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英国巨型遥控鱼雷,一吨重的战斗部,哪艘军舰可以接一发?

美食   军事   2024-09-08 21:20   云南  

鱼雷的历史相比于整个海军发展史虽然比较短暂,但在它出现之后赋予了小型舰艇以小博大的可能性,后来得到航空载具的加持进一步提高了使用灵活性,在二战期间被广泛使用。不过常规鱼雷再厉害也受到尺寸和当时技术的限制,难以进行远距离精确攻击,鱼雷轰炸机往往需要顶着目标密集的防空火力投放鱼雷,大大降低了鱼雷的作战效率,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二战时英国人想到一个解决办法,那就是使用遥控操作的Helmover远程鱼雷。

英国Helmore上尉提出了这种巨型远程鱼雷的设计,他在一战期间曾服役于英国空军部队,战后从事技术方面的工作,是一位出色的设计师,同时脑洞也相当的大。

Helmore上尉的想法比较简单,那就是设计建造一种近似于微型潜艇一样的巨型鱼雷,采用内燃机驱动,携带巨大的战斗部作战,鱼雷需要用重型飞机搭载运输,在目标防空炮的安全距离外远程投放,采用无线电遥控制导直至命中目标。

说起来很简单,但要制造这样的鱼雷并不容易,制造出的成品鱼雷长度29英尺(约8.4米),直径38.5英寸(约0.98米),它有一个伸缩式的桅杆,桅杆顶部有内燃机运行所需的进气口和遥控所需的接收天线,正常运行的时候雷体在水面下航行,只在水面上露出桅杆。

鱼雷的动力为一台劳斯莱斯流星发动机,输出700马力,驱动一副共轴对转螺旋桨,它能让鱼雷达到40节的均匀航速,鱼雷既可在水面下航行,也能浮上水面航行。

内燃机的运行离不开空气,可是恶劣的海况可能将鱼雷抬出水面,也可能暂时淹没进气口,为此Helmore上尉设计了一套特别的内部压缩空气储存设备,3个串联的气罐的储存压力依次递减,分别是120psi、60psi和40psi,最后一个也是压力最低的气罐将连接发动机,输出常规气压状态下的空气,当它的气压不足时会从前两个气罐中获得补充。

桅杆采用电机进行升降,电力则来源于一部车载电池,桅杆上有压力表,它可以确定鱼雷浸入的深度,当深度过大时桅杆通气管自动关闭并使用内部气罐供应发动机运行所需,当鱼雷浮起时可以升起桅杆并打开通气管,发动机运行的废气通过背部的排气管排出。

鱼雷内部安装陀螺仪稳定航向,无线电设备通过两台电机完成鱼雷姿态调整,可以完成上浮、下潜、航向改变、航速改变,其他可能还有无线电引爆、烟雾定位(遥控释放桅杆顶部的烟雾装置)等功能。鱼雷自身没有压载舱,深度调整完全依靠舵面调整。

鱼雷虽然尺寸不小,但自身携带的燃料并不多,水面航行时最大航程受到燃料数量的限制,最大航程大约50英里,水下航行则受到压缩空气容量的影响,最大航程仅在3英里左右。

鱼雷的战斗部重1吨,它采用碰撞引信,也具备安装无线电遥控引爆设备的可能性,巨大的破坏力可以撕裂中小型水面舰艇,而排水量上万吨的大型舰艇面对这样夸张的战斗部也无法全身而退。

这样巨大的鱼雷需要重型飞机搭载投放,同时飞机还需要改装安装无线电遥控设备,因为飞机速度比鱼雷要快得多,因此在投放鱼雷后需要在航线上方以8字形飞行,无线电操作手通过目视观察。

以当时的科技水平来看,这种重型遥控鱼雷科技含量非常高,是妥妥的黑科技,英国原本打算将它命名为“Helmore Projector”,因担心敌军情报部门通过对Helmore上尉专业领域的了解大致推测出武器的功能,于是在1944年中期重新命名为Helmover。

原型鱼雷在实验测试阶段调整过外形,它被挂载在兰开斯特轰炸机上进行过测试,在1945年时计划生产100枚Helmover,它们将被运输到太平洋用来对付日本联合舰队。还有一种拓展设计是舰载版本,它的长度增加到大约15米,最大水面航程达到150英里,可能用舰载水上飞机制导。

尽管Helmover看起来具有可行性,但是它的技术仍然不算完善,而且制导飞机航线呆滞,在战斗机面前完全就是一个活靶子,加上战争的发展已经不再需要这类武器,因此没有实际量产服役。


丹书战史
专注于各种稀奇古怪的历史装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