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新不破旧——清末新式官报史 | 空间与内容:新式官报的信息覆盖

学术   2024-11-27 09:02   吉林  

书籍信息

书籍节选:空间与内容:新式官报的信息覆盖

作者信息:程河清

文献来源:《立新不破旧——清末新式官报史》

出版时间:2024年11月




1901至1911年间,全国共创办118份官报,上海、武昌、长沙、太原、天津、济南、昆明、西安、南昌、南京、成都、保定、开封、安庆、奉天、广州、贵阳、兰州、遵义、广丰、吉林、福州、桂林、齐齐哈尔、杭州等34个地方均设有官报。

除了地域上面面俱到外,新式官报在种类上也应有尽有。综合性官报、专业性官报以及白话官报纷纷出台,可以满足不同读者群体的需求。
以《内阁官报》为首的中央级官方报刊负责登载一切政府文牍,各部门设有专业性官报;各省设有省级官报,各省下属部门亦设官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部到署的纵横结合的官方传播网络。
报纸内容各异,如教育官报、农务官报、实业官报等,分别涉及不同官僚部门与媒介主题;报纸出版发行周期不同,如日刊、月刊、旬刊均有;报纸文体不一,既有文言官报,也有白话官报。短短十年,一个以官报为主要载体的官方传播系统已基本成型。

一、空间覆盖:由中央到地方、由省到县的辐射网络

新政前期,各省最先创办了一批省级官报,如天津《北洋官报》、南京《南洋官报》、长沙《湖南官报》、武汉《湖北官报》等等,辐射范围以本省及其周边地区为主。《政治官报》创立后,第一份中央官报正式面向全国发行。中央、省级官报体系的成功搭建,使官报发行网络触及全国各地。中央官报基本覆盖了全中国的省城及边疆枢纽,其邮递区域如下:

奉天省城、直隶天津、保定、吉林省城、黑龙江省城、山东省城、山西省城、河南省城、湖北省城、湖南省城、江西省城、安徽省城、江苏江宁省城、苏州省城、浙江省城、福建省城、广东省城、广西省城、四川省城、陕西省城、甘肃省城、新疆省城、云南省城、贵州省城,兴京副都统、察哈尔都统、热河都统、荆州将军、绥远城将军、伊犁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及参赞大臣、青州副都统、密云副都统、京口副都统、凉州副都统、山海关副都统、归化城副都统、乍浦副都统、守护东陵大臣、守护西陵大臣、马兰镇总兵、泰宁镇总兵、库伦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西宁办事大臣、科布多参赞大臣、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川滇边务大臣。
依上述内容可知,省级官报很好地弥补了中央官报空间分布的缝隙,将报纸发行区域延伸至各府州县和边疆。

依现有史料,拙著通过官报派销欠费单,大致推算出清末新式官报区域分布(见表2-1)。为更直观体现官报分布的密集性,拙著根据《清史稿·地理志》里的疆域划分,在表格中列出五省管辖之下的所有府州县。打√味着该地能够接收到官报;打×则意味着两种情况:(1)官报发行范围没有覆盖至该地,(2)该地已按时每月缴纳报费,不存在拖欠报费现象。就笔者推测,属于前者的可能性较大。

