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一届汉代海昏侯国考古与汉文化学术论坛”纪要

学术   2024-10-09 19:54   北京  
2024年9月20~22日,由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江西省汉代文化研究中心、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共同主办,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江西省海昏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第一届汉代海昏侯国考古与汉文化学术论坛在江西南昌召开。本次学术论坛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文物出版社、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等50余家科研院所、高校的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汉代海昏侯国的考古发现、文物研究、保护利用、价值阐释,秦汉遗址、墓葬、文物的发现与研究、文物保护、科技考古等课题,展开了深入的学术交流与研讨。

一、开幕式

21日上午,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党工委副书记、局长,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馆长彭印䃂主持开幕式,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党工委书记夏清平,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江西省文物局局长丁新权,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白云翔分别致辞。夏清平书记对海昏侯国遗址的考古发现、保护利用、文旅融合发展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与会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丁新权副厅长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在充分肯定汉代海昏侯国遗址以往考古发掘、文物修复、遗址保护和汉文化研究工作的同时,也提出了新要求:践行“大考古”理念,构建“大保护”格局,进一步唱响“海昏”品牌。白云翔研究员简要回顾了9年来海昏侯国考古发掘、文物保护、资料整理、研究阐释、遗址保护、遗址公园建设和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等方面的工作和显著成就后,就如何做好考古工作谈了自己的五点感想。第一,考古工作者需要有献身精神,考古人的情怀是做好考古工作、不断推进考古事业的思想基础。第二,聚焦主责、主业,认真地做好田野考古发掘,细致地做好发掘资料的整理和考古报告的编写,是考古工作者的首要任务。第三,加强多学科合作,是现代考古学发展的基本态势,已经成为考古学界的共识。第四,正确理解和把握“实证”和“阐释”之间的关系,加强考古学认知研究和综合研究,是考古工作者的职责所在。第五,强化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意识,自觉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活化利用,是新时代对考古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党工委书记夏清平致辞

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江西省文物局局长丁新权致辞

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白云翔致辞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党工委副书记、局长,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馆长彭印䃂主持开幕式

二、主旨发言

21日上午的主旨发言环节,共有4位学者发言。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杨军以“海昏侯墓发掘与研究的新收获”为题,概述了2011年以来三个阶段的考古工作,并对新收获进行介绍。考古发掘方面,发现刘贺夫人墓为一座采用“汉制”营造的列侯夫人墓,发现了墓葬建造前的“堂坛”和原封土的范围,揭示了“堂坛”底部叠压着刘贺墓建造时遗存的平、剖面关系,证明刘贺夫人墓晚于刘贺墓。实验室考古方面,发现刘贺部分遗骸,推算遗骸长约173~183厘米;采用X射线探伤、紫外荧光成像等手段确定刘充国遗骸长约110~120厘米;刘贺和刘充国墓出土的琉璃席均由上层席面和下层底衬组成;刘充国墓和祔葬墓(M4)均有荒帷;刘贺墓随葬编磬的数量为14件;刘贺墓西藏椁出土一套铁、铜、皮复合的髹漆侧开襟实用鱼鳞甲。资料整理方面,发现绘有最早孔子像的“孔子屏风”是一件由衣镜主屏和《衣镜赋》辅屏共同构成的双折屏风;对编钟进行了测音,发现不是完整的一套编钟;发现了带铭文的酒杯、盘、碗和樽等银釦漆器组合;发现的“除国诏书”为西汉列侯丧葬殡期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杨军作主旨发言

徐州博物馆研究馆员李银德以“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玉器谫识”为题,通过对刘贺墓随葬玉器的梳理,发现这些玉器不仅出土于棺内,还见于西藏椁和主椁室的西室;除了其他王、侯墓葬常见的礼仪用玉、装饰用玉、生活用玉和殓葬用玉外,还有许多玉料;尽管这些玉器中有一定数量的史前和先秦时代的遗玉,但其主体为西汉中期玉器,是研究西汉中期玉器的重要标尺,也昭示昌邑囯与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的关系、海昏侯国国除的特殊历史背景。

徐州博物馆研究馆员李银德作主旨发言

山东博物馆研究馆员杨爱国以“汉代艺术品中孔子形象的两个系统——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孔子衣镜引起的思考”为题,指出汉代的孔子形象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官方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只有孔子和他的弟子;另一个是民间系统,在这个系统里,最多的是孔子见老子,项橐常附其中,少有孔子见项橐、孔子与何馈等的图像。这两个系统有着明显的边界,孔子见老子图不见于官方系统,在文献记载中官方也是尊孔子。但是,它们在尊孔这一观念上似乎是殊途同归的。

