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

文摘   2024-11-04 21:28   江苏  

初读不知文中意,再读已是文中人。


最近的抖音掀起了一股“重读课文”风,起因是一些博主发布主题为“童年射出的子弹在我捡到这些书的时候正中我的眉心”的图文作品,并感慨自己小时候既感到无聊也读不懂的课文,却在长大后应验到自己身上,无数网友也纷纷留言抒发己见。


想来各位“小大人们”也有这样的感受,一篇经典的文章或是书籍,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去细细品读,其所绽放出来的是不同的意境和滋味。

就好比我们在10岁时的语文课堂上写作《我的母亲》,会幼稚地写下“我的妈妈在我生病时送我去医院,在我上学下雨时来给我送伞”,那是最朴素的展现来自妈妈的爱的手法。而再当你18岁成年之际,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乃至六十岁时再写《我的母亲》,那绝对是另外一种别样的心境,正所谓我们在自己年幼时期不理解父母,那是因为你并没有过当父母的经历,自然不能感同身受。


直到有一天,我的小侄子因为沉迷于看电视而不想写作业被家中长辈呵斥了,他来找我诉苦,而我却下意识地回他一句“你要好好读书啊,天天看电视以后出来能干啥?”我从小侄子的脸上看出了失望而委屈的神态,我惊讶于自己竟然第一时间站在了长辈那边,开始严肃地考虑前程问题。殊不知,我从我小侄子的身上看到了十年前我的影子,那一刻我不再苛责所有人,逐渐地理解了大家的观念演变,因为我意识到不同人的立场悄然发生了变化。

原来我们儿时学过的语文课本没有一篇是滥竽充数的,当你初中时背诵《送东阳马生序》背得死去活来,对文中刻苦求学的宋濂心无波澜甚至嗤之以鼻,却往往在高考或者考研成绩出来后悔恨当初;当你年少时嬉笑于《范进中举》时的滑稽荒唐之相,却也在考公屡屡受挫时懊恼不已,甚至感觉自己不如范进;你在课堂上听着老师讲解着朱自清的《背影》难以心生涟漪,不妨亲身去我们南京的浦口火车站看一看,等到你的父亲亲自送你来上大学将要分别之际,《背影》的含金量才真正达到顶峰……


这样的事例还有太多太多,网络上有一句所谓名言“人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我言不然。

人怎么就不能拥有对青春的感受呢?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能开启“上帝视角”,知道某一刻对于自己的人生长河而言意味着什么。我想表达的在于,倘若真的有一个机会,让我们拥有了“上帝视角”的超能力,那时的我们窥见的青春,反而并不是真正的青春。一帆风顺的,从来都不是人生的“标准答案”;所提前感知到再去珍惜的,并不是打心底里就想去付诸实践的。


正是有了不确定性,青春二字才有了值得展望和值得回味的地方。


此时此刻,我们也正值青春,不是么?

阅读,从来便是与前人在另一个时空对话的最好方式。网络有言“人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笔者自言“人可以通过阅读将他人经历过的人生代入进自己的遭遇,从而增进自己的修为。”


曹操在年逾半百时呐喊“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们又有何理由年纪轻轻便丧失对生活的热爱?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中描述自己的病痛是那样绝望,追悔莫及让自己的母亲也跟着哀伤,读完文章的四肢健全的我们有何理由不珍惜大好年华?读完路遥的《人生》与《平凡的世界》,我相信你将会对自己所处的困境和迷茫有了心中的答案,并且明白年少时所追求的幸福原来早已握在手中……


且慢,且慢,且看书中的答案。

END

文案、排版:卢思睿

编辑:于逸冰

责任编辑:朱巍巍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南工心理
爱人爱己,接纳自我,助人自助,自助助人——南京工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咨询预约电话:58139093】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