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目前给大家的建议的复习进度:21|当前备考2025执考的规划,目前应该以进入中医基础5/4门为主(执业是中基中诊中药方剂+经典,助理不考经典)。在报名和审核结束前的复习,这几门可以作为第一轮的前期准备轮,也可以作为正式第一轮复习的基础科目复习轮,根据自己的时间做规划。我们现在复习的第一遍,并不要求一定要90%掌握或者多少掌握,要看你之前大学的基础,现在复习,有没有一种更进一步的感觉,有的话,就说明达到了目的,我们第一遍以熟悉为主,到时候第二轮复习就会轻松一些,对临床科目复习的帮助也很大。为了帮助大家复习在进入复习前,对笔试各科有整体的把握,接下来更新几篇文章,主要是帮助大家提纲挈领地认识这几门学科的特点,掌握学科的重点方向,把握学科复习的方法,提高学科复习的效率!以下谈中医执业及助理和中西医执业及助理(助理不要求四大经典)5/4门中基基础科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及四大经典这几门科目具体情况。
关于2025年可能的大纲变化,我在文章:02|2025年中医/中西医大纲大变吗?怎么变?中写过,不管怎么说,大纲要改,每年大纲改革的重心是在临床科目上(内外妇儿和西医内科),删减一些不常见疾病,增加一些最近5-20年的多发病趋势疾病。基础科目绝大多数保持现状,有可能在一些细节上丰富,这也是教材越来越厚的原因。如2024年西医临床大纲变化的形式:大纲整体变动约30%以上,整体大纲变动以增加为主:增加了技能病史采集等内容,笔试增加了中医基础知识,临床部分执业增加了25个以上疾病。其实还是对临床科目变动为主,在考核形式。归纳上的一些变动,剩下的就是细节上的变动。
中基考试题目历年分值中医/中西医执业为35分,中医/中西医助理为20分,历年考试中,基本上属于所有科目正确率最高的,但仍有部分的难点需要注意。中基没有A2、A3型题,B1题型(5个答案选项两题设)稍多。概念要精确记忆,越是基础课程,概念越要弄清楚,不然很多概念容易一起错,需要注意的是B1题型有可能两个答案一样的。总得来说,中基等几门基础学科是简单科目,几个难点是涉及到黄帝内经原文的理解。对于简单科目复习要全面,易混的知识点需熟练掌握,尤其是B1型题,简单但易掉入陷阱。考试是比较灵活的,要拿漂亮的分数,根基要稳固,基础薄弱的,一定要把基础打牢固。大纲官方指导用书中提及《内经》中语句的,要结合内经原文记忆,复习效果会更好。中基科目单元的编排,一共16个单元,一头一尾说理论体系和养生特色。中间分别讲三个主题:4个学说——人之物(体用关系是重点)——病因病机防法统筹。也就是,理论支持——“解剖”人体——服务临床。如上所说的,越是概念的东西,越要清楚区分,拿精、气、血来说,先要抛弃西医的知识,再认真学习中医中的概念。一个独立的物质认识,也包括基本概念、如何生成、如何在人体存在或运行,对人体有什么具体功能,这几个概念之前如何协调,对人体的作用,概念不清楚,很容易搞混。初学中基,要有一个概念,中基其实是一个有别于我们以往认识、接受任何理论的新理论体系。就好像唯物主义强行接受唯心观点,当然不是说中医理论是唯心说,而是强调学习中医的时候不能用以往固化思维来接受来评价来批判这个新学科。最开始讲4个学说,其实是中医学说的发展过程,不要说阴阳不科学,五行不科学,学中医如果有这种想法,非常非常要不得,不是不科学,而是你没有理解,你没有理解阴阳五行,也没有理解什么是科学。到了具体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精神,又是人的相关概念,中医的名词,体(物质)用(作用和特性)一体的,说中医的肝,有实体的一个概念,更重要的是用,要想到肝的生理功能(疏泄、藏血)和特性(刚脏,升发),同时要延生功能和特性的具体内容,并且能够思考病理情况下的问题,不要觉得肝重要,五脏六腑重要,津液、神就不重要,一样的要从体从用上全面掌握。这些都是基础的基础,考试是一方面,以后中医临床,这些都是非常非常扎实的基本功。最后讲中医怎么看待,理解病,病因、发病机制、治疗、防治原则,这些方面内容是重点,病的因素、机制、治疗,三个非常非常重要的环节环环相扣。你没有理解病因,能治好这个病如何得的吗,不知道这个病因的特点(好比一个人的性格)能知道他在机体内如何折腾吗,能知道这个人可不可以成为将帅之才还是市井小人吗。病机太有中医特色了,你们可以参考西医的病机病理,他们怎么说的,我们中医又是怎么说的,他们西医要根据这个来研药来制定治疗手段,我们中医也是如此,而且更精彩、中医真的很精彩,要快乐的学习,不要痛苦的完成任务。
