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3213字,阅读约需8分钟
编者按
学生姓名:靳怡宁
毕业中学: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录取院系: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一
循信仰行过长夜
自呀呀学语之时,我便与数学结下不解的缘分,当别人询问我未来想去哪个大学时,我总是骄傲地说道,我想去北京大学学数学。在模糊的记忆中,全国最强的数学系便在北京大学,于是这便成了我从小到大的执念——虽尚不知道这一场宏大的梦想需要多少努力,我仍已义无反顾地踏上旅程。
曾经,北京大学在我脑海中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是最高学府的代名词,但在一次次机缘中,我有了更具象的认识。初中高中时,曾有许多北京大学的学长学姐前来向我们分享经验,在他们自信阳光的展示中,我不仅感受到他们不只以成绩定义的优秀,也感受到我与他们存在的巨大差距。在热播的《觉醒年代》中,我看到了北京大学在历史中所坚挺的角色,在唤醒国民中做出的巨大努力,我决定继续磨砺自己,让自己拥有来到最高学府的资格。
高二时的五一假期,我来到北京集训竞赛,结束集训至离开北京只有匆匆一晚的时间,然而我依旧选择前往北京大学,希望亲眼看到这所一直令我魂牵梦萦的最高学府。当时疫情尚未结束,我无法进入学校,但我骑着自行车在北京的夜风中环校一圈,各个校门宏伟庄严,栅栏中偶然能瞥见的各个学院亦令人心驰神往。仅仅是校外的这一夜,我对北大的向往便再深厚了一个层级,我也愈加期望能够进入北京大学,见证传说中的一塔湖图,承载重要历史意义的北大红楼。
六月份,在尚不清楚自己能否进入暑期学堂的时候,我看到了元培学院报名参加暑期课堂的通知,我便毫不犹豫地报名,也顺利拿到了参加的资格。因而七月中旬我得以第一次进入北大,随后八月初我又来到了暑期学堂,结识来自各省的同学,发现一群如此优秀的人都向往着来到北大这个多元的平台。在课堂上老师给我们观看了戴教授的致辞,“活着,去爱”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尤为打动我,让我勇于爱这个从来不完美的我自己,让我勇于相信,考上北京大学这个曾看起来遥不可及的目标,是我有机会去创造的奇迹。
最后的文艺晚会上,我见到了无数课内优秀而又有着繁星般特长的同学,沉浸于歌舞之中;在表演结束的惊喜生日派对里,我仿佛置身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中;在暑期学堂的未名奇妙夜中亦是如此,这里的温暖,这里的笑容,这里时刻涌动的人文气息,令我的心为之躁动。
追寻信仰,幸而我得以行过漫漫长夜,来到北京大学,开启我崭新的人生。
二
以遗憾拼凑完满
了解接触高中数学竞赛,几乎是从高一开始。虽然我很早就学习完了高中数学课程,但难以称得上掌握,解题时亦满怀痛苦;几何是自初中起不擅长的,代数组合数论是闻所未闻的,我就这样两手空空地踏上了数学竞赛的路。然而云南省数学竞赛少有成绩,于是在家长同学老师的建议下,我依旧把重心放在课内的学习上,高一九科同时备考的压力与自身在记背方面的不擅长一点点挤占了我学习竞赛的时间,直到联赛将至时方临阵磨枪,自是与省队无缘。
来到高二,由于物理化学大体还算我擅长的科目,加之心智渐趋成熟的我不断地反问自己究竟想探求什么,我最终决定在我自小热爱的领域投入更多的时间。尽管高二开始完整学习竞赛显然难度极大,但我依旧肩负起背水一战的责任。继任云南师大附中理科学社数部部长亦让我感到我有作为榜样的责任,高二期间多次脱产前往全国各地培训,我见证了许许多多的强者。然而一年时间似乎总是难以改变什么,西部数学竞赛中,两天的第三题都异常经典,而我在考场上苦思冥想却终究一无所获,最终以四题的成绩拿下银牌;CMO决赛时第一天以良好的状态拿下了前两题,第二天却因看错条件丢掉了很简单的5,最后依旧以银牌收尾,那时的我仿佛失去了一切。
