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不知道啊,我看他们都活着。”
以前:我的人生我说了算
现在:我的人生我说算了
从之前的“发疯文学”到现在的“那咋了”“已老实,求放过”,除此之外,i人和e人,淡人和浓人,年轻人从未像今天这样乐此不疲地为自己“贴标签”,以此展示和剖析自我内心世界。
在“老实”的妥协自嘲的背后,似乎也彰显着青年人的群体狂欢,更掩藏着“抵抗”的因子。正如学者黄晨和张顺军所言,网络流行语在网络空间由不同的主体创造并传播,其表达形态映射出当代社会群体的心理样态。
曾火爆一时的“鼠鼠文学”,便是当下青年人自嘲的一种突出表现,更是试图通过社交媒体进行情绪宣泄和寻找情感共鸣的一种亚文化。
自嘲实际上是年轻人对于传统语言的一种解构,在这样抽象的狂欢里年轻人的情绪得到了释放。以往,我们习惯了遵循既定的语言规则,在网络上便渴望突破这种束缚。“抽象”就成了打破常规的工具,用天马行空的语言组合,以一种新颖的方式传递着情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表达方式,让交流变得更加猎奇、有趣。
当期末月遇上ddl,考试前一周才开始临时抱佛脚的学生们表示“已老实,求放过”;爬楼梯都踹气,蹲久了站起来头晕的“脆皮大学生”遇上体测,表示“已老实,求放过”;高考生在美美享受假期的时候,应届毕业生已经破防,考研考公?找工作?何去何从?他们表示“已老实,求放过”。
“自嘲文化”折射了当下许多年轻人的生活现状——心理问题、就业困难、学业压力等等。阶层固化加深、社会流动性低、贫富差距大、资源不平均等社会问题,反映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种种矛盾和症状。
鼠鼠文学的“凡尔赛”异化存在着将底层年轻人的表达通道遮蔽的风险。根据沉默的螺旋理论,当精英阶层的“鼠鼠文学“占据主流,真正底层的“鼠鼠"或许就开始缄默,因为他们会察觉到不同阶层话语的差异、会觉得自嘲不被重视。当然,个人深层的自卑心理、数字鸿沟等因素也会在这一过程中产生影响,而这需要更长远的观察。
在一次次带有幽默感的自嘲背后,似乎都是渴望着被接纳和理解的呼喊。
初听“已老实,求放过”,我们或许会被其幽默诙谐的外表所吸引,认为这是年轻人以轻松的态度面对生活的压力。然而,细品之下,不难发现这自嘲背后隐藏的,是对现状的深深无力感。正如乌云边缘的一抹晚霞,虽美却预示着暴风雨的临近,“已老实,求放过”也是年轻人在生活的重压下,选择的一种看似轻松实则沉重的应对方式。
抽象梗可以消磨严肃,却始终不能逃避现实。人们发笑,以为能在现实之外寻得自由呼吸、解构生活的故乡,实际上,生活从未因此改变。
青年人,尤其是生长在互联网时代的Z世代青年,是敏感富有创造性的,他们或许更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又或许更清醒,有一套自己的规章秩序。
尽管“已老实,求放过”透露出一种悲观情绪,但我们不应忽视其背后的积极意义。它提醒我们,在生活的重压下,保持一份自嘲与幽默,或许能让我们更好地面对困境,找到前行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它促使我们反思,如何在自嘲与妥协中不失自我,如何在悲观中寻找希望之光。毕竟,生活虽苦,但总有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的理由。
正如罗曼·罗兰所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愿我们都能在“已老实,求放过”的自嘲中,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坚韧与乐观。
—END—
文案&排版:陈妍
编辑:罗昊雲
责任编辑:朱巍巍
图片部分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