山东博物馆研究馆员杨爱国作主旨发言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江西省汉代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吴方浪以“海昏侯墓《国除诏书》所见海昏侯国疆域与侯家治地问题”为题,指出简1506-10记载了海昏侯国相由宜春长千秋兼守,海昏侯国丞由建城县尉同兼守,依汉“守官”特性,可证西汉宜春、建城二县归属于海昏侯国。简1506-10所载“侯家别治鄡阳”指明海昏侯家治地在豫章鄡阳县,则鄡阳县亦属海昏侯国疆域范围。简1506-4所载“乃以□□故主也。中国□饶之地,合六县以为国”指的应是海昏侯国初设时的疆域范围涵盖六县。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江西省汉代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吴方浪作主旨发言

三、分组发言与讨论

21日下午的分组发言和讨论环节,依发言内容分为三组,共有49位学者发言,并就相关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一)第一组发言与讨论

议题聚焦海昏侯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共有17位学者发言。上半场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郑同修和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教授刘兴林主持;下半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瑞和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潘玲主持。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王吉卿以“南昌汉代海昏侯国汉墓群考古勘探简报”为题,汇报了2011年至今对海昏侯墓周边5平方公里区域进行的考古调查、勘探和钻探收获。发现了除刘贺墓园外的祠堂岗、双墎岬、花骨墩、邹家墩、苏家山5处海昏侯墓园,以及历代海昏侯墓园外围的13处贵族墓地和大量平民墓葬。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李龙俊以“海昏侯刘贺墓墓园废弃年代探析”为题,对刘贺墓园三口园井出土的印纹硬陶罐、双耳罐、高温釉陶壶进行类型学分析,推定海昏侯刘贺墓园的废弃年代当在东汉早期,进而推断海昏侯国的国除时间应该就在东汉早中期之际。

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姚智辉以“南昌海昏侯墓出土蒸馏器源流研究”为题,指出蒸馏器的小盖原是设计的一部分,但是在使用不久后即被舍弃不用,而以倒置天锅的方式达到蒸馏的效果。从蒸馏器的大小、结构、使用方式和操作的连续性分析,蒸馏器应是用于蒸馏酒的。

南昌大学国学研究院周博以“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特种工艺镜初探”为题,将刘贺墓出土的一面铜镜与扬州地区出土的三面特种工艺镜进行对比分析,推断刘贺墓出土的这面铜镜背面槽孔所嵌宝石有玛瑙、绿松石等,钮座外贴饰的金箔图案有可能为镂空凤鸟纹。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王传明以“比较视野下的海昏侯刘贺墓出土叶状错金青铜当卢研究”为题,将刘贺墓出土的四件叶状错金青铜当卢与其他诸侯王墓出土的叶状错金(鎏金)青铜当卢、错金银铜车伞铤、T形帛画进行对比分析,确定这四件当卢纹样的选择与构图是汉代车舆制度之外的个人志趣与喜好表达,意欲将人间的车马转化为天马与云气车,以助力刘贺升天而仙。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黄喆安琪以“精工利器,君子武备——略论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金属兵器”为题,对海昏侯墓出土金属兵器的形制和铸造工艺进行分析,推断它们应有刘贺袭昌邑王和受封海昏侯时期的两种来源。包括玉具剑在内的金属兵器是贵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是汉代贵族生前尚武风气的表现。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练春海以“汉代海昏侯墓出土熊形嵌饰研究”为题,指出这对熊形嵌饰应为金镶玉漆樽上的嵌饰。它们造型奇特,与各类汉代樽形器上的较为写实的熊形饰不同。其本质为头戴面具、身披熊皮的方相氏,具有辟邪功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洪石以“略论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漆器”为题,对刘贺墓出土漆器的类型与组合、胎骨与制法、装饰工艺与纹样、铭文、漆器来源与使用者身份等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刘贺墓出土漆器来源多样,代表了当时漆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彰显了刘贺的王、侯身份。