新政时期,各省普遍存在拖欠报费的现象,即使较为富庶的州县也屡屡拖欠。因此,从常理上判断,不拖欠报费的县的存在概率微乎其微。
表2-1 新式官报发行分布表
这五份官报的发行范围基本覆盖了直隶、江苏、安徽、湖北、湖南五省。除直隶栾城、龙门、隆化、绥东四县,江苏靖湖厅、太平,湖北利川、来凤两县,湖南善化县外,其他各县都能接收官报。可见,官报触角已延伸至各省之下的厅、州、县。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史料记载了官报在其他省份的发行区域,但不如直苏皖鄂湘五省具体,在此罗列如下:
山西省内,《并州官报》派销区域如下:岢岚州、兴县、介休县、永宁州、潞城县、黎城县、凤台县、高平县、辽州、榆社县、沁源县、武乡县、平定州、盂县、洪洞县、岳阳县、吉州、蒲县、永和县、赵城县、解州、荣河县、绛县、偏关县、忻州、定襄县、保德州、河曲县、代州、崞县、五台县、大同县、广灵县、灵丘县、朔州、绥远城厅、萨拉齐厅、五原厅、宁远厅、托克托城厅、清水河厅。
吉林省内,《吉林官报》派销区域如下:长春府、伊通州、农安县、磐石县、新城府、滨江厅、敦化县、依兰府、宾州厅、双城厅、榆树县、五常厅、延吉厅、临江州、绥芬厅,还有蜂蜜山精锐左翼右营部队李、兰彩桥朱巡检、驻五常厅太平山吉兴左营、驻宾州管带吉安右军右营部队隆、拉林河军营崇、长春二道沟交涉分局、赫尔苏吉兴军前营马队丰。
基于上述资料,可发现官报发行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中央级官报发行范围面向全国各地,包括了清政府政治枢纽和边疆重镇。如兴京副都统、察哈尔都统、乌里雅苏台将军及参赞大臣、驻藏办事大臣等重要边防关卡都能阅读到官报。这些驻守官员与官报积极互动,配合官方宣传动员。凉庄副都统订购《政治官报》后“讲解宣示旗丁,以开风气”,科布多参赞大臣认为官报“于地方政治实有补助”。
与此同时,官报广泛收录了边疆地区的公牍文稿,如宪政编查馆请求热河都统“将贵署公牍事件及地方情形,随时抄送报告到馆,以便登录”,可见官报已成为边塞地区了解政情、传播政令的重要媒介。
截至1911年,全国34地纷纷成立地方官报,官报在地理格局上已完全嵌入官僚政治体制。其次,地方官报在本省及其邻省派销,覆盖各府、州、县等地。官报作为传播的纽带,将城市、乡村、边疆连成一体,逐渐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传播网络。

二、内容覆盖:主题不同、文体不一的官报种类

直到1911年,除了新疆、西藏二地尚未成立省级官报外,其他各省皆建立起了完备的官报宣传体系。作为综合性官报,各省级官报刊登中央和地方政府文牍,宣传本省新政事项。中央和各省又为之开办了专业性官报,面向不同群体,在教育、商业、农业、司法等方面多有涉猎。如,教育类官报旨在“收罗关于全国学务及本省教育之事件,以便教育界中人有所考查及取法”;商务类官报旨在“发表商部之方针、启发商民之智识、提倡商业之前途、调查中外之商务”,传播专业资讯。

新政后期,为扩大官报影响力,不少地区开始创新报纸文体,成立白话官报,试图向底层民众灌输官方思想。这些官报内容、文体各有侧重,创办主体横跨中央各部与各省署、公所,实现了从空间到内容的全覆盖。
(一)综合性官报
作为政府喉舌,省级综合性官报有着明确的政治导向,意在端正思想、匡正人心,“官报宗旨在宣上德,而达下情。今拟以政教为先,而考求利弊之所在,尤以励官民才识、斥官吏贪残、端学生趋向为要义”。正如张之洞在开办《湖北官报》时所言,“官报与民间开设之报馆不同,务须宗旨纯正、题材谨严”。张氏亲自拟定《凡例》,主要内容如下:
本报大意以正人心、增学识为宗旨,二义并行,凡邪诐悖乱之说,猥鄙偏谬之谈,一概不录。本报所录必有关于政法、学校、兵事、财用及农工商渔各实业,暨交涉要端,俾究心时务者得以周知时局,扩启见闻。可为励学之资,应事之助,其不在此六项者不录。
湖北官报凡例录申报(来源:全国报刊索引)
可见,综合性官报以谕旨、奏折以及政策为主,企图强化“正人心”“增学识”导向功能。报纸着重刊登“严肃新闻”,避免不实传闻,通俗类新闻一概不予报道。
省级官报栏目设置囊括各方面,但偏向本省公牍与新闻,略有涉及专业性知识,但强调地域性特征。如河南官报局强调,“省城公牍由各衙门局所文案随时择要选出,即由本署本局书吏抄送”;《秦中官报》表示,“当以秦中政事为纲”;南洋官报局则表示,“南洋报自应以两江奏牍为主,而宁省督辕批牍尤为扼要”,关注本省新闻。
(二)教育类官报
教育事业发展有赖于报刊传播。官方尚未介入前,一些民间团体早已开办了学报。有识之士们纷纷发文鼓吹学报之重要性,最著名的当数《学报》主编何擎一发表的《学报叙例》一文。何擎一,又名何澄一、何澄意、何天柱,广州香山人,光绪年间秀才,因长期追随康、梁,得以入门弟子相待,曾为康、梁经办书局。
该文刊发后,《时报》《寰球中国学生报》等民间报刊纷纷转载,《山东官报》亦转载,其赞同态度可见一斑。文中指出,学报主要为学校、教师、学生等群体提供服务。“学报何为而作也?为供给此三种最急之需要而作也。为学校苦于无良教师,学校教师苦于无良教科书故,是故有学报;为学校生徒苦于无良参考书,不便复习故,是故有学报;为中年以上之人或限于境遇不能入学校者,无自修自进之途径故,是故有学报”。
对于教师来说,学报角色相当于教科书;对于学生来说,学报起到了参考书作用;对于尚未入学者来说,他们可以将学报当作自修课本使用。作者进一步指出,学报应分为诸多门类,可以开设物理学、英语学、经济学、卫生学、音乐学等专栏,普及最新知识文化。

