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峥说的,真是逆行人生吗?

文摘   职场   2024-08-10 16:22   广东  

记得点击上方大先生读书圈—右上角···设为星标

这是大先生读书圈的第513篇原创文章

朋友在开电影院,我问他说近期有啥好电影推荐,他说了《抓娃娃》、《解密》及《逆行人生》,说我想去可以去看。

前面那部我看了,也吐槽了几句,中间的不打算看,而且不用想票房也不会好到哪里去的,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最后一部,是比较有争议的,我当时本来想回他一句:

看一个有钱人,正儿八经扮演一个穷人,那得考验剧本及演技,要不肯定被骂死。

今天这篇,各位也不用当影评来看,就当聊天吧。

有人说,徐峥那个角色,原本是个中产,是个穿孔乙己长衫的,没办法,才成为算法之下的穷人,去送外卖的。

其实这话并不准确,看似大厂中层的高志磊,在被输送到社会当人才之前,早就是穷人了。

积蓄投P2P暴雷,加杠杆买大房子,老婆全职太太,小孩国际学校,父母住康复中心等等。

应该都知道,中产破产三件套吧,中间三个,占全了,编剧还嫌主角情况不够恶劣,还加上投资暴雷,以及父母生病。

这五件套,都是普通人不可承受之重,都在家庭上扎下了止不住的失血点,你得有多大的收入,才扛得住这种流失?

我写金融局的时候,说很多人明明就是A1的风险等级,偏要去碰R10的产品,那暴雷不是迟早的事?

如果把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当一个公司运营,高志磊这个一把手,所做的决策,投资铺排,是不是显得很失败?

整个家庭公司的所有开支,就赌在他自己个人的收入上,没有任何备选及对冲风险的方案。

为啥,他就会真心觉得自己的高薪码农工作,就可以永远的做下去呢?

我就是很奇怪,真会有人这么笃定?

何况他四十好几了,职位也是不上不下,一旦工作有变动,从哪里找来第二份收入,可以快速补上家里的开支缺口?

我以前是地产出身,其实地产人这个群体,也有过高志磊类似的蜜汁自信。

十年前,随着行业的高速发展,一个从业者,收入从低到高,再到这几年腰斩,甚至裁员。

地产从业者,往往家庭资产又依赖于不断入手新房,要是资产上,一路往上置换,往核心区域置换还好,更多的是到处买一堆烂资产。

房价大幅下跌,购房者预期很弱,普通人收入下降,接盘者变少,那下跌的幅度,足够把多年积蓄,一举葬送。

但是,收入最顶峰时期,送了孩子去高昂学费的国际学校,过早让另一半全职,各种高额支出,还有银行的贷款,还是得还。

现金流很容易崩断,周转不下去了,一夜之间,从衣着光鲜的中产,掉落到赤贫水准,不在少数。

那能怎么办,这个问题,高志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定会一直困扰着自己?

我也是不太搞懂,为啥他要跟辛芷蕾隐瞒?

失业了两个月,隐瞒了两个月,辛芷蕾说,他生气的是为啥不跟她说实话?

我想说的是,辛芷蕾这个角色,就是很虚幻的。

很多出现高志磊这种问题的家庭,更正常的是,出现另外一个结果,那就是因此家庭分崩离析。

离婚了呗,这才是正常的情况。

有人说,凭啥我这么惨,另外一半就这样弃我而去,雪上加霜?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句古话没听过?

我倒是觉得,离婚了也没啥,因为这家家庭公司,已经出现严重的经营问题,凭什么不让另外一半这个“合伙人”有另外的考虑?

我不是在嘲讽,而是在说一个很正常的决策逻辑。

那就是,只要自己踏上这条路,有这种后果,才是正常的,没什么好抱怨的。

为啥他们会觉得,我就是不能接受这样,不能接受那样?

