂热的氛围,向着那个因未知而迷人的未来迈进。
今年六月,跋涉者终于抵达心中的圣地。
接到通知书后,我在欣喜之余,恍然觉得这是一张车票,催促我启程,前往人生的下一站。然而无论哪一段旅程,北大、北大的精神与底蕴始终是我最强大的“内核”。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动容于卢新宁在北大中文系的致辞:“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南方周末》2023年新年献词的标题是:总有奋不顾身的相信,总要坚韧恒久的勇气。在这个信仰与怀疑并存的时代,北大的兼容并包、学者风骨、文化底蕴给每一个北大人对抗怀疑、选择相信的勇气。我从未如此相信那些发着光的人们,相信向上的力量,相信我们蕴含着改变世界的无穷伟力。
在我看来,“淡人”从不是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淡人”自信、从容、沉稳,那个强大的精神内核会让他们终其一生跋涉却甘之如饴,他们是如此清醒而笃定地行走于自己的道路上。
北大,是我这个“淡人”最强大的内核。
来源 | “PKU苏韵”公众号,内容有修改
供稿 | 王小涵
排版 | 金浩琪
审核 | 周怡君、张栩坤
未名新语
未名新语
未名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