中央民族大学考古文博系刘连香以“西汉海昏侯墓载柩车的礼仪功能”为题,将刘贺墓出土的载柩车与其他西汉墓出土者进行对比分析,指出西汉同姓诸侯王用铜轮,同姓王后用铁轮,同姓侯用木轮,异姓王后、异姓侯用轴。刘贺墓使用带4个木轮的载柩车,是周代丧葬礼仪的延续。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树芝、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杨军以“西汉海昏侯墓木棺、棺床和器物库木材研究”为题,指出刘贺墓内棺所用木材为梓木,外棺底板为梓木、其余部分为樟木,棺床为楠木、四个轮子的轴为栎木,器物库的用材有油丹木、楠木、樟木和杉木,体现了时人的木材利用水平和当时的丧葬制度。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潘玲以“麒麟图像的来源和流向——以海昏侯墓出土材料为例”为题,指出刘贺墓出土的两件片状银饰上装饰的独角兽是目前发现的最早麒麟形象。汉境麒麟图像的写实风格、用浅浮雕表现动物肌肉的手法均来自西汉时期匈奴的动物纹。麒麟形象在汉代经历了多次变化,在西汉末至新莽时期,有翼的麒麟开始流行并传入匈奴境内。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章丽以“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羽人形象探究”为题,从分布特点、制作工艺、造型分类、主要题材等方面对海昏侯墓出土文物所见羽人形象进行探究,认为海昏侯墓羽人形象体现了西汉时期独特的造物思想和审美情趣。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周广明以“汉代思想观视野下的褭蹏金、麟趾金‘上中下’释读”为题,指出褭蹏金、麟趾金之“上中下”即是在汉代思想观、宇宙观的引领下,在国家祭祀体系、封禅行为中代表着帝王(汉武帝)意志,在特定的神圣空间用“上中下”祀天地祖先,同时宣告王朝正统性及皇帝控制力的意义。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王刚以“礼乐属性与身世感怀:海昏侯刘贺墓音乐文物的历史考察”为题,指出刘贺墓出土编钟的编列属于特殊的诸侯王规格,为14+5+14的编钟组合。带有漆书文字的瑟,无论尺寸还是瑟支脚的匹配,都不循常例,应非刘贺鼓瑟之常用器。

南昌大学国学研究院于浩以“从海昏简《诗》论汉代四家诗传”为题,指出刘贺墓出土《诗经》,除了经文外,还有目录、训诂,并有类似于“序”的题旨语,每篇之下题有章句数,体例严谨、完备,是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以后、汉宣帝召开石渠阁会议之前的西汉重要经学文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瑞以“海昏侯刘贺墓出土官方文书简牍的几个问题”为题,对刘贺墓出土的有关文书的定名、用材制度和写法格式等问题进行论述,指出《海昏侯国除诏书》应定名为《除海昏侯国诏》;海昏侯墓出土诏书的尺寸关系到其是原本还是抄本的问题;诏书有着非常明确的题写格式,目前海昏侯墓出土诏书明显短缺。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赵艺博以“儒家思想在海昏侯墓园中的考古学观察”为题,指出儒家思想在汉代流传之广、影响之深,涵盖社会各阶层,覆盖社会各方面,汉代列侯墓葬也不例外。海昏侯墓蕴含的大一统、尊卑、孝悌等儒家思想,对研究汉代儒家思想内涵及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组发言与讨论

(二)第二组发言与讨论

议题聚焦江西地区的汉代文化、其他地区的高等级遗址与墓葬,共有16位学者发言。上半场由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郑君雷和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教授刘尊志主持,下半场由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李则斌和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全洪主持。

江西社会主义学院黎文雯以“用海昏侯国考古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故事”为题,指出海昏侯国遗址可以成为展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的重要平台,有助于增强各族人民对共同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对于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凝聚奋斗共识。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张建文以“海昏侯国永元十六年除国论商榷”为题,指出根据史料及汉碑相关记载推断的“海昏侯国永元十六年除国论”值得商榷。海昏侯国可能传国至汉安帝或汉桓帝时期,是汉代豫章郡内最长寿的侯国,还是两汉时期少有的长寿侯国。

宜春市文物保护和考古服务中心张庆久以“西汉时期宜春侯相关研究”为题,梳理了历史文献中对“宜春侯”的记载,从西汉、东汉至两晋、唐代均册封过宜春侯,仅西汉时期就册封过多位宜春侯。通过梳理文献中关于宜春侯、宜春侯国的记载,结合周边同时代的考古发现,可对西汉废侯身份进行探讨。