学部官报发售章程(来源:全国报刊索引)

教育类官报中,最著名的当数学部1906年开办的《学部官报》,这是我国早期的教育行政公报。创刊不久后,学部便要求各省学堂、学务机构订阅该报,更建议将“此报宜永存各官署及各学堂处所,以资考查”。在此之前,湖北、直隶、江苏、四川等省各学务公所已先行试办教育类官报及学报,“以为增长智识之助”。各级官员充分认识到报刊媒介在传播知识、阐释道理方面的作用。现介绍代表性官报如下:
(1)《教育杂志》
1905年1月6日,《教育杂志》在天津创刊,由直隶学务处(后改为直隶学务公所)编辑及发行,是近代最早的省级教育行政机关刊物。报纸由袁世凯批准创办。袁氏高度重视直隶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希望该报成为“学界交通机关之具”。报纸月出两刊,暑假、年假内各停一次,每年出版十期。报价每册零售洋四角,订阅全年洋三元二角。1911年10月22日停刊,共出137期。初名《教育杂志》,1906年4月改名《直隶教育杂志》,1909年2月又改为《直隶教育官报》。

《直隶教育杂志》(图源:全国报刊索引)

报纸分为诏令、文牍、纪事、论说、讲义五个部分,各有侧重。报纸多次刊登载日本学堂讲义的留日学生笔记,如《法制学讲义》《地文学讲义》《教育学讲义》等,起到了参考书的作用,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2)《学务杂志》
深受直隶《教育杂志》影响,两江学务处要求创办《学务杂志》,官员在奏折中写道,“本处前请仿照直隶《教育杂志》办法,拟编印《学务杂志》,以为表扬学界开通风气之助”。经宪台批示,报纸参照《教育杂志》章程开办,并聘请编译人员。报纸内容分十类,“诏令第一、奏议第二、公牍第三、学术第四、规制第五、实业第六、通论第七、时闻第八、杂录第九、广告第十”。1906年6月,《学务杂志》在南京创刊。报纸月出一册,每月25日发行,由两江学务处编辑,南洋官报局排印。

《学务杂志》封面(图源:全国报刊索引)

