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讲坛·思想点亮未来”
近期,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东方讲坛·思想点亮未来”系列讲座在上海市民办文绮中学报告厅举行。11月15日下午,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教授,为中预年级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详实的文化讲座——《徐家汇:中西邂逅 海派源头》。本次活动由中预年级的邢颖老师主持。
苏智良教授图文并茂,语气舒缓而富有磁性,他以历史为向导,事实为依托,用一张张鲜活的历史老照片和一段段铿锵有力的文字,将上海的人与事徐徐展开,娓娓道来。同学们时而认真记录,时而发出会心的笑声。
说起徐家汇,不得不谈的人物便是徐光启。徐光启作为明代杰出的科学家和政治家,当年他和传教士利玛窦一起把被称为数学起点、将科学的圣经《几何原本》这本书引进并翻译,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徐光启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主要集中于《崇祯历书》的编译和为改革历法所写的各种疏奏之中。他引进了圆形地球的概念,介绍了经度纬度的概念。徐光启精神可概括为开放创新、科学理性、求真务实、清正廉洁。
苏教授还介绍到,后人承继徐光启、利玛窦开创的西学东渐、中学西传事业,大量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出版、印刷、电影、绘画、雕塑、慈善和宗教机构在此陆续兴建。徐家汇成为近代中国人了解“西学”“西教”的窗口,成为汇通古今、融合中西的独特文化空间。
在互动环节,学生们积极回答,就上海的繁荣发展、上海方言形成的历史渊源展开了深入探讨。苏教授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给予了学生们详尽而精彩的解答。
"
苏教授讲座的主题是关于一位明朝万历年间生于上海法华汇的名人,也就是如今的徐家汇,他的名字叫徐光启。徐先生毕生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为17世纪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明代全能科学家”。
青少年时代的徐光启,聪明好学,万历九年(1581)年中秀才,便以天下为己任。成年后,在广东、广西一带教书,在那里结识了传教士-----郭居静。也是在那里,徐光启第一次看到了世界地图,才知道地球是圆的,于是给地球命名为“地球”,真是厉害啊!
后来,徐光启先生在南京拜访了利玛窦。利玛窦精通西学,向他展示了许多西方的科技研究成果,令他大开眼界。在利玛窦家中,徐光启先生读到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的《原本》。他和利玛窦一起投入到了翻译工作中,这才有了许多我们现在知道的专业术语。如:平行线、三角形、圆形等。听到这里,我被深深的震撼了,不由地心生敬佩。徐先生翻译了《原本》中的前6卷,并将此书的名字改为《几何原本》。
徐先生同时意识到,想要超越西方,就要先熟悉他们的先进科技,于是他一直致力于潜心研究西方先进的科技,并进行翻译工作,在此期间还将中国的十二时辰改为24小时制。
这位伟大的翻译家、科学家于1633年病逝,享年71岁。他过世后,遗体被运回故乡,建成了“光启墓园”。徐氏家族的人在附近守墓繁衍,形成了现在的“徐家汇”,原来如今繁华的徐家汇还有这样一番典故。也许是受徐先生的庇护,如今的徐家汇诞生了三所著名的大学,分别是:复旦大学、震旦大学、交通大学。滚滚历史潮流中我们每人都是一束光,而上海的光,便是徐光启徐先生。
讲座结束后,我迟迟不能回过神来。徐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令全中国都敬佩的中国人!我想正是因为有了数不清像徐先生这样的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生的有志之士,才造就了如今我们祖国的强大以及繁荣昌盛。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不辜负这些先辈们的期望,用自己的真本领来继续建设祖国。
六4班 查晨曦
"
徐家汇的名称来源于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是万历进士,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他平生致力于研究天文、历法、数学、水利、农业,并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著有《农政全书》,在中国科学史上有重大影响。
明代,徐光启在今虹桥路、蒲汇塘路、肇家浜路、华山路一带建有农庄别业,从事农业科学实验和著书工作。他死后葬于此地,他的后人也在此地居住,因地处肇嘉浜、蒲汇塘和法华泾三水的汇合处,因此得名“徐家汇”。
19世纪,法国天主教耶稣会江南教区选择徐家汇这个世代笃信天主教的徐光启后裔居住地建造耶稣会会院。徐家汇藏书楼是中国最早最完备的图书馆;依纳爵公学(徐汇中学)是中国内地最早的新式中学;耶稣会士Pierre Marie Heude在此创立了自然博物馆;1872年在徐家汇成立“江南科学委员会”。自此,徐家汇地区成为西方文化输入的窗口,也成为了上海近代化过程中的文化重镇。
我们要感谢徐光启,这位在上海乃至中国历史上留下痕迹的科学家。他的存在,造就了徐家汇,也间接造就了上海。
六4班 娄洋
"
上海的徐家汇是著名的商业中心之一,然而它的名字却和明代政治家徐光启颇有渊源,徐光启作为明代杰出的科学家和政治家,当年他和传教士利玛窦一起把被称为数学起点,科学的圣经《几何原本》这本书引进并翻译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代的中国史是一部苦难史,更是一部奋斗史。马相伯的故事就充满了教育救国的热血与执着。苏教授的讲解让我仿佛看到了马相伯先生为创办教育事业奔走呼号的身影。他毁家兴学,创办震旦学院(复旦大学的前身),旨在通过教育培养出具有现代知识和民族精神的人才,以挽救民族危亡。还有饶家驹建立南市难民区,给战争中的百姓提供庇护之所。是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他的行为让我们相信即使在战争的黑暗时刻,人性的光辉依然能够闪耀……
讲座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思绪就像是平静湖面上被投下石子后泛起的涟漪,一层层地向外扩散开来。想要去探索更多的历史、人文、学术的更多未知领域。
六9班 陈萧涵
徐家汇是近代中国最具规模和影响的西方文化传播源,也是海派文化的源头之一。汇集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徐家汇,是个文脉绵延、充满故事的地方,可谓浓缩版的上海城市发展史。作为一个上海人,我们有必要去了解和铭记这段历史,并带着瞻仰之心去“打卡”!
-------------------------
文案:金璐瑶
摄影:章凡志
内容审核:许灵均
图文编辑:朱璟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