中诊考试题目历年分值中医/中西医执业为35分,中医/中西医助理为20分。难度分化较大。
2020年中医诊断学中医执业增加了第十五单元中医诊断思维与应用,这个单元并不是本身考试的重点,而是可以把在前面学的四诊(收集症状、体征)——辨证(思辨过程)——应用,最后确定和学者联系起来,怎么在临床应用,中医诊断的思维有别于西医的特色部分。其实是丰富了中医诊断学的思辨的整个过程,也有承启作用,但是该章节内容不多,主要是在掌握前面内容的基础上思辨。
中诊的单元编写逻辑,头尾是绪论和思维应用,基本上不考。主要是在中间的四诊6单元(望闻问切,望有舌、切有脉单列)和辨证7单元(助理3单元)。其中四诊和脏腑辨证是绝对的重点,占2/3以上以上的分数。中诊考试的特点是,可以考的很细,当然细代表很难,也可以考的很常见,有时候,其他的单元较为容易时,会明显增加中诊的难度,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在做题的时候有时候觉得中诊可以不复习都简单,有时候却觉得复习过后,做的题好像书上都翻不到,其实这是学科的特点。
中医诊断学和西医诊断学基础最大的不同是中医对在特色的问诊、舌脉诊都有非常重的分值,有特征的各类辨证方法,而西医的诊断学基础问诊基础不考,在体征的检查上很严格(为什么说西医喜欢用血压计、听诊器,中医就不需要,其实这种说法是片面的,中医辨证过程可以不必需借助这些器械来采集信息,即使有这方面的数据,比如血压多少,有没有湿啰音,对处方用药并不会出现明显的差异。当然要说用了听诊器用了血压计就不是好中医,那也未必,采集信息,越详细越好,对病人也越负责,对处方用药也可以开拓思路,又有什么问题呢)。
为什么西医看病要做很多检查,中医凭借面对面望闻问切(有时候更让患者觉得只有脉诊,觉得中医很神,其实只要一进门,望诊信息一大把,从年龄、性别、胖瘦、动作、穿着、面容可以反应太多的内容了),这就是中医和西医从学科基础的不同导致临床的体验不同吧,也可以说学科临床的特色反馈给教科书必须这样写,才能反映中医和西医的基本特点吧。这是学科特点,在单元重点上也有体现,在分值上会有体现。西医诊断而言,其实也是症状体征——揭示疾病代表意义,和中医诊断一样的道理,只是手段、方法不尽相同,西医更多借助仪器,所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影像学检查也是一大块。
中诊就讲两件事,第一个是中医诊断的手段,第二个就是通过收集诊断需要的信息后,用什么方法来具体诊断,如何辨证,这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做出诊断),整个中诊就说这两个事,也就是上文说的中医诊断思维与应用,当然第二个最重要的是脏腑辨证。然后针对每一个辨证,都要复习到位,每个辨证都有一套理论体系,都有处理我们收集到四诊信息独到的地方。
注意辨证要做到准,是因为很多人对中医就有误解,觉得中医这理论就一打太极的,左说左行,右说右行,其实这是你基础不行对中医的误解。很多人对肾阳虚,脾阳虚,脾肾阳虚都混在一起了,做到这种题就猜,就没有去翻书看辨证如何辨的,不能稀里糊涂,好像是,这些是基础,是我们看病的思维武器,武器没有拿稳,谈何击退病痛。
很多人基础概念太差了,一是对基础概念不重视,比如胖瘦的问题,可以反应的出的临床意义、异常动作如角弓反张可以反应出的临床意义,出现崩漏可能的原因,要么就是概念觉得简单没注意,要么就是没有记牢,不能够说全面。还有一个问题是对概念的不理解,比如升降问题,一会说肝是升的,一会说肝是降的,一会说肝是藏的,一会说肺升好,一会说肺宜降。里面有一句说错了吗?都说的对,西医就是不知道,理不顺这些概念和内涵,所以攻击中医说什么中医一会说肝这样一会说肝那样,一会还说左肝右肺,完全乱讲。他们西医说这个情有可原,是因为他们不懂,你们学中医的不能这样呀,不能跟着说左肝右肺是中医理论的问题,说心主神是中医的问题,肯定错了。我问一下大家,是错了吗?很多考生觉得里面的理论好难呀,是好难吗,是你没有认真学。
关于中诊的复习,第一掌握望闻问切(包括舌、脉、按诊)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分散繁多,需要一一掌握,不但要掌握名词概念还要掌握名词的意义,其实更重要的是落脚点在意义上,比如具体到每个脉象的特点意义,具体到每种疼痛的概念。复习的时候要思路清晰,哪怕一天解决一个舌诊,一个脉诊,甚至几天拆开复习都可以,只要能从点到面再到体,一一掌握,一一吸收,就算复习好了。第二是具体的辨证论治,这里没学好,学习中医临床科目寸步难行。
