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有句话叫“无用才是大用”,该怎么理解?

旅行   2024-11-22 20:03   北京  


道家思想宗师于老子,道祖著《道德经》以无为不争为其主旨大意,这也成为后代问道参选者一心向隐之滥觞。在百家争鸣的年代,与其他学派积极入世的态度相比,附着在道家身上的出世风采更为浓厚。然而,这真的是道家所倡导的修行根本吗?

道学是一门具有哲学性思考的学问,其认为,世间万物之有均源生于大道之无。任何有形有相之物都是从无中生,虽历经千姿万态之有的过程,最终又要归于天地虚无。有是短暂的,无是相对永恒的。遗憾的是,人们总是执着于世间之“有”,却不明白此时的执着不过是在追求一场抓不住的虚妄,虽然使心用心了,但今日得到的、明日必然还会失去,除了徒增情感上的伤悲而别无他益。既如此,倒不如一心证无,不对人间世产生贪求和依恋的心。修真,便是要保住心性的纯和而不为外物迷惑。

南华真人在《人间世》篇章中曾告诫众人:我们的社会中其实充满了灾难和危险,能在人生旅途之中保全身心者才是真正的得道人。庄子说的危险,是指人人皆站在自我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因此不可避免会出现是是非非的缠绕。真正的圣人并不会用尽心志去和合是非,而是要做好心斋忘我的功夫,只有心内得环中之态,才能悠游万物而不被物伤。

其实,道家的思想并不主张避世,而是要教会人们如何在混乱的尘世中保存好自身。正如杨朱曾提出的“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闻知此句后,世人非但不理解杨朱告诫众生要珍爱己身的初心,更是为其冠以自私自利的名号。这样的论断错在把入世的赈济苍生和出世的勤修己身完全对立起来,使之成为一对无法调和共存的矛盾体。杨朱并不是不去拯救天下,而是希望人人都要珍爱自身,若心中能够去除争名夺利的妄念,又何必为了某些团体的利益而去伤害其他人呢?

《道德经》中提到,人们因为内心中对名利总有追逐,所以就会表现出宠辱若惊的姿态。若所有人皆知善之为善,并且对所谓的善与恶趋之若鹜时,就一定会有机巧之徒用伪善来蒙蔽人心。所以道祖告诉世人,要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剥除掉对外在名利的追逐,回到虚心实腹的状态,真正去关心每一个个人的生存、生活状态,而不是因为是非观念的不同而争杀不断。道祖提出这一观点,恰与其所处的礼乐崩坏的年代息息相关。当人们不能守住自己的本分而不断做出僭越行为时,这便是违背了自己的道。《道德经》第十三章中写道“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若普天之下的每一个人都能够珍视自己的身心,那么天下又怎么会有争杀呢?欲求入世赈济的功德,先当做好出世修身的功夫。以爱己之心去忖度、去对比爱人之念,生死本是同理,你我与万物亦当齐一,如此以来,哪里还有入世之实用和出世之无用的区别!

关于有用与无用的辩证,庄子曾提出一个非常具有思辨性的命题,他认为唯有无用才是真正的大用。很多人在考究庄子的这一观点时,常常着意于解释庄子认定的无用之用是什么,如珍爱身心、休养性命、颐保天年等等,这仍然是立足于出世修身的角度。而无用之用,重点则在于一个“用”字上。庄子这句话出自于《人间世》篇章,讲述的主旨依然是如何与人世相处的哲学。

为了更好地解释清楚有用和无用的关系,庄子在《山木篇》中又讲述了两个立意相反的故事:

故事其一说道,路旁长有一棵“无所可用”的树木,因不合工匠的准绳而得以安享天年。庄子认为,正是因其无用才能有所善终。此处表面上看是对他人、对社会的无用,但于其自己而言,却是保养生命的大用。

故事其二说道,庄子和弟子来到友人家做客,友人却让儿子杀掉了一只不会叫而被认为是毫无用处的鹅。弟子迷惑不解,问庄子:为什么前者言无用可尽享天年,此时却因为无用而横遭杀戮呢?无用与有用,究竟哪一种人生才是值得效法的呢?

面对弟子的疑惑,庄子解释说,世上的一切其实本来不存在有用和无用的分别,只存在对事物使用和不用的选择。凡是界定是否有用,便是在用某一片面的标准去要求所有,这本就是一种错误。真正的合道,在于能够随时变化而不固守一端,与万物相为一而不做其主宰,以如此道理来警醒自己,才不会使自身被一己偏见所拘束,从而不见万物自然。去除心中的成见,使万物各归自然本性,这才是庄子借孔子之口而说出的“心斋”的主旨。人人都可以通过戒律而斋戒身体上的秽浊,只有那些可以斋戒掉内心中是非分别的人,才真正称得上是修真得道人。

既言得道,在面对有用、无用时会又选择何种态度呢?庄子还曾讲过一棵大树的故事。故事中说,有一棵全身都长满了瘤结的树,它的枝干弯弯曲曲而不中绳墨、不合规矩。惠子以此树比作庄子之言论,称其大而无用。庄子却说,所谓有用只不过是让它遭受斧头的砍伐而夭折,如此以来不如把它种在无何有之乡,人人都可以在它的树荫下自在徘徊,这岂不是一种大用了?

道家讲随缘应物,事来自然有应,事去随心而忘。人间入世法,是为有用;方外出世法,也是为有用。有中本含无,无中可生有,究竟是有还是无,只不过是方法方式不同。世上本不存在有无之别,不过是人们的分别心在作祟。虽食人间五谷,却不着红尘烟霞,心中忘却了有无是非,万物与自我各得其性,这才是修行人要实现的真逍遥。

——清虚道人

北京白云观互联网宗教信息许可证


弘扬优秀传统    传承中华文明

北京白云观
北京白云观的公众平台,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发布北京白云观相关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