南昌工程学院汉代文化研究中心肖冬华以“东汉徐稺墓遗址研究”为题,根据出土墓葬资料、古籍文献、地方志、《南州徐氏宗谱》等对徐稺墓遗址的历史沿革及地理位置进行了梳理和考证,提出要科学发掘并保护和利用好这一南昌历史文化名迹。

江西省博物馆邢琳以“汉代孝道观念探微——以江西汉墓为中心”为题,指出江西地区的丧葬制度受到了中原汉文化的深刻影响,在墓葬形制、出土器物组合,以及墓葬装饰等方面,均体现了汉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习俗,充分展现了汉代盛行的孝道观念。

南昌市博物馆何莉以“考古视角下汉代南昌的‘烟火’”为题,以南昌汉代墓葬出土资料为基础,从炊具、食材、烹饪技法三方面讨论了汉代南昌先民的饮食活动,指出西汉末年至东汉时期,南昌的社会经济发生了显著变化,陶瓮、罐、仓、五畜、猪圈等器物的大量出土,反映了当时小农经济的兴盛。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吕凯以“山东青岛琅琊台遗址考古发现与研究”为题,指出山顶夯土建筑基址应为秦始皇所筑之琅琊台,在山下砖瓦窑址发现了大型夔纹瓦当等典型秦代高等级建筑遗物,在窑址东北部发现的夯土建筑基址应为行宫,在主峰以东发现的一处大型夯土基址与山顶基址的结构迥异。这些考古发现为战国秦汉时期高等级建筑和古代国家祭祀制度等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郑君雷以“乐浪与交趾:考古学上汉帝国的边陲社会”为题,从汉墓数量、墓葬形制及分期、出土器物组合、人群构成等方面对二郡进行分析,认为乐浪汉墓受到故燕文化、东北地区战国秦汉时期土著文化,以及辽东汉文化、东南汉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交趾汉墓仅受到岭南汉文化的影响。

山东大学考古学院付龙腾以“东汉黄肠石墓的考古学研究”为题,将“黄肠石墓”分为三类:具备“题凑石墙”;使用黄肠石修筑墓壁、墓顶;仅在墓葬局部位置使用黄肠石。黄肠石的制作与管理分为三类:中央官署监造、官方工匠制作;王国主导、征召民间工匠制作;民间工匠制作。黄肠石墓大致分为四个等级:帝陵、特殊诸侯王陵;诸侯王陵;大型陪葬墓;列侯、二千石官吏墓等。

洛阳市考古研究院李继鹏以“洛阳东汉列侯墓葬的考古新发现”为题,介绍了洛阳东汉列侯墓葬的考古新发现,指出对列侯墓的识别存在难点,不能仅依靠出土的带穿孔的玉片、石片来判断墓葬等级,必须结合墓葬形制、出土器物、墓园建筑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刘尊志以“汉代列侯墓葬的内涵与特征”为题,指出西汉列侯墓葬等级性较突出,东汉列侯墓葬虽然仍保留一些等级内容和特征,但体现出世俗渐盛的内容和发展特点。汉代列侯墓葬在发展过程中与列侯等级相结合,起到联系帝王陵墓与中小型墓葬的作用,较好反映出汉代墓葬的等级层次,是汉代的分封制度及其他政治制度的充分体现。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王震以“马王堆汉墓的等级比较及相关问题”为题,从墓葬规模、棺椁重数、用鼎情况、遣策及墓中随葬品等方面,将马王堆一号墓和三号墓进行比较,认为三号墓的等级要明显高于一号墓,墓主应为第二代轪侯利豨。西汉早期列侯墓葬情形复杂,葬礼并没有严格与明确的规定,应根据墓葬总体情况来判断墓葬的等级。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广以“长沙杨家山汉墓的年代与墓主身份再探讨”为题,指出“杨子赣”墓的墓主可能为长沙王刘建德之岳父,下葬年代可能为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后数年;而“刘骄”墓的墓主可能为长沙王刘建德之岳母,下葬年代可能为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前后数年。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史江峰以“江苏扬州汉广陵王墓和浙江绍兴印山大墓树轮定年初步研究”为题,介绍了树木年轮定年法在江苏扬州汉广陵王墓及浙江绍兴印山大墓年代研究中的应用实例,指出树木年轮定年法在考古学定年方面的重要价值。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全洪以“广州瑶台凤凰岗一号汉墓探讨”为题,指出该墓可能是被孙权掘掠的第三代南越婴齐墓的观点可能有误。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推断,该墓应为南越国时期的列侯级别墓葬。另据出土的玉舞人推断,墓主应为女性,可能是南越国某列侯之妻或二千石高官之妻。

