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超声换能器实现快速三维成像

文摘   2024-10-15 19:11   四川  

在医学成像领域,超声波因其无创、安全和实时监测的特点而备受青睐。然而,传统的超声成像设备往往体积庞大、操作复杂,限制了其在连续监测和快速三维成像方面的应用。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自然·微系统与纳米工程》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成果,他们开发了一种低电压驱动的微型超声换能器(MEMS ultrasonic phased-array transducer),这种换能器能够实现快速的三维体积成像,为可穿戴超声设备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该研究的领导者,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的张云博士表示:“我们的换能器采用了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通过多层加工技术在MEMS晶片上制造。这种换能器不仅体积小、易于集成,而且能够在低电压下工作,极大地提高了设备的便携性和安全性。”

研究团队通过将多个微型超声换能器(pMUT cells)分组,形成了一个可以被单个通道驱动的元素。这种设计不仅减少了通道数量,降低了制造成本,还提高了成像的分辨率和深度。在实验中,研究团队展示了一个8×8的元素阵列,能够对血管模型进行快速的三维成像,成像深度达7厘米,帧率高达11kHz。

该换能器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其低电压驱动能力。传统的压电换能器需要高达几十伏的驱动电压,而这种新型换能器仅需5伏的电压即可工作。这意味着它可以更容易地与现有的集成电路技术集成,为开发超声芯片提供了可能。

在实验中,研究团队还开发了一种多层细胞-元素-阵列模型,用于定量分析阵列的性能,特别是细胞间的声学耦合效应。这种模型不仅有助于优化换能器的设计,还能预测其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性能。

尽管这种新型换能器在实验中表现出了优异的性能,但研究团队也指出了未来面临的挑战。例如,如何进一步提高换能器的灵敏度和成像深度,以及如何将其与CMOS集成电路技术更好地集成,都是研究团队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这项研究不仅为医学成像领域带来了新的技术突破,也为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轻便、高效的超声成像设备,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出处:本文信息来源于《自然·微系统与纳米工程》杂志2024年的文章《A low-voltage-driven MEMS ultrasonic phased-array transducer for fast 3D volumetric imaging》


掌上超声应用
超声科研前沿,行业咨询,陈年掌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