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德先生”的六大误解

学术   2024-11-21 09:00   吉林  


100多年前,中国人疾呼“德先生”“赛先生”——民主与科学。如今,“赛先生”已经落地生根、深入人心;但对于“德先生”,国人仍会陷入无尽的争论。

在全世界,民主也是被误解最多的政治概念之一,以至于哲学家罗素说到:“当讨论民主时,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在讨论什么。”


民主是不可逆转的政治潮流,且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因此澄清对民主的六大误解,对每个现代人都十分紧迫。



误解一
民主就是一人一票

民主的第一个大前提,是承认人人平等,即每个人都享有一样的权利。所以很多人认为民主就是“一人一票”,就是“数人头”、就是“少数服从多数”。

但其实,民主首先要确保的是权利与形式的平等,而不是结果与实质的平等。

社会中的人,永远是“不平等”的。拥有更多智力、口才、组织能力和财务资源的人,总会拥有更大的政治影响力,从而更大程度地左右“民主选举”的结果。所以,为了防止资本力量过分干预选举,很多民主国家都会设定政治献金法,规定个人与企业政治捐款的上限。

此外,选举的确是民主的核心,却不是民主的全部。最日常、最重要的民主形式还包括:民众经由政治参与,保持自治活力、政治判断力;政治精英和政治团体之间,相互制衡和竞争;媒体享受言论自由,行使舆论监督。所以说,民主的关键不在于“一人一票”的平等。


误解二
民主就是人民统治

民主的另一个大前提,是承认“主权在民”,即国家属于全体人民,而非某个君主或国王,所以很多人就认为,国家应该由人民直接统治。


但其实,正如思想家约瑟夫·熊彼特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所言,民主并不意味着人民的直接统治,而只是意味着人民有选择谁来统治的权利。


与非民主政体相比,民主政体的真正优势在于,人民有权选择统治者。而其他政体下的统治者要么是自我任命,要么是一个小圈子的任命。

人类历史上,“由全体人民直接统治”的民主不仅从未出现,在将来也不可能出现。即便在民主代表最广泛的古希腊,也不是由全体人民直接统治。所以说,民主所谓的“主权在民”,是原则意义上的,而非实质结果意义上的。


误解三
民主是精英政治

民主的现代形式往往是代议制,由公民委托自己的代表,行使国家主权。这些代表通常是各界精英人士,所以很多人认为,民主制和古代的贵族制没有区别,都是精英政治。


但其实,民主的关键在于,普通民众有选择政治精英的权力,即他们有权利在这个精英或那个精英、这个精英团体或那个精英团体之间做出选择。


这样,不管是哪个精英或精英团体执掌权力,他们就不得不考虑普通民众的偏好与诉求。否则,他们将无法顺畅地行使权力或赢得下一场选举。

而在非民主政体中,精英的产生,从来不是开放的。任人唯亲、虚假选举都是家常便饭。无才无德的人,总是把真正的精英淘汰出局。所以说,民主与非民主下的“精英统治”实质并不相同。


误解四
民主必然走向多数人暴政

民主思想史上,“多数暴政”是最著名的概念之一。这个概念由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论述而广为流传,深得人心。

最著名的例子是,法国大革命中的群众政治。他们未经审判,就把不少贵族和政治活动家送上了断头台。

现代社会,过高的税收与过高的福利等民粹化的公共政策,有可能构成穷人对富人的变相掠夺,也会被视为多数暴政的例证。

但其实,托克维尔在其真正代表作《论美国的民主》,以及论述美国制宪会议历程的《民主的奇迹》两书都不约而同发现,受法治原则和分权制衡约束的民主,可以有效防止“多数人暴政”。


