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炮制方法简说:
1.净制:中药炮制第一道工序,在切制、炮炙或调配、制剂前,选取规定的药用部分,除去非药用部位、杂质及霉变品、虫蛀品、灰屑等,使其达到药用纯度标准。如金樱子去毛核,莲子心与莲子肉分用。
2.切制:将净选后的药物进行软化,再切成一定规格的片、丝、块、段等炮制工艺,以便于有效成分煎出,利于炮炙、调配和制剂。
3.清炒法:不加任何辅料,根据火候及程度不同分为炒黄、炒焦、炒炭。以增强疗效,降低毒性或副作用,缓和药性,如生芥子辛散力强,善于通络止痛,炒后可缓和辛散走窜之性,避免耗气伤阴,并善于顺气豁痰。
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如荆芥味辛,性微温,解表散风多生用,荆芥炒炭后辛散作用极弱,具有止血功效。
4.加辅料炒: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固体辅料同炒,主要目的是降低毒性,缓和药性,增强疗效和矫臭矫味等。如生苍术温燥而辛烈,燥湿,祛风,散寒力强;麸炒后辛味减弱,燥性缓和,气变芳香,增强健脾和胃作用。
5.炙法:药物吸入液体辅料经加热炒制,起到降低毒性、抑制偏性、增强疗效、矫臭矫味、使有效成分易于溶出等作用。如丹参味苦,性微寒,酒制后,寒凉之性缓和,活血祛瘀、调经止痛之功增强。淫羊藿生品以祛风湿、强筋骨力胜,羊脂油炙淫羊藿增强温肾助阳作用。
6.煅法:药物经过高温煅烧,使药物质地疏松,利于粉碎和有效成分溶出,减少或消除副作用,从而提高疗效或产生新的药效。如生牡蛎质坚硬,煅后质酥脆,易于粉碎及煎出有效成分,增强收敛固涩作用。
7.蒸法:主要在于改变药物性味,产生新的功能,扩大临床适用范围,亦可增强疗效。如生首乌苦泄性平兼发散,具有解毒消肿、润肠通便、截疟的作用,经黑豆汁伴蒸后,味转甘厚而性转温,增强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的作用,同时消除了生首乌滑肠致泻的副作用。
8.煮法:主要目的为了降低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川乌有大毒,多外用,制后毒性降低,可供内服。
9.燀法:主要在于破坏一些药物中的酶、毒蛋白,同时有利于除去非药物部位或分离不同药用部位。如燀杏仁可除去非药用部位,便于有效成分煎出,提高药效,又可破坏酶,保存苷。
10.煨法:除去药物中部分挥发性或刺激性成分,从而降低副作用或缓和药性,增强疗效。如生肉豆蔻含有大量油质,有滑肠之弊,并具刺激性,煨制后可除去部分油质,免于滑肠,刺激性减小,增强固肠止泻功能。
11.发芽:通过发芽,使其具有新的功效,扩大用药范围。如大豆经发芽所制的大豆黄卷,味甘性平,具有清热利湿、清解表邪的作用。
12.发酵:主要目的在于改变原有性能,产生新的治疗作用,扩大用药范围,增强疗效。如黑大豆发酵所制的淡豆豉,有解表除烦的功能。
13.制霜:降低毒性,缓和药性;降低副作用;扩大用药范围,增强疗效。如巴豆,有大毒,泻下作用猛烈,去油制霜后可降低毒性,缓和泻下作用,保证临床用药安全。西瓜清热解暑,芒硝清热泻火,两药合制西瓜霜,性味增强,起到协同作用,增强清热泻火之功。
14.烘焙:目的是使药物充分干燥,便于粉碎和贮存。
15.水飞:去除杂质、可溶于水的毒性物质,洁净药物,使药物质地细腻,便于内服和外用,提高其生物利用度;防治药物在研磨过程中粉尘飞扬。如雄黄主含硫化砷,但夹杂有剧毒化合物砒霜,水飞法能降低雄黄中砒霜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