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在谁的钱包里?

幽默   2025-01-14 20:13   上海  


与之前一个配合过的客户聊天,公司破产清算,整个团队就地解散,没有任何提前通知大家出去找工作,更没有任何赔偿。

“我还有一个做软件驱动的同事,工资被砍半,现在还没找到工作,工资也被拖欠着,还不敢回家。” 看着对方发来的文字,心里很不是滋味。类似这样的话语和案例,自2023年到现在,发生在我周围的,不下10次了。

朋友A,计算机专业出身,主修 Java,毕业求职之路漫漫,寻不到合适岗位,最后委身于月薪 5000 的文员一职,专业所学难以施展。

朋友 B,有着三四年 Java 开发经验,年初却惨遭裁员,此后再难觅得薪酬相当的工作,投递简历大多石沉大海,仅 “已读” 二字,面试机会寥寥无几。

朋友 C,从事设备销售,临近年关,本盼着年终奖与团圆,却突遭公司无情辞退,补偿全无,公司这一招既省了年假工资,又吞掉了年底 13 薪。

同事D,在公司做了十余年的销售,却因所谓 “躺平”“背锅” 等莫名缘由被扫地出门,虽获几十万赔偿,可四十多岁的他,房贷压顶、子女教育费用高昂,这点钱能撑几时?短期内再就业谈何容易。

……

种种事例,近两年频繁上演,让人不禁感叹:时代的一粒微尘,于个人而言,恰似难以背负的巍峨大山。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 “AI 一哥” 寒武纪股价一年飙升超 4 倍,市值突破 3000 亿,造就诸多千万、亿万富翁。然而,其年营业额不过区区 2 亿左右,这般反差,究竟是虚幻泡沫,还是未来曙光,引人深思。

网上有不少类似的段子说,大致意思是,将900万的房子卖掉,出国旅游一年,花掉了300万,回来看到当初自己卖的那套房子售价600万,于是将其买回来,白赚了300万的旅游费。

类似这样的情况,可能也有很多人在实际经历着。除买房外,有的人买车了,几个月后公司/工厂不行了,找不到合适的,开始发生断供,低价卖掉车,去还银行贷款。这样的案例也不少。

同事昆山买房的经历同样魔幻,150 万购入,300 万卖出,几年后又以 180 万买回同小区同户型,房产市场的动荡可见一斑。

可总有部分被戏称为 “砖家” 的专家发表惊人言论,声称老百姓有钱却不消费,存于银行,要设法刺激消费。殊不知,老百姓怎会不愿消费?车、房、家电,哪样不是生活所需?实则是工作朝不保夕,囊中羞涩罢了。

看到类似这样的发言,我也愿意称这样的专家为“砖家”。老百姓是愿意花钱的,有钱愿意去买车、买房、买手机、冰箱、空调,洗衣机等等,但问题是,工作都没有了,哪还有钱去买大件消费呢?

事实上,储蓄最多的,往往是富人。

细观银行服务差异,百姓取 5 万便遭询问用途,富人存 500 万却享 VIP 专享,大堂经理、行长殷勤接待,天差地别令人咋舌。

还有 “砖家” 常拿美国对比,称美国百姓不储蓄依旧幸福,却忽略美国居民资金多在股市,收益稳定、分红可观,复利诱人。

国内资本市场内呢?投资者真金白银投进去后往往是“九死一生”,更多是血本无归,是亏小和亏大的区别。一些机构、股东等内幕操作,A股投资者有一个代名词——“韭菜”。长一茬被割一茬。

“相信GY,定投NZ”。这背后,有多少人的心酸和无奈。

时代变了。信心不足了。被骗怕了。


最近,中央高层和各地方政府都出台了各种家电、消费电子类购买补贴,或以旧换新补贴,刚开始看起来效果不错,一些有真需求的人趁着这个机会就购买了。但更多的人在观望,在犹豫。不敢像之前那样大手大脚的提前消费了,要预留备用金。

补贴政策本意甚好,借经济学上的 “乘数效应” 有望撬动巨额收益,可实际成效终究取决于民众手头资金是否充裕,对未来有无信心。

想起《孟子·梁惠王》中有段话:

(梁惠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意思是说,梁惠王问孟子:“不做和不能的区别是什么呢?”

孟子回答道:“一个人要是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真的没有能力做到。要是替老年人折取树枝(拐杖),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那就是不肯去做,而不是没有能力做到。”

借用以上对话,百姓消费乏力,非不愿,实乃不能,兜里空空,无力支撑。经济若要复苏升温,当务之急并非强推消费,而是切实增加民众收入,筑牢根基。



作者简介:
    小飞,90后,公众号《小飞学长》主理人。自创号以来,发表文章数千篇,累计全网阅读量上亿次。曾做过文字编辑、软硬件研发工程师以及独立撰稿人等工作,目前专注于芯片行业。业余时间酷爱阅读与写作,热衷于分享对读者有用的知识、思考、感悟和经验。关注我,让我们一起成长,向善向阳,努力突破,成就更好的自己。

小飞学长
《小飞学长》精选2000余本文学佳作,提供500万字读书笔记,总有一本、一句话打动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