中药考试题目历年分值中医/中西医执业为35分,中医/中西医助理为20分。
很多考友反馈中药,难归根到底是因为:第一重复度不够,第二技巧方法不够,第三理解和临床应用的经验不够,而不足以加深理解,所以我在前期一直强调看张廷模老师中药学的原因。我们中药学的编写体例主要总论(总体概述)——各论(具体药物),其中总论涉及到需要了解的中药的性能、作用、配伍、用药禁忌、用法,即这个药物的特点——应用——注意,全方位认识这个中药,这里是总的概述,适合后面各论每个中药的具体学习,具体到药物,比如麻黄,辛苦温之性、发汗宣肺利水之效、散寒平喘消肿之用、主要麻黄与石膏与杏仁与桂枝之伍、发汗太过之禁失眠心悸之忌、量适当小普通煎煮之法。中药的学习也是这样,要全面一点,各关节点都要注意,都有出题的可能,特别是突出的临床应用及注意多的地方。各论大概的顺序为:汗清泻下续三湿,温气食虫止活血,化痰安神平息风,窍虚收涩攻拔毒。关于学习中药的方法,总论很简单的可以逐一掌握,各论具体药物,大家选择可以合适的方法,导图法、趣味法、发散法、对比法,都可以,重要的是可以掌握,可以拿分。注意药物的个性、特点,共性理解,个性重点掌握。中药的学习是要求一而再再而三的,每一次初恋般的复习,总有热恋后温情!中药这是基础课程,多做题、多对比、多总结、多放到具体的方剂中去理解此药的作用,其实中药和方剂一起学,效果会更好!碰到有组合选药的情况,也要注意联想到方剂,会更加明朗。中药的复习容易出现极端化,要么复习越来越好(这确实要在时间、方法、临床积累等多方面都有付出),要么花了时间却拿不到分数,答案二选一总是选不对,这涉及到背功效和学会理解各中药临床应用特点的问题。中药学是难拿很高分科目,考试侧重点主要是考查中药的功效、主治和中药的特殊用法,结合临床具体案例来考察时,对考生临床应用能力有更严格的要求,既要会学,也要会用。当临床应用和其他特殊注意考的多的时候,中药整体难度就上来了。前面也到,现在执业医考试的题目越来越灵活,越临床化,以往中药直接考的功效选择题目比较多,现在越来越重应用,重横向对比,中药的具体应用会越来越多。当然每年中药的功效和主治是考试的重中之重,占据中药学的大部分分数,因此在以后的复习当中,要把功效主治作为重点复习方向。
需要注意的是,中西医执业的中药还考察了现代药理作用,考了3~5分(麻黄—升压,茵陈—利胆、抗炎等作用,是中西医新大纲的特色题,这些题好多人此前没注意过),我在中西医的笔记中特意总结了需要掌握现代药理特点的药物,做了汇总,为了让中西医的考友更加一目了然的复习,我这里截图出来。(除了中药药理这里,中西医的中药其他地方和中医的中药一模一样)
方剂学一共20个单元,除了第一单元总论,其他的都是各种分类的方剂代表。其中总论1-2分,剩下的分论中每单元有可能出题,其中解表剂、和解剂、清热剂、温里剂、补益剂、理气剂、理血剂、治风剂、祛湿剂、祛痰剂是重点单元。这几年年方剂学中医执业总分值为35分,助理为20分。
学方剂首先要背方歌,这是学科入门要求,方歌中所有组成、功效,多数主治、应用都有涉及,本身就是很大的分数占比在其中,其他的方中药物的意义(需要配合方解加上中药学习的基础就会做起来更加得心应手)、配伍意义,注意事项等需要二次复习加强,如五苓散中桂枝的作用是温阳化气以助利水,济川煎中泽泻的作用是渗利小便而泄肾浊。药在方中能搭配出方的特点、反映药的特长。如黄芪在补阳还五汤、补中益气丸、归脾汤、玉屏风散、防己黄芪汤的分别功效作用区别,以此来达到既学习药物,又学习方剂的目的。背方歌是绝对最正确的选择。至于背哪一个版本,最好是背诵你们自己上学的时候教材后面附带的方歌版本,现在你们第九版的居多,所以我把第九版的方歌放在辅助文档中供大家参考。而且在笔记中,我把方歌栏空出来,让你们自己选择背诵的方歌版本,包括个别考生喜欢背的趣味,也可以作为代表写进去,虽然我不赞成背趣味歌诀,容易混淆,容易忘记,而且没有主治,但个人趣味确实朗朗上口,可以作为尝试。我们方剂学的编写体例主要总论(总体概述)——各论(具体方剂),其中总论涉及到需要了解的方剂与治法的关系、组成与变化、剂型类别,各论分汗下和清暑温解,补涩神窍气与血,风燥湿痰食虫痈。其中解表剂、和解剂、清热剂、温里剂、补益剂、理气剂、理血剂、治风剂、祛湿剂、祛痰剂是重点章节。方剂学如何复习。