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关于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决策部署,充分挖掘研究生态环境系统共同富裕思想内涵,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评选出第五批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共同富裕最佳实践,现陆续刊出。
武义县创护并举
解决自然保护地管理难点
推动生态绿共富裕
近年来,武义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以自然保护地作为生态建设的核心,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解决自然保护地工作中的体制机制、保护意识等方面难点堵点,全面提升自然生态保护监管和整改落实能力,推动保护与发展双向奔赴,将山水优势转变成经济胜势,探索了一条富有特色的生态强县之路。
武义丹霞
一是创新“143”自然保护地监管体系。一条主线贯穿引领,始终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底线,严格管控自然保护地内非生态活动,严守生态安全边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392.906平方公里,占县域面积的25.06%。四位一体协同推进,强化生态环境部门“统筹”职能,资规部门“主管”职能,项目单位“管理”职能,属地乡镇“兜底”职能,明确各部门分工职责。三项工作机制协同保障,强化数字监督、闭环整改、督查考核,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监测技术,打破监管盲区,提高问题发现能力。
大红岩国家风景名胜区
一是聚焦生态奖补杠杆,激发内生动力。将自然保护地考核纳入乡镇绿色奖补机制。对于北部工业乡镇,进一步巩固工业生产基础;对于自然保护地集中的南部山区乡镇,实施绿色奖补政策,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扶持力度。以自然保护地考核推动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倒逼全县乡镇合力开展保护。
二是聚焦生态修复杠杆,焕发自然生机。完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20件,赔偿案件数、赔偿金额均居金华市前列。通过“加大投入、生态主导、披绿发展”三部曲推动生态修复,先后投入3000余万元开展柳城镇县前村废弃矿山修复、1400余万元开展履坦镇坛头湿地水生态修复。
三是聚焦“两山”转化杠杆,撬动绿色共富。发展林下中药材为主导的林下经济,全县建成林业特色产业基地14个,面积2.4万亩,发展林下经济1.4万亩。大力发展茶、莲、菌特色产业,打造花田美地、十里荷花、牛头山植物标本馆等生态研学基地,带动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大圆塘茶园
健全自然保护地工作问题发现机制和监管督查机制,破解合力难形成、工作不聚焦、责任不清晰等难题。截至目前,共排查各类问题线索100余个,移送交办涉及自然保护地及生态保护红线破坏问题9个,已完成整改8个。
环境保护是改善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坚实保障,今年上半年,全县实现PM2.5浓度同比下降17.6%,下降幅度位居全省第二、金华市第一。水质指数3.2,居金华市第二。
县前村227亩废弃矿山变身良田,为全村带来每年数十万元的收入。坛头村“以景促村”有效激活文旅产业链,修复后的坛头湿地成为宜业、宜居、宜游的湿地公园,为本村及周边村民提供就业岗位百余个。
矿山修复后
绿色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主流,全县茶叶全产业链产值约32.7亿元,产量居全省第一,带动近6万余人就业。今年上半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51元,同比增长9.4%,居全省第一。
武义县以严保护为根本,以促发展为目标,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释放改革动能,着力破解自然保护地难题,全面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做好生态奖补、生态修复、“两山”转化三篇文章,积极引导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共富之路持续走深走实,为打造新时代山区样板县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