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欲戴王冠的巨著:牛津历时30年打造的“一座学识纪念碑”

学术   2024-11-25 09:01   吉林  

世界上规模、国际化程度首屈一指的大学出版社,集合200位全世界各个领域的顶级专家,用了30年才完成的一套书,会是怎样的一部巨著?
这家出版社就是世界上备受推崇的牛津大学出版社。由它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完成的人类社会技术与文明的百科全书,要说资料之全、篇幅之大、权威之高,迄今没有对手。它被英美媒体冠以“权威”、“全面”、“专业”、“超群”等字眼,可说非常中肯。
它的中文版书名是《技术史》。这部关于技术与社会发展,综合了人文、历史、理工等全学科的技术史巨著的中文版面世,历时长达56年之久。
期间,主持翻译工作的多位负责人先后辞世。因此,这部巨著又可说是真正的呕心沥血之作。
那么,这部巨著对于读者而言,主要价值在哪里呢?
◎ 厘清对于技术的谬误,及唯物论——技术崇拜——功利至上等一系列根本性认知错误
从鸦片战争起,中国被迫接触近代科学和技术,尤其是“船坚炮利”等技术表征,人们更相信特定实用价值的科学,和对技术表征的崇拜。半个多世纪的唯物论教育,现代社会的“技术性社会”,都在某种程度上,导致许多人成为技术的功利主义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而技术是复杂的,复杂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的形成和演变,那里隐藏着技术精神和人们观念的转变。《技术史》跳出就技术论技术的框框,表面说得是各种技术的创新、发展。但背后是种思维方式,为我们认识技术本质和文明演化提供了契机。
▲牛津《技术史》内页展示


◎ 为理解人类自身、启发现在、探索未来,提供一种长远的观察视角
人类理解自身最大的障碍,就是人类本身。人类首先是一种动物,动物就有它生理局限性,而技术就是超越其自身局限性的工具。或者说,技术是人类意志的延神,内化于人的本质。人类理解技术,约等于理解人类自己。
《技术史》不只是把技术和社会紧密结合起来,而且是一部整个技术和社会的发展通史。通过《技术史》,读者会看到每一项技术的发展脉络,还会看到技术与社会、政治、经济、教育……之间的关系,并对浩瀚文明产生更长远的观察。
◎ 内容极为厚重,却又极具可读性
全书用800万字3000幅珍贵历史图片和插图,跨越从远古到20世纪的时空,以全景视角,记录下了技术改变人类世界的历史进程。
这部《技术史》在技术史领域独一无二。一个重要原因是:著者充分考虑到对科学史和人类历史都不熟悉的那部分读者的需要,语言简练平实,术语使用适度,充分注重可读性。以图佐文,尽可能用图版、地图、图表、表格作形象化说明。
《物理学与技术》:对技术专家、历史学家、科学家以及普通读者而言,这是他们学习和激发兴趣的取之不尽的源泉……作为对人类文化之技术方面的完整认识,本书是卓然超群的。
《自然》这八卷著作构成了一座学识纪念碑。
这套书出版后,很快获得中国首届优秀出版物奖。距今已近18年,早已售罄。一书难求之下,二手书都被网上炒到五六千元,高出原价十几倍。
新版校正了旧版个别术语译名或内容翻译有误等问题,并由最美图书获奖者刘晓翔重新设计,装帧大气精美,适于阅读,更适于收藏。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杨奎松 | 历史系新生推荐阅读书目
近代史最容易忽视的四个视角
激荡二十年 | 两千年帝制的终结
从辛丑到辛亥:晚清最后十年
杨天石:“竭泽而渔”的秘档追踪者
民国的三枚切片:幻象、表象、真相
本书堪称“断货王”,有位书友已陆续送给朋友多本珍藏
张宏杰:看着秦晖老师远去的背影,我为清华的学生感到惋惜
重建历史的公信力,需要杨奎松、沈志华这样的史学家
多数人选择站在赢的一边,而他选择站在常识和良知一边
跳出传统的革命叙事和政争视角,重看1944-1950的中国命运
 超越意识形态,揭示历史真相:“惟有他才能写出这样有深度、有内幕的书”

近现代史论
读书、思考、文化、史学,本号主要推送近现代史领域文、史、哲、政、法等方面优秀文章,协助学术资源书籍查找,关注史学动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