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柯城区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坐落在衢江江畔,既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亦是衢州市传统风貌建筑最为集中、历史文化遗存最为丰富、街巷肌理保存最为完好、人文底蕴最为厚重的大型历史街区。为推动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柯城区以水亭门为标杆开展“无废商圈”标准探索,结合老城区商业中心特色,优化治理模式,深挖“无废”内潜,打造衢州市首个“无废商圈”。
为进一步推动“无废商圈”建设,柯城区高标准制定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无废商圈”建设方案,围绕“源头降耗、绿色服务、数字赋能、环境管理、科普宣教”五个方面制定建设要求,明确保持街区(商圈)整体环境干净整洁、商铺规范经营、活动有序、公共空间卫生整洁。在垃圾分类上,督促指导各管理主体落实垃圾分类主体责任,配齐分类设施、提升分类质量,实现区域垃圾分类覆盖率100%。在新建、改建和装修等过程中,实施绿色低碳设计、采用绿色建材、推行绿色施工。同时,积极开展减塑行动,引导公众践行“光盘行动”,营造无废、环保、理性消费环境。
构建由府山街道牵头,以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商家企业、公共机构、公益组织、游客与志愿者为成员的水亭门“无废商圈联盟”,明确各成员垃圾分类的工作职责,建立考核评比机制,对无废优质商家、无废达人(顾客)进行推荐评选,对垃圾分类、“无废商圈”建设的突出贡献者予以奖励。增强主人翁意识,共同出谋划策,组织开展无废主题宣传公益活动,加强与游客、消费者等群体的互动性,形成商、客共行垃圾分类和源头减量。截至目前共有147户商家、商客签订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协议,人均垃圾量同比下降了23.53%。
针对商圈内所有商家,引导优化商品采购和库存管理、采用节能设备和照明系统,减少过期商品、库存积压以及降低能源消耗;鼓励商家开展绿色营销活动,减少过度包装,推广使用环保包装材料;落实垃圾分类相关要求,完善经营场所垃圾投放硬件配套和标识引导,确保生活垃圾投放准确。针对餐饮商家,引导合理采购食材与准备半成品配菜,有效减少易腐垃圾产生,实现餐厨垃圾“源头减量”。截至目前,用电量平均每天降低2300多度,环保包装使用替换率为80%,日厨余垃圾产生量同比减少了0.4吨。
针对商圈垃圾投放清运难题,投放垃圾清运车,打造清洁专线数条,实行快运快处、即满即清。同时在人流量大的时段(尤其是夜间时段)加强巡查,有效分配垃圾车,提高收集转运效率。通过建立完善垃圾分类处置体系,主动对接各类垃圾资源化利用等末端处置单位,将废物进一步资源化利用,奋力实现垃圾转运、处置的数字化动态管理,助力商圈完成全过程无废体系建设。
商圈内设置宣传展板、海报等,定期组织“无废”主题公益活动和讲座,向商家和消费者普及“无废”建设相关知识和废弃物管理方法,每年度商户、单位员工无废培训覆盖率达到80%以上。利用商圈内的电子显示屏、服务人员引导、广告屏海报宣传、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定期发布环保信息和活动通知,每年投入5万元,提高广大消费者、商户对“无废城市”建设的知晓度、参与度和满意度,培养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的理念。
柯城区颁布了全国首个生活垃圾分类居民碳账户地方标准《生活垃圾分类居民碳账户应用规范》,明确可回收生活垃圾中的易腐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碳减排量核算方法,推动全民参与碳减排工作。持续探索碳账户规范化建设,围绕居民吃穿住行,打造“零废生活”应用场景。绿色出行、电子缴费等都可以累计积分并兑换相应奖励,小小“绿色”行为变身实实在在的“碳钱包”,成为撬动居民参与绿色低碳发展的支点。个人碳账户建设在实践中释放出强大“乘数效应”,有效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截至目前,“零废生活”应用场景共有活跃用户17万人左右,累计回收生活垃圾5.04万吨,碳减排超6万吨。
在公共设施方面,商圈内公共场所照明、用水等设备采用节能节水控制措施;采用自动扶梯加装变频变载感应装置,可根据人流状况优化运行管理,降低用电量。在便民服务方面,商圈内含有电子地图导航、停车电子缴费、电子点餐服务等,设有雨伞共享、充电宝借用、儿童推车租赁等公共物资共享使用,方便游客绿色出行。在绿色交通方式方面,增加停车位中新能源汽车普通充电桩配置,目前商圈内设置充电车位67个,占比32.52%。
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智慧商圈”大数据平台,通过人工智能24小时实时监测,实现商圈管控可视化、数字化、智慧化。目前该系统已建成客流分析、消费情况、业态特征、服务设施四大模块,集成了景点介绍、交通线路、文创活动、停车住宿等功能,整合了周边停车场库,提高泊位使用率,缩短停车时间,减少机动车怠速行驶、排队等待期间的废气排放,方便游客提前规划消费,在促进景区综合收入增长的同时也便利了管理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