最终我一无所有地参加大家进行到一半的一轮复习,也曾在压力下辗转反侧,对成绩扼腕叹息。幸而在老师与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下,我在高考前逐渐找回状态。课间我与同学们激烈地探讨19题的解题方法,晚自习与同学们在走廊上抽背生物,碰到难以解决的障碍及时向老师寻求帮助,最终亦得益于良好的心态,数学单科得到了一直追求的完满,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总分,顺利进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高三最后的这段时光或许不乏痛苦与无聊,作为一名INFP更是少不了质问自己的内耗,然而我所处的环境与我所坚持的梦想始终指引我在这片人生的旷野上前行,于是这一次次的缺憾中,我依旧不辞初心一路向前,终于圆梦北京大学。
三
愿赤子不离梦中
初一时,在朋友的推荐之下,我与家人一同收看了《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节目。选手们饱含深情的吟诵中,老师们的细致讲解下,我透过那字里行间埋藏的细腻情怀,构筑出记载这繁盛大地五千年辉煌流光的回忆宫殿。自此我对诗词植下深深热爱,课间闲时便与同好来一场飞花令,夜深时也常自填一阙,纵文笔稚涩,少年亦乐在其中。
临近中考,逐渐接触了舒婷、北岛等著名诗人的现代诗,我在那一片冬天的废墟里,循着逝去的光芒拼凑起在失意中数次破碎的自己,也因而我更多地开始写现代诗,虽然文笔并不出众,但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倾诉的门,让备战中考的压力得以倾吐。我幸运地来到云南师大附中,这所同样崇尚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校。在此我的高一可谓丰富多彩,加入理科学社的同时,我报名参加了师附古月堂国学社,并通过了校辩队的面试选拔。在国学社彼此介绍诗词,接触书法,将我浮躁的心性安于平稳;于校辩队间激烈的言语交锋,我体会到语言坚硬处足以捍卫自己的立场,柔软处总令人潸然泪下。于是在高二下学期时,当学长学姐为我介绍北京大学开放包容的双专业制度时,我便埋下了希望选择汉语言文学双专业的种子。
当我在暑期学堂的大交流群中提及希望寻找数学汉语言文学双专业的学长学姐时,群内同学略带揶揄地说“这很浪漫主义”,幸而最后在大家热心的支持下,我找到了今年毕业的一位辅修汉语言文学的数院学长,在他的细致讲解中,我大致明确了我所期待的未来的方向,有了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
——然而这一切究竟能否付诸实践,依旧是未知数。自从选择数学专业并表明了从事基础数学的研究的愿望时,我便听到了身边无数质疑的声音,表达学习汉语言文学双专业的想法时,则面临着更多的压力与否认。诚然,我所学习接触的知识相比从小体系化学习奥数并研究高等数学的同学实是沧海一粟,我不确定那曾在同伴面前值得引以为豪的天赋与难以称上艰苦卓绝的努力能支持我在这个领域坚持多久;而在纯理科完全熏陶的两年内,我对那流动的深邃的历史与浓厚悠长的文化血脉的触碰亦称不上频繁,那种迷茫与恐惧曾紧紧环绕我,让我感到前路如雾,不知所向。
这时候深刻打动我的,是偶然回顾的2023年华语辩论世界杯的老友赛——是否要踏上一场注定无法回头的伟大冒险。“也许我们会一辈子平凡,但我们希望等到七十岁与儿孙讲故事时有那么几个瞬间——你明白你的选择决定你成为了什么样的人。”此时此刻,我又身在北京大学这个兼容并包,底蕴深厚的平台,于是我亦决定接下这场文理兼修的海啸作为我灵魂的洗礼,希望这一刻的抉择能够撑起我决定一生的那个瞬间。
纵使在梦中,我亦希望这个凌空建起的拔地云楼不至坍圮,那里求解着微分方程的孩子怀揣一生不会被磨平的骄傲,那里解决数论问题的少年永远能用灵光一现盖过苦思冥想的烦恼,那里吟游诗人转身便能同时见证塞北大漠与烟雨江南,那里游子乘一缕月光就能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那里每一位心怀未来的赤子都有一场足以被称为浪漫主义的伟大青春。
“Of course it is happening inside your head, but why on earth should that mean that it is not real?”
供稿 | 靳怡宁,内容有修改
美编 | 郇冰皓
审校 | 杨依昕,刘朝旖
未名新语
未名新语
未名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