《学务杂志》创办目的有三。其一,传播教育方针,“为学界交通机关之具”。官报局认为,当今世界强大与否,在于一国教育,因此“本处同人编纂,明辨慎择,精心结撰,一以国民公利公益为目的,务在发动士民国家思想,而昌明正学”。其二,发挥普及教育功效。官报局认为,普及教育的根本在于创设蒙学堂、小学堂以及师范学堂。然而,官款有限,不能建立太多学堂。一些有志于设立学堂、改良私塾的绅商士民,可以根据《学务杂志》上登载的文牍、师范讲义、学堂学会章程来扩充闻见,开通地方风气。其三,《学务杂志》认为,该报具有丛报性质,可以汇聚各方精华,所谓“无日力多读他报者,即专阅本杂志,可以知时务而于学术政治之崖,略所得已多”。
(3)《学部官报》
1906年,《学部官报》在北京创办,由学部编辑发行。第一、二期为月刊,从第三期起改为旬刊,报纸“仿各国行政衙门刊发公告之意,按期编纂发行,以辅行政之机关”。报纸分八个栏目,分别是:一,谕旨;二,奏折;三,文牍,凡学部咨札函电批示,择要登载;四,报告,专记各省及东西洋学务情形,若京外添设学堂及学务经费之文牍,摘由附载;五,京外奏稿,凡有关学务者,择要登载;六,审定书目,凡经学部审定之书,列表登载,其有关于此类之文牍附列于后;七,选译书报,凡东西各报,关系学制、教育、学术者,选译登载,其有东西各国书籍篇幅较巨者,自为一类;八,附录,杂载有关学务之著论、演说、谈辨、问答。
《学部官报》中的外报选译常被民间报刊转载,在新知传播方面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报纸开办之后,学部便要求各省府、州、县以及各学堂订阅该报,“府城及各直隶州学堂处所较多,应由各府直隶州派发”。
(三)商业类官报
清末以降,为挽救国家危亡,社会各界提出“实业救国”“商战”等口号,认为国家富强尤以商业为先,希望依靠工商业发展,振兴国民经济。各省工商部门逐渐意识到报刊宣传能够开通风气,促进经济发达。吉林农工商局局长胡宗瀛曾云,“吉省风气未开,振兴实业不得不借助报纸之力,以为鼓动”。
正是基于此,一批商业类官报纷纷创立,以期促进实业进步。《福建农工商官报》发刊辞曾云,西方报纸曾起到较好的宣传作用,对于农工业发展大有裨益,所谓“农工商实业也,实业者不可以空言期其效。然西人每有一事必有报,报者类空言而非空言者也”。
时人认为,由于信息闭塞,中国农工商业发展难以互助,政府不知民间需求,民间安于困顿。种种不畅,皆因没有报纸沟通上下、内外。“今吾国之业农工者,不可以亿计,即业商者亦奚止数十百万,各不相谋,则上之所期与下之所苦,终始阂隔,而莫能得其通也。……凡此者皆无报为之导也。”官方希望以报刊为媒介,打通上下隔阂,“搜罗中外关于农工商之新知识……条陈意见,报告情况”。现介绍代表性官报如下:
(1)《南洋商务报》
江南商务总局以“商民风气未开,创办商务官报分销各处,犹时以不能普及”为由,向商部请求创办《南洋商务报》,“以期维持商业、启发商智”,随后得到商部批准立案。1906年,《南洋商务报》创刊,1909年停刊。自开办以来,该报“仿各国工商实业专门报告之法,踵商部现行商务官报之例”。每月出版两期,全年共计二十四期。
《南洋商务报》的开办宗旨称:“一、发表朝廷暨商部建设商政一切之方针;二、启导全国工商各界人群进化之智识;三、提倡南洋各省商业贸易之前途;四、阐明东西各国商计等学之新理。”报纸设谕旨、论说、译录、奏议、文牍、规律、记事、群议等栏目。该报另出《商学报》,报纸内容侧重五个方面,“一、圜法论(本局科员江洵慕自撰之稿);二、银行论(商局承译东文本);三、商品调查表(江宁商品陈列所录呈);四、商业调查表(江宁商会暨商局调查员报告);五、拟择取发明计学新理诸书,随时增入”。
(2)《商务官报》
1906年,《商务官报》在北京出版,由原官商合办的《商务报》改归官办而成,1911年终刊。报纸每月出版三期,每册四十页左右,全年共出版三十三期,闰月增刊三期,遇有要件临时增刊。


《商务官报》封面(图源:全国报刊索引)

