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效应
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呢?看短剧、小说、电视剧时,每次播放到最扣人心弦的地方总是戛然而止,急得你抓耳挠腮,就盼着第二天快点到来,好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
比如《琅琊榜》,梅长苏在朝堂上与对手斗智斗勇,局势紧张到了极点,感觉下一秒就要风云变色,结果画面一黑,出现“下集预告”,你是不是气得直跺脚,但同时又对下一集充满了期待呢?
这就是一种奇妙的现象,其实在科学领域也有类似的情况。大家都知道牛顿吧?有一天,他坐在苹果树下休息,一个苹果突然掉落在他身边。这在很多人看来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可牛顿却对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充满好奇,脑子里就像有个小问号在不停地闪烁。就是这份好奇,驱使他不断探索、研究,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你们说,要是牛顿不好奇,那这伟大的真理不就被埋没了吗?
这种好奇心引发一系列行为和结果的情况,就是我们今天要了解的一个有趣而又实用的心理现象——“好奇效应”。
什么是好奇效应
好奇效应指的是一种心理状态,当人们对某些未知的信息或体验产生强烈的兴趣时,内心感受到一种驱动力,促使他们采取行动以获取更多信息或经历新的体验。好奇效应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情感反应,而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涉及多种认知和情感因素。
为什么会产生
好奇效应
好奇效应产生的原因包括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对所从事事业的热爱和专注,以及生理发展的内在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外在因素。此外,逆反心理也是好奇效应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客观环境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会产生一种心理活动,这种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
好奇效应的应用
在教育教学中,巧妙运用好奇效应能够极大地提升教学效果。
导入环节设计悬念式导入或故事式导入
可充分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比如当物理教师进行“电磁感应”章节的讲授时,可以先展示一个自制的小装置,在没有电源连接的情况下,一个小磁针在一个封闭的线圈旁发生了摆动。然后教师问学生:“大家猜一猜,没有电源,是什么让小磁针动起来了呢?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奇妙的物理原理,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谜底。”这种悬念会让学生对接下来的课程内容充满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答案。
知识讲解环节可提出挑战性的问题或者运用新奇的案例和演示
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索,吸引学生的目光,比如在生物课上,教师在讲解细胞分裂时,可以展示一段用最新的显微镜技术拍摄的细胞分裂的3D视频,视频中细胞内的各种结构清晰可见,染色体的运动就像一场奇妙的舞蹈。教师可以说:“同学们,看了这个神奇的视频,你们想不想知道细胞是如何精准地控制这场‘舞蹈’,实现自我复制的呢?”这种新奇的演示会让学生对细胞分裂的原理充满好奇。
课后作业与拓展布置探索性作业或推荐神秘拓展资源
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主动探索的欲望,比如心理课上讲授了情绪的基本类型,课后可以给学生推荐有关情绪的电影《头脑特工队1》《头脑特工队2》,并强调“这两部电影中隐藏着不同情绪产生的原因,并且不同情绪会影响个体的行为表现,你们看完以后,一定会对情绪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课堂互动环节开展神秘探索活动或营造竞争氛围与未知奖励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比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英语单词拼写比赛。教师可以说:“今天的比赛获胜小组将获得一个神秘的奖励,这个奖励和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一个有趣的英语文化元素有关,大家加油哦!”这种未知的奖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竞争意识,让他们更积极地参与课堂互动。
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好奇效应,能够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但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学科特点和认知水平合理运用,避免过度追求好奇效应而偏离教学目标。
好了,今天的心理知识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