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深刻展开,园区经济再次成为多个区域和城市发展的关键抓手,这一趋势在万亿GDP城市表现的尤为明显。
今年以来,成都提出加快打造一批定位精准、运营高效、功能复合、支撑有力的产业园区;武汉深化“两个一百平方公里”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工业上楼”;杭州在开发区(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提到,推动开发区(园区)转型蝶变、跨越升级,是当前必须回答好的紧迫课题,要瞄准重点赛道深化“一园一主业”。
上海则先行一步,2023年就印发行动方案,明确到2026年,特色产业园区达60个左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
园区经济进入新一轮竞逐。
产业园区是我国实体经济的集中承载区域,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小单元”,不仅是企业孵化与产业集聚的热土,也是创新与变革的试验田。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产业园区在全国各地大规模出现,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据统计,2023年全国仅400多家国家级高新区和经开区的GDP,合计就占到全国1/4。
1979年建设的深圳蛇口工业区是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园区,它的创立和发展为一年之后的深圳经济特区的创立起了探路者的作用。1984年开始启动成立国家级经开区和高新区,主要利用外资发展工业。1992年后,园区快速发展,后来并逐步从传统工业拓展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
其中,1994年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合作的苏州工业园区极具典型性。在这片不到3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当地用30年实现了3个“超万亿”:累计实现税收1.09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万亿元、进出口总额1.54万亿美元。
▲ 苏州工业园区
2023年,园区三大新兴产业产值破4000亿元,集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2800家,园区境内外上市企业达66家,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占GDP比重增至5.16%,新增发明专利授权4825件,万人高价值专利拥有量103.97件。
目前,广义上的产业园区按照承载产业大类不同,可以分为开发区、商务区、科学城等综合型园区。其中,开发区按照定位不同,可分为经开区、高新区、自贸试验区、海关特殊关税区等,这些产业园区发展导向都是比较明确,也有相对应的主管部门进行年度评估考核。此外,还有聚焦专门产业领域的主题类产业园区,如软件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等。
比如,开发区就是西安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目前,西安市有市管(含代管)开发区7个,包括1个国家级新区、4个国家级开发区、2个省级特色开发区。其中,西安高新区和西安经开区综合实力长期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工信部下属的赛迪顾问发布的《2024年中国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显示,西安高新区分别位列高质量发展总榜第10和先进制造百强榜第6位,西安经开区在经开区序列位居全国第13位、西部第1。
▲ 西安市高新区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刘丹认为,“小而精、大而全是产业园区功能定位不同产生的不同效果,大而全更多是类似经开区、高新区、自贸试验区等品牌园区,全国众多城市的经开区、高新区都‘区政合一’运行,承载了公共服务、生态环保、城市治理等城市功能,承载城市经济的规模体量和发展韧性。小而精多为聚焦细分领域做强高能量、高密度的创新产业生态。”
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任浩分析,国内的园区发展可分为1.0到3.0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主要是从单一主导产业、产业链逐步向多元融合转变。
早期产业园里的企业关联度并不高,不管什么产业都可以入驻,没有形成产业聚集。后来产业聚集度提升,但很多园区只是形式上、物理上把企业聚集在一起,企业之间没有发生联系和合作,没有真正实现化学聚集。而且过去园区发展产业容易陷入一个误区,许多园区往往聚焦纵向供应链打造,却忽视了横向生产性服务链的打造。
因此,任浩认为,园区应该向3.0阶段迈进,该阶段的特征是产城融合、企业间有创新合作联系,方式是产城社区与生态招商,而目的是创新导向,以生态系统引进和孵化创新企业。
因此,在新一轮园区建设与竞争中,需要转变运营理念与方式。
刘丹建议,一是建设以企业全生命周期为主线的企业一站式服务能力,为中小企业融资贷款、人员招聘、供应链采购等提供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为创业团队提供设计、测试、小规模试制、批量生产迭代的全流程一站式服务;二是以园区为平台提升产业生态整合能力,积极推动龙头企业提供行业资源导入、系统适配与技术支持,园区负责组织产业链上下游的优质中小企业集聚,加入大企业产业生态;三是提升园区资本运作和产业链招引能力,围绕主导产业链进行投资布局,精准对接产业链上下游需求,推动主导产业建圈强链。
▲ 西安万洋众创城(效果图)
近年来,陕西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显示出强大的科技创新培育能力,成为助推陕西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总引擎。依照秦创原建设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将培育建设20个左右省级秦创原未来(新兴、特色)产业创新聚集区。
这些产业创新聚集区的主要承载地正是陕西的各个开发区和产业园。
目前,陕西已经启动了一大批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包括包括阎良航空、宝鸡新型传感器、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无人机、榆林煤化工、杨凌旱区现代农业等等产业创新聚集区。力争到2026年,聚集区内各类主体营业收入总规模突破“万亿级”大关。
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以特色化、集约化、链群化为导向,突出重点产业和项目、人才、平台向特定空间聚集的基本定位,因地因区施策,构建产业发展图谱,打造“一地一集群、一业一品牌”格局,努力形成集中度较高的产业布局和高水平创新型产业集群,实现差异化定位和协同化发展。
作为服务秦创原生态体系建设的市场化运营总平台,秦创原发展公司打造园区运营平台。与万洋集团达成战略合作,西咸新区秦汉新城“万洋众创城”项目已于今年8月开工建设;联合陕航集团合作共建航空零部件、无人机应用专业园区,预计2026年底竣工;运营榆林沣东“飞地”,打造西安研发转化孵化、榆林产业化的生态链条;与西安高新区共建秦创原“开物工坊”孵化器、与西安经开区共建新材料产业园区合作正在稳步推进。
点击上方小程序,了解更多优质科创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