一个风险等级只能接受A1的人,既然敢去碰R10的风险产品,凭什么会觉得自己能够全身而退。

不能全身而退,自己吞下苦果,才是正常的结局。

况且,有的家庭出现高志磊类似的问题,可能离婚的处理,更为理性。

电影中,辛芷蕾这个角色,算是编剧给到普通人的一点念想,他想表达,至少高志磊是有支持他的另一半的。

可是,作为观影的人,你要知道,这不是大概率的事件,现实中,因此离婚,才是正常的反应。

如果现实中,高的老婆因此离婚,我觉得没啥不妥,可能反而欣赏一下。

从她的利益角度出发,她选择这么做,才是对她有利的。

我们不能自私到,以为别人都不自私。

我讲了这么多,还没进入编剧,为高志磊提出的解决方式,那就是送外卖。

这真的很有意思,不过看得出来,徐峥还是很懂商业逻辑的。

他盯住的是这年头,那些大量掉落阶层的中产,以及那些普罗大众们,

他想讲这么一个故事,讨好这两帮人,让他们为这个电影买单。

我这样说,大家也别觉得我是小人之心,作为一个合格的导演及制片人,想拍一部叫座的电影,这是正常的商业逻辑,无可厚非。

关键就是,他想叫座的同时,看能不能叫好。

如果不能,那至少叫座也行,至少票房大卖,挣钱才是王道。

至于有人说,徐峥是用《我不是药神》那种情怀,去开启新的作品,借以引起社会的争议及讨论,让大家更关注这个群体。

这种论断,纯属自我加戏,这片,还没这种高度,它就是一部商业作品。

从写金融局开始,我就一直觉得普通人,包括那些貌似中产的,身边充斥着各种局。

比如芳村那个金融茶局,比如几年前的P2P局,比如买房局,比如让一些本不该妄想送小孩去读国际学校的教育局,甚至全职太太局。

作为个体,作为一个家庭,自己有什么底牌,可以拿什么换取什么,可以因此损失什么,应该都要想明白。

很早之前,一个读者来找我咨询,说自己收入马马虎虎,觉得超过身边的人,说自己的老婆想让全职太太。

当时我跟他说,不要轻易这样,你们两公婆在大城市打拼不容易,当下也就他有不错的收入,但还构不成过早让太太全职的条件及资格。

我给他的建议是,不要过早这样,双方一起努力,不仅不容易与社会脱轨,还能互成犄角,风险对冲,对家庭有利。

听没听进去我不知道,但我的观点就是这样。

那些局,就是别人告诉我们的,应该这样,应该那样。

原先芳村那个事暴雷后,有的受害者出来说,我不投也不行,我之前不投,老是被投的那些鄙视,看不起,说我们格局不够大。

你看看,现在格局够大了,可是钱却打水漂了。

曾几何时,买房也是,都让你赶紧上车,要不就被落下了;还有P2P,还有说小孩教育要跟国际接轨。

在父母眼里,自己小孩就是万中无一的时代主角,砸锅卖铁,都得支持他上高昂的学校。

你只要一质问,这类人就会跟你说,为了小孩教育,大人辛苦一些也无所谓,这叫教育投资。

真是投资吗?

你怎么不觉得,这就是超出自己支付能力的高额消费呢?

现在的教育投资回报率,是得有多低,自己心里没个数?

按概率来说,自己的孩子,几乎以后就是普通人,为啥要自我加戏到这种程度?

我不是说,不能这样做,而是得看看自己有啥底牌,撑不撑得起?

这些都是局,都是环绕在我们普通人身边的局,会不会踩进去,得看人自己拎不拎得清了。

反正电影中的高志磊是踩进去了,编剧想用外卖这个渠道来解决,叫逆行,所以影片叫逆行人生。

真能逆行吗?

高志磊是个码农,对算法是有理解的,在这个冷酷的算法之下,一个人的最大理论产值,人效比不是很容易知道?

真当自己是那个被宣传的上海外卖王者,一年几十万随便赚,不用休息不用吃饭?

天花板是很容易算出来的,所以这份工作,对于他上了中年的脑力劳动者来说,那就是一个过渡性的工作。

我当然很佩服他在危机来临的时候,敢于脱下长衫,去做接地气的工作,毕竟人是需要有收入的。

这对于很多人而言,已经很了不起了,至少不是在骗自己,至少自己这一步是迈得出去的。

但是,他应该很清楚,这种就是权宜之计,只是一个机会。

真正该一起做的,就是让辛芷蕾也去工作,父母如果能不去康复中心,小孩不去国际学校,房子卖掉,租房住,这是解决方案的组成部分。

有人说,他不是搞了个小程序,可以让自己更有效率?

如果他给自己用,这就像系统算法下的一个BUG,可以让他自己一段时间超越其他同事。

如果他要是给别人一起用,那就算教培一样,不过是提升了所有人的门槛,最终结局,就是平台默默的把大家的标准变得更严苛了。

但不管是哪一个,所谓效率更高,外卖人是以身入局的,穿街过巷之间,你倒是保持了效率,可是换来的是安全系数的下降。

也就是小概率事件,变成了大概率事件,甚至必然事件。

我是被外卖电动车撞过的,当时那个小哥开得飞快,我就站在斑马线,是绿灯,他全责。

我紧急格挡了一下,只不过手有些痛,那个小哥,一上来就想跟我跪下,说自己是想快点送单,不是故意的。

我说,要不报警吧。

小哥很慌,说这样对他影响很大,可能都做不了这个事了,丢了收入来源,请我高抬贵手。

我想了下,后来就放弃了报警,放他回去了。

在算法的算计下,一个人跑得再快,能够产出多少,得到多少,都是有条标准的。

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如果一旦出现失业危机,其实还真的没有太多选择。

网约车、外卖及快递,这三大渠道,承载了多少类似高志磊这样的?

曾几何时,我也跟高志磊一样,总觉得风险离我们有十万八千里,其实很多时候,风险跟我们,不过一墙之隔。

区别只在于,你是不是未雨绸缪了?


写于2024年8月9日晚上——大先生

个人升级备注:
1、本号文章为有偿阅读,单篇随意,包年198元,可单篇付,可年付,请投币上车。
2、有什么想咨询的,先进我的知识星球吧,72小时内可以随时退,想好了再下手。
3、付费咨询,可加微信chendanting2014,备注来意,300元/小时,绝对令你满意。
4、付费年度教练,同样需加微信,备注来意,2000元/半年,无限次一对一咨询,个人职场投资创业成长陪伴型私教

大先生读书圈
前地产人,创业及投资人,211大学创业导师,一个追求把书读活的践行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