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施行,我国不断加大噪声污染防治力度,推动噪声扰民问题解决,守护老百姓“耳边的宁静”,建章立制、落实责任、协同共治成为噪声污染防治新常态。
京沪高铁试点推出“静音车厢”
《报告》指出,2023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按照《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和《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 城市声环境常规监测》(HJ 640—2012)对功能区声环境开展了监测和评价。监测结果显示,全国声环境功能区昼间达标率为96.1%,夜间达标率为87.0%,昼间和夜间达标率同比分别升高0.1个百分点和0.4个百分点。
声环境功能区是噪声管理工作的基础,是我国加强噪声污染防治、改善声环境质量的重要依据。自2017年开始,生态环境部不断加强和规范声环境功能区划分管理,提高声环境功能区划分质量。
2023年,全国有38个地级城市、53个县级城市开展了声环境功能区划分调整工作。截至去年底,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及1822个县级城市全部划分了声环境功能区,首次实现全国县级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划分全覆盖。
此外,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部完成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情况评估工作,并针对评估反馈问题积极开展整改,为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点位设置提供了基础保障。
《报告》指出,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等36个重点城市中除拉萨外,其余城市均完成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点位核定和设备安装,在声环境质量监测方面实现从手工向自动质的飞跃。
生态环境部还针对新领域开展试点,探索噪声污染治理新思路、新举措、新技术。比如,组织开展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分试点,在划定方法、审批流程、管理措施、部门协同等方面进行探索尝试,为科学合理划定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及依法实施管理提供实践经验;组织开展宁静小区创建试点,探索宁静小区建设模式、指标体系、管理路径、职责分工、长效机制,为全国范围内推进宁静小区建设工作提供参考借鉴;组织开展城市噪声治理评估试点,构建城市噪声治理评估指标体系,将噪声治理评估作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评估的重要内容,引导城市开展噪声治理、精细管理,提升城市噪声防控能力;组织开展城市噪声地图应用试点,从全面获取实时监测数据、挖掘应用场景、探索信息发布方式、鼓励公众参与等方面进行探索,试点城市结合实际编制了以实测数据为主要支撑的噪声地图建设方案。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噪声污染越来越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已成为制约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建设的突出短板。
噪声污染具有瞬时性、流动性等特点,而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涉及多个职能部门,既需要各部门各司其职,又需要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共同推进。为推动解决老百姓“家门口”的噪声问题,各地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创新工作模式,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涌现出一批经验和做法。
在浙江省宁波市,为有效解决金属加工行业噪声污染问题,宁波市生态环境局创新性地提出了“控制技术+指标体系+宁静创建”的工业噪声监管模式。一方面,宁波市从企业设计、运营、管理等方面提出噪声控制技术要求,印发《宁波市金属加工行业噪声控制技术要求》;另一方面,宁波市从合规性要求、制度建设、噪声污染防治措施、数字化管理、治理成效、公众参与、加分项等7个方面,制定印发《宁波市金属制品业“宁静工厂”指标体系(试行)》,对金属加工行业工业园区开展“宁静工厂”建设试点。同时,针对慈溪市新浦镇的五金加工、冲床行业等机械加工业规划不合理、管理措施不到位、噪声投诉频发的问题,宁波市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积极创建“宁静工厂”。
在福建省厦门市,针对建设工地施工噪声扰民问题,厦门市从机制上下功夫。比如,厦门市城市管理执法局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签订责任书,建立噪声防控“四方责任”机制;在建筑工地设立“近邻驿站”,构建“主管部门+工地+执法+社区”投诉化解机制,引导社区、近邻单位参与建筑工地噪声监督,形成长效机制。值得一提的是,厦门市坚持严管优服,既依法、从严、公正、文明执法,又主动加强对企业指导帮扶,组织专家、执法人员为企业举办文明施工讲座,指导企业优化施工工艺,为企业噪声在线监测系统安装提供培训指导、点位查勘、数据校核等技术服务。
在广东省深圳市,聚焦机场周边噪声问题,深圳市宝安国际机场实施减噪声飞行程序。传统的减噪操作程序通常通过减推力起飞和减功率爬升来减少噪声,而此次减噪声飞行程序采用的是优化离场航线即绕过居民区的方式,在夜间单跑道向南运行时启用,飞机到达高度180米后转向西侧海上。实施减噪声飞行程序后,监测点位航空器平均噪声峰值普遍有所降低,其中降幅最为显著的点位实施前峰值为74.6分贝,实施后峰值为58.7分贝,降幅15.9分贝,切实降低了夜间飞行噪声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深圳市宝安国际机场应用信息化科技手段、优化机场航班航线及起降落技巧,为其他机场提供了经验参考。
在江苏省扬州市,检政联手按下广场舞噪声“降音键”。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龙川二桥区域曾为当地“网红打卡点”,抖音达人、网络大V扎堆,除了唱歌跳舞,还一度出现蹦迪场面,影响周边居民正常休息。扬州市江都区检察院与公安、城市管理、生态环境等部门联手,协商制定了《关于开展户外娱乐健身活动噪声污染联合执法行动告知书》,统一规范广场舞、户外直播等娱乐健身活动的区域、时段、音量等具体事项。此外,还联合发布《关于建立社会生活噪声污染行政执法和公益诉讼协作配合机制的实施意见》,对辖区内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问题建立协作配合机制,就广场舞、户外直播噪声污染问题加强信息联通、工作联动、力量联合,并组织开展联合执法行动。
广西南宁西乡塘区一小区广场上,杨旭娟组织舞团成员自行购置耳机,每次跳舞时用耳机来收听舞曲,以减少噪音扰民。
与往年相比,今年《报告》的一大亮点,就是增加了2024年噪声污染防治重点工作内容。在《报告》中以专栏的形式增加当年度噪声污染防治重点工作内容,一方面是向相关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进行宣传,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另一方面是邀请公众监督,从而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社会共治格局,实现从少数人努力向全社会参与的转变。
具体来说,2024年噪声污染防治重点工作主要涉及5个方面:
一是构建噪声投诉典型案例督办机制。建立国家级和省级噪声投诉典型案例督办机制,集中力量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噪声污染问题。
二是推动噪声污染防治职责部门分工。落实噪声污染防治法有关要求,加快理顺监管部门噪声污染防治职能。推动建立部门协调联动机制,支撑噪声工作向纵深推进。
三是夯实监管基础,提升监测能力。确保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含三沙市)建成3800多个自动监测站点并联网。点位优先布设在人口密集区域,集中力量监测监控人居环境。研究建设国家级噪声声纹数据库。
四是推动试点创新,探索噪声污染防治新路径。完成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定、宁静小区建设和城市治理评估试点,加快推进噪声地图应用试点。印发全国宁静小区建设指导文件,编制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分指南,研究形成城市噪声治理评估指标体系。
五是推动形成社会共治局面。推进利用社区公告栏、电子屏幕等广泛开展宣传引导,增强公众自觉性。推进宁静区域建设,增强公众参与。引导建立包括社区、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和噪声污染涉事主体等在内的对话协商化解邻里噪声污染矛盾纠纷的工作机制,组织志愿者开展邻里噪声、娱乐健身噪声污染劝导活动,共同创造安静、宜居的声环境。
来源 | 环境经济
审核 | 杨贡江
签发 | 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