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糖尿病日 | 在家如何自测血糖?今天一次性教会你

健康   2024-11-14 18:27   北京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糖尿病常被人们称为“甜蜜的杀手”。糖尿病患者常常合并有其他影响健康的疾病,如肥胖或超重、脂肪肝、血脂异常、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等。血糖自我监测是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的重要内容。然而,很多患者对于血糖的日常控制和监测缺乏科学认识,导致血糖未能达到控制目标。因此,正确居家监测血糖,对于规范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稳住血糖有必要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因人而异,依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制定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通常建议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毫摩/升,非空腹血糖不高于10毫摩/升。


如果血糖管理不达标,长期慢性高血糖会导致糖尿病相关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提早发生或者加重,组织、器官感染的概率增加,严重时还会发生高血糖危象(酮症酸中毒、高渗透压综合征等);如果血糖管理不达标,患者还可能发生低血糖,因此,糖尿病患者要合理控制血糖。



监测血糖有讲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居家监测血糖已经成为一种监测血糖水平的常规方法。其实,居家监测血糖也是有讲究的。我们先来讲一讲居家监测血糖的时间。


糖尿病患者居家监测血糖主要是评估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是否控制达标。测量的时间点一般是早晨空腹、早餐后1小时或者2小时、午餐后1小时或者2小时、晚餐后1小时或者2小时。少数患者需要监测餐前及睡前甚至凌晨血糖。居家监测血糖的具体时间应遵医嘱。


此外,某些特殊情况尤其需要注意。比如,晚餐前甚至睡前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血糖波动大的患者,还需要测量临睡前的血糖,通常需要保证睡前血糖在6.0毫摩/升以上,以免出现夜间低血糖。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或糖尿病病程长的患者,常表现为无感知的夜间低血糖,这一问题危害很大,可诱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甚至猝死。


如果患者反复出现空腹高血糖的情况,就需要检测凌晨2时和3时的血糖,如果这段时间发生低血糖,就会引起晨起反应性高血糖。一旦出现上述情况,使用基础胰岛素患者需要减少剂量;口服磺脲类促泌剂患者需要及时就诊调整治疗方案。


操作方法要正确


居家监测血糖先要做好测血糖相关物品的准备,包括采血针、血糖仪、血糖试纸、酒精、棉签。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清洁双手:洗净双手,并擦干。


2.安装试纸:从试纸瓶中取出试纸,避免接触试纸吸血口和电极区,试纸电极端平行插入血糖仪的试纸接口。


3.采血部位消毒:一般用无菌棉签或者无菌棉球蘸取75%酒精,以采血点为中心,顺时针消毒,勿反复擦拭。


4.采血:待消毒部位完全干燥后进行采血。选择手指指腹两侧为采血部位,避免针刺指端中间部位,因为指腹中间神经丰富,痛感明显。


5.虹吸:第一滴血用棉签擦拭,弃掉第一滴血;吸取第二滴血,轻轻挤压指腹,待第二滴血自然流出时,用已经安装好试纸的血糖仪,在试纸条的采血端,通过“虹吸”效应,把这滴血吸入试纸上面,避免试纸紧贴皮肤,然后把血糖仪平放,等待几秒后读数。


6.止血:用无菌棉签止血,按压采血点1分钟左右。


7.丢弃废物:按照规定,将用过的试纸、酒精棉、棉签丢弃到黄色垃圾桶。采血针建议专门用一个封口的瓶子丢弃,避免扎伤他人。


注意事项要记牢


很多因素会导致居家监测血糖值不准确,包括测量时间、测量方法等细节。


1.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的时间定义。空腹血糖:这里的空腹状态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不吃早饭的状态,而是经过8~12小时禁食过后的状态。餐后血糖:是从开始进餐的时间算起,不是用餐结束后的2小时。


2.选择与血糖仪相匹配的试纸。


3.血糖试纸应密封、干燥、避光保存。注意,血糖试纸自第一次开瓶后的使用有效期是3个月。


4.取出试纸时应避免手指直接接触测试区,取出后立即盖紧瓶盖密封,避免试纸氧化或受潮。不能切割、弯曲或以其他任何方式改变试纸。


5.选择手指:中指和无名指侧面最为常用,因为这两根手指日常使用频率较低,表皮厚度较薄,神经感觉不会特别灵敏,有利于减轻疼痛。


6.采血前可揉搓双手并轻轻按摩指腹。给手指采血部位的皮肤消毒的时候,要用酒精,不能用碘伏消毒。因为碘伏会与血糖试纸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测出血糖值偏高。


7.用酒精消毒后,要等酒精干透再采血,如果未干透会稀释血液,导致测量结果偏低。


8.采血时不能用力按压指腹,这可能使组织液被挤出后与血液混在一起,导致测出的血糖值不准确。为了增加出血量,可以使被针刺的手指下垂。


9.测血糖时不要随便移动试纸,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来源:健康报微信公众号

编辑:郭蕾

审核:潘华虹 毕天琦

健康北京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健康报社共同运维的官方公众平台。关注健康北京,了解新鲜的医疗卫生政策、权威健康指导和就诊攻略。如果您有医疗健康、公共卫生方面的疑问,欢迎留言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