《商务官报》由商部主办,商务官报局编辑,商部工艺局印刷科印刷,商部工艺局发行,旨在“发表商部之方针,启发商民之智识,提倡商业之前途,调查中外之商务”。报纸以商业资讯为主,分为八个栏目:一,论说,“以经济学理为基础而参以实际应用之方法,此为发挥本报主义之地”;二,译稿,“东西各报其关系商务者,精理名言不遑枚举,至各国之对我经营尤足注意,译录于此,以示他山之助”;三,公牍,“凡关涉商务重要问题者,节录登载其例行公事,从略分类如左:(甲)谕旨、(乙)奏稿、(丙)咨文、(丁)批示,凡商部各种批示悉行登载,商民得以此为据”;四,法律章程,“凡商部新定各种商律及新颁各种部章悉行,首先登载以示公布”;五,调查报告,“凡调查报告之件,足资参考者,节录登载或全文照登,约分三类:(甲)本部特派员之报告,(乙)各省商务机关之报告,(丙)各埠领事之报告”;六,专件,“凡关于商务上各种条约、合同、条陈、章程等类,悉归此门登载”;七,记事,“以关涉商部及商界中之事为限”;八,附录。
《商务官报》在经济新闻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报纸中英文译著、观点论说等内容,常被《申报》《东方杂志》转载,如《论中国宜求为工业国》《今后振兴实业之方针》《述英国商业发达新状态》等文,可见专业性官报在引导舆论、推动新政发展方面的助力功效。此外,报纸还根据商部统计数据,制作了有关各省各业经济、实业发展的统计表,如《江西省各属矿产表》《湖南调查林业统计表》《矿政调查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四)农业类官报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信息互通成为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早在1903年,直隶地区农务学堂就已禀请北洋官报局,要求出版农学类报纸并附入《北洋官报》。“惟近数年来,东西各国农学书报多已由上海《农学报》翻译……此次直省拟办农报,若仍就成书译述,恐涉重复,似宜就该学堂讲授实验有效者,考察本省各州县土性所宜,征引简便易行新法。”北洋官报局认同这一提议,认为农务类报纸可以与学堂相辅而行,初步拟定了开办农务官报的若干计划。
此后,一些农部官员多加反映,官方应仿行欧美,广设农报,“惟农事繁碎,欲期发达之速,在于兼收博采,多设农报,以广见闻,且欧美各国,无不注重农报。请饬各省设立农务官报,殊于实业有裨等”。新政时期,清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兴建农业学堂、农事试验场,农业官报在其中发挥了推广农政、研究农学以及发散新知的重要作用。现介绍代表性官报如下:
(1)《直隶农务官报》
1902年5月,直隶总督袁世凯奏请清政府在保定设立“直隶农务学堂”,1904年更名为“直隶高等农业学堂”。1905年11月,《北直农话报》由直隶高等农业学堂创办。报纸为半月刊,每月出版两册,暑假停刊两月,全年二十册,每册五十页。报纸由学堂同人集资二百余元本金开办,一切庶务、执笔、会记、书记均由同人承担,概不付资。每本定价大洋一元八角,概不零售。
《北直农话报》采用派销与代派相结合的售报方式,形成了以直隶为中心、覆盖全国的发行网络。报纸发行所位于直隶保定府北大街官书局,同时在北京大学堂师范馆、高等商业学堂,天津军医学堂、北马路官书局,以及保定、易州、河间、正定、安州、上海、宝坻等地设有多个代派处。1908年,奉农工商部批文,直隶农务总会将《北直农话报》改名为《直隶农务官报》。
(2)《江西农报》
1907年5月12日,《江西农报》创刊。该报第一期至第十期为半月刊,从第十一期起改为月刊,每月中旬出刊,1911年停刊。报纸由江西农工商矿总局农事试验场编辑部出版兼发行,由江西官书局印刷。

江西农报叙例(图源:全国报刊索引)

该报“以研究农术,发达全省农业为目的”,凡关于农业、理化诸学,必择精语详,以期兼输士人理化思想并促农业之进步。报纸辟有论说、公牍、报告、试验报告、学术、专件、农事新闻等专栏,“凡关于农界以外之事,概不干涉”。数年间,该报介绍了不少西方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知识。1908年,该报得到北京农工商部表彰,农工商部饬令各省发行农报,其一切章程均仿《江西农报》办理。
(五)法政、军事类官报
“预备立宪”前后,社会各界日渐关注法学研究、法理常识。两江总督周馥强调,应在官报中添加法政专栏,“明诏预备立宪,非使人人有政法思想不可。欲于官报中编列政法一门,阐明政法原理,俾人手一纸,增进其知识,储为立宪之国民”,为“预备立宪”做准备。
袁世凯认为,必须发挥报章的导向作用,传播法学知识,所谓“政治法律之学,尚在萌芽,非借报章之力,以发挥不足,去阻力而导先路”。兵部、警部官员也意识到创办部门官报之重要性。
他们认为,警部方针惟有通过报纸宣传,人民才能理解接受。如,河南警部指责该地各府未认真办理官报,导致民间不甚了解警务,“各乡巡警尤为虚行,故事实因民间不知警务之有益”。由此,不少警务官报、军事官报陆续开办,意在普及巡警法令知识,促进警界进步。现介绍代表性官报如下:
(1)《北洋法政学报》
1906年,北洋官报局奉袁世凯之命,将《北洋学报》与原在日本东京出版的《法政杂志》两刊合并为《北洋法政学报》。袁世凯委任留日法政学堂毕业生吴兴让为杂志主编。报纸撰稿人有徐家驹、唐宝锷、沈家本、吴兴让。除了宣传“预备立宪”法理外,报纸还翻译了日本、德国法学家讲义、法学知识大纲,科普法律常识
1910年,《北洋法政学报》改名为《北洋政学旬报》。主编在新版发刊词中指出,报纸与国运紧密相连,中国民众无自治能力,在于报纸不发达,“国家大势之盛衰,恒视社会进化之高下,以为比例差;而人民进化之迟速,恒视报纸之消长,为比例差”。