背好了方歌就是把方剂复习的很好的水平,拿70%绝对没有问题,背方歌绝对不是只拿组成分这么简单,方歌的功效主治都有涉及,组成掌握了,对于这个方的治法方向也有把握,哪个药的主治方向是这个特点,同时对于药的配伍,都会从组方里体现,当然,这个是中药基础上来说的,组方之义是方剂的精髓。再者,另一方面来说,虽然一般考试中直接考方剂学组成的比例相对小,但是千万不要认为组成不重要。除了方剂歌诀和葵花宝典可以背,大家还可以把每个方抽出来,自己去攻破,比如,拿出黄土汤:阳虚出血是最可能的考点,记住这个考点那黄土汤就搞定了。再比如一试考到的真武汤,就是阳虚水泛,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不懂什么叫脾阳虚的出血,不知道阳虚水泛什么症状,赶紧自己要补上去,不直接考证的名字就是考具体的临床表现。方剂学是很多考友的老大难,而且对临床科目,尤其是内科和儿科的帮助很大(外科和妇科方偏一点,更多的是纯记忆)。其实我每年带群从10月后就开始了,背方歌从10月一直说到现在,很多人就是怕了,不愿去背,说什么年纪大了,记忆力差,都是借口。有的考友搞什么趣味记忆,结果效率还没有方歌好使,我一直在强调,教科书附带的方歌是最好的,朗朗上口,又可以把组成、功效记住,背完方歌,方剂学题中的考组成的题,考主治的题,考功效的题,都可以直接选择或者推导出正确答案,这部分的方剂分值至少在70%。
中医、中西医执业四大经典考试情况,助理这门课程不要求。四大经典课程考试分值为20分。平均每个经典考5分左右。这两年经典的正确率40%左右,可谓惨不忍睹。
新加入四大经典考核是对中医考试回归中医本身的很重要的措施,学中医就要尊经典、学经典、背经典、用经典,要有中医涵养、可以运用中医思维去解决临床问题,这个是考核的意义。后续2025年的改革恐怕也会是重点科目。关于科目编排的逻辑:四大经典的大纲要求是每门经典节选30条重要的条文。每条条文的内容不多,或是关于一个病机论点,或是一个证方的概括。由于有些中医专业在大学的时候没有开设四大经典课程,现在基本是从零开始学起,有些吃力。有些大学开了课程的现在也不一定背了多少,很多是由于不重视,不应用,很快就会陌生,所以在此之前,我一直给大家说看王洪图、郝万山、王雪华、刘景源四大经典经典视频和背诵中医入门必背的的原因。关于四大经典的复习,其实我个人意见,经典的东西,还是以熟读、背诵为主,不一定先去咬文嚼字解释。熟读后对整个语句的语感的把握,再加上自己平时积累中医素养,可以对整个语境、含义做到更好的把握,当然重点的字词还是要准确翻译。比如“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何为胃家实,阳明病“胃家实”三字,既反映了阳明病的证候特点,又揭示阳明病的病机特点。从证候上来看,“胃家”统指胃肠,“实”指邪气实。所以“胃家实”泛指胃肠燥热实证,它既包括了阳明热证,又包括了阳明实证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从病机上来讲,“胃家实”体现了阳明病燥热实的特点。故有热无积之无形实邪(阳明热证),以及有热有积之有形实邪(阳明实证)之病机,皆为胃家实。有时候重要的字眼对整句话的核心思想理解有很大的帮助。还有一点是每门课程其实只节选30条条文,还有很多重要的条文其实没办法都选进去,但是还是很重要的,可以自己整理对照学习,比如“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可以理解为上焦为心肺所居,功能输布气血,以温养肌肤筋骨,通调腠理,若雾露之溉大地,所以说“上焦如雾”。中焦属脾胃,功能腐熟消化吸收转输水谷精微,通过肺脉化生营血,这种功能形如酿酒一样,故说“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主要指肾与膀胱的排尿作用和肠道排泄大便的作用,犹如沟渎一样,必须疏通流畅,故曰“下焦如渎”。此篇文章,大家应在复习对应科目开始前先看,先了解科目的特点,考试的重点,复习的策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25年中医/中西医执考全程班(有猿群)已经开群。新报2025年有猿班的考友,现在先发2024全套资料(笔记4本+卡片1盒),到时候再发2025年全套资料(笔记4本+卡片1盒)+习题+掌中宝等材料。需要报班咨询以下老师之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