法治崇尚“法律至上”的原则,不仅确定了政府权力的边界,而且规制了民主决策可能的边界。

无论是美国总统制还是英国议会制,军政大权都不会集中在一个人或组织手中,这种分权制衡,就是民主政治的“刹车”。


此外在历史上,“少数人专制”远远多于“多数人暴政”。而极少出现的“多数人暴政”背后也是又少数野心家操纵的。

比如雅各宾群体暴政的推动者,就是罗伯斯庇尔等少数专制者。所以说,与其过度强调民主多数暴政的危险,不如强调少数人专制的危害。


误解五
民主是万能的

西方所有高度发展的国家都是民主社会,所以,很多人乐观地认为,民主是万能的。只要实现了民主,无论是防治腐败、经济增长,还是诺贝尔奖,所有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但其实,民主绝不能包治百病。从根本上说,民主只是一种“最不坏”的政治形式,它最大的意义、甚至是唯一使命,就是防止暴政,保障公民的自由与平等。


在复杂的人类社会中,民主在很多领域都不是关键因素。包刚升在《民主的逻辑》一书中就特别指出,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保护产权下的市场经济;防治腐败更主要在于公权力的“力量有限”;而社会文明程度和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以及经济又有着莫大的干系。

尽管经验表明,践行优质民主的社会,其腐败程度、经济发展速度、社会文明健康程度,确实普遍高于其他社会。

但是正如马克斯·韦伯主张的,对一切社会科学的“因果结论”,都应当保持怀疑。现代人对民主的思考,也会陷入“混淆相关性和因果性”的认知困境。所以,民主的确有很多好处,但民主绝不是万能的。


误解六
民主是永恒的

现代民主是一个很晚近的产物,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政治摸索,才找到这条道路。所以很多人认为,民主可能是人类能想到的政治模式的终极形态,是永恒的。比如福山所谓的“历史终结论”。

但其实,民主和一切优秀制度一样,是极其脆弱的,它依靠太多客观条件,如良好的民情、政治精英的克制、稳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等。稍微出点问题,民主就会崩溃。


正如包刚升《民主崩溃的政治学》一书所发现的,民主崩溃的历史,同民主的历史一样久远。
法国、德国的民主都遭遇过崩溃,而在亚非拉国家,民主更是反复崩溃、水土不服。所以说,民主的产生极其偶然,其未来也不能确定。

对民主的种种误解,既可能源自理论与经验的匮乏,又可能源自某种有意的“误导”。而这些误解的流行,一定会极大地败坏一国的政治民情和社会转型。

然而,民主的实践细节、全球经验、转型难题,以及与民主有关的诸多严肃议题,也并未引起我们的足够关注。只有借助这些可靠的知识,才能破除对民主的误解。这样,健全理性的民主常识才能流行。
为此店长荐书诚挚推荐“读懂民主六书”:《民主的逻辑》《民主崩溃的政治学》《论美国的民主》《民主的奇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民主新论》。

六本书,从通识到精深,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到现在,构成了一套理解民主的绝佳套装。其中典藏版《论美国的民主》,堪比“欧洲传世古籍”的定制标准,不但可为书房增色,更是馈赠亲友的佳品。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杨奎松 | 历史系新生推荐阅读书目
近代史最容易忽视的四个视角
激荡二十年 | 两千年帝制的终结
从辛丑到辛亥:晚清最后十年
杨天石:“竭泽而渔”的秘档追踪者
民国的三枚切片:幻象、表象、真相
本书堪称“断货王”,有位书友已陆续送给朋友多本珍藏
张宏杰:看着秦晖老师远去的背影,我为清华的学生感到惋惜
重建历史的公信力,需要杨奎松、沈志华这样的史学家
多数人选择站在赢的一边,而他选择站在常识和良知一边
跳出传统的革命叙事和政争视角,重看1944-1950的中国命运
 超越意识形态,揭示历史真相:“惟有他才能写出这样有深度、有内幕的书”

近现代史论
读书、思考、文化、史学,本号主要推送近现代史领域文、史、哲、政、法等方面优秀文章,协助学术资源书籍查找,关注史学动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