代论:北洋法政学报(图源:全国报刊索引)

此前报纸关注范围较为狭隘,所以编撰人员力图改版,扩充读者知识面,助力宪政发展,所谓“当预备立宪时代,内观我国之趋势,外鉴列国之情形,诚非大加扩充,萃政治之精华,汇学术之渊海,不足浚沦智慧,灌输文明,以助宪政之发达”。改版后的报纸月出三册,内容分六类,一宪政类,二财政类,三军政类,四外交类,五教育类,六实业类,是为正编。正编之外,有附著三种,一曰新法令,二曰文苑,三曰掌故。
(2)《南洋兵事杂志》
江苏省编练新军之后,各军事学校纷纷建立,军事教育迫在眉睫。鉴于军报可以扬军人精神、振兴武学,两江督练所教练处遂要求创办军事类报刊。江宁督练公所朱方伯、徐镇军等官员因“南洋征兵渐著成效”,所以提倡“拟仿《学务杂志》之例开办《南洋兵事杂志》”。
与此同时,“参仿《北洋武备杂志》办法编印”,为研究战术、振兴武学之助。1906年9月,《南洋兵事杂志》创办于南京,月刊,由两江督练所教练处总发行,兵事杂志社编辑。报纸开办经费为洋七百五十元,由公家暂行筹垫。4杂志每月出版一期,专为军职人员提供,军人以外人员概不出售,所谓“在江苏军人自排长以上,义务购读。
局所由总办,学堂由总办或监督,军队由各团队长,将其部下人名单函送公所,由公所按名,每月给发。外省军人自由购读”。端方曾向四川总督岑春煊邮送《南洋兵事杂志》,随后岑氏要求将报纸“札发兵备处,转移常备军一体阅看”。

南洋兵事杂事简章(图源:全国报刊索引)

《南洋兵事杂志》定位为“学报之一种,为军人智识上之交通机关,学业经验之发达端赖”。报纸意在“以普及军界为贵”,栏目共计九类,分别是诏令、公牍、通论、学术、经历、问答、见闻、通信、广告。值得注意的是,该杂志与日本方面交流密切,曾聘请日本教员为干事,并配有翻译人员翻译日本教员的原稿。报纸创刊时,还刊登了日本教员撰写的祝贺词。
(六)白话官报
为了照顾不识字的读者,官报局陆续创办了大量白话官报,辅之以宣讲、演说的方式传播。从报纸数量、种类、发行范围、内容等多方因素来看,短短十年间,新式官报的迅速发展成功地搭建了清朝官方信息的传播系统。伊尼斯曾断言,“大规模的政治组织从行政效率上来说,需要解决空间的问题;从连续性上来说,需要解决时间的问题”。
新式官报的成立,为清王朝传播体系解决了时间与空间上的问题。从空间上看,各省级、中央官报已覆盖全国;从时间上看,各专业性报刊周期不同,既有旬刊,也有日刊,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

推文转载自“丹黄甲乙”公众号,公益推广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闻史论研读小组

研读&排版:贺晶晶

合作导师:郑宇丹

     




近现代史论
读书、思考、文化、史学,本号主要推送近现代史领域文、史、哲、政、法等方面优秀文章,协助学术资源书籍查找,关注史学动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