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则斌以“江苏仪征联营西汉庄氏家族墓地”为题,指出联营西汉墓群是分区域的家族墓地,约有10个家族。其中庄氏家族墓地的时代为西汉早期的公元前180年左右至新莽时期的公元10年后,延续8代近200年之久,家族墓地第一代成员的身份为诸侯王臣子。

第二组发言与讨论

(三)第三组发言与讨论

议题聚焦于汉代文化、考古发现、文物保护与科技考古,共有16位学者发言。上半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振东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王倩倩主持,下半场由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韩立森和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煜主持。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王慧以“广州黄埔镬盖顶岭越人墓的发现”为题,介绍了2023年发掘的镬盖顶岭M1。该墓为一座土坑竖穴木椁墓,墓上有封土,封土外有围沟。该墓是岭南地区首次发现封土外设有围沟的早期墓葬,为研究战国秦汉时期百越文化圈的发展脉络和传播路径等提供了线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振东以“小议汉代的县吏墓”为题,对考古发现的汉代县吏“县令、长”和“县丞、尉”墓葬进行梳理,辨识出汉代“县令、长”和“县丞、尉”墓在地面封土规模、墓内随葬品多寡以及用棺规格等方面的差异,指出“县令、长”墓在地面建筑和墓葬形制等方面与二千石官吏墓存在一定差距。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建锋以“汉墓围沟功能浅论”为题,系统梳理了考古发现的两汉时期墓地围沟以及学界对其性质、功能的讨论,指出围沟墓地有不同级别,包括帝陵陵园、列侯墓园、家族墓园等,围沟的主要功能是墓地范围界限的标志,个别围沟可能也有取土或防雨防水之类的功能。

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宋蓉以“考古学视野下汉代江东与胶东、岭南的海路交流研究”为题,一方面通过土墩墓、高温釉陶器、米字纹陶器等越文化因素的时空变迁,对越人北上、南下的历史进行了探讨;另一方面通过刻纹陶器、石刻画像以及多面金珠、琥珀珠饰等器物在江东地区的流布,讨论了苏北、胶东、岭南等东部沿海地区与江东地区海路交流的层次与规模。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胡长城以“云南土著文化汉化进程的重要实证——梁堆墓”为题,指出梁堆墓是汉晋时期广泛分布于“西南夷”地区的一种特有的墓葬,其墓葬形制、随葬品、起坟立碑习俗等都体现出汉夷文化的融合,是西南地区汉晋时期民族大融合的产物。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韩立森、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李斌以“京津冀汉墓出土陶质粮储加工模型明器的整理与分析”为题,对相关模型明器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该类模型明器的发展演变序列及特征,并探讨了该类模型明器的区域性特征和影响因素。

河南省文物局陈彦堂以“再论中国低温铅釉陶器的起源”为题,指出战国时期的低温铅釉陶器既不是域外文化的直接输入或植入,也不是本土文化自发形成的,而是域外文化的技术因素与本土已经成熟的施釉、烧造技术相结合后产生的新的艺术品类。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煜以“东周秦汉时期虡座研究”为题,指出东周时期楚地、东夷、中原地区墓葬出土虡座的形制与埋葬制度存在差异。汉代虡座主要出自诸侯王和关中地区高等级墓葬,其有无、造型、使用方式等反映出明显的等级特征,反映出先秦礼乐制度内涵进一步遗失的过程中,汉代高等级阶层在表象上对其的继承、发展和规范化。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夏伙根以“新见新莽‘始建国元年’铜盘初步研究”为题,介绍了该铜盘出土墓葬的基本情况,以及铜盘的形制、铭文等内容,并对“律斤衡兰”与“始建国元年”度量衡器的发现进行了梳理,进而对墓主身份、量器是否来自官方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湖南博物院杨慧婷以“湖南汉代漆案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为题,指出漆案基本出自高等级贵族墓,尤以王、侯等级及其家族墓较为多见。其主要性质和功用是祭器和养器。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末年,陶案、石案在墓中随葬数量增多,案的使用等级逐渐下移,体现了当时丧葬礼制与观念的变化。

湖北省博物馆李澜以“湖北云梦地区出土饱水木漆器保护与修复”为题,介绍了云梦地区出土饱水木漆器的保存现状、检测分析方法、脱水与修复方法等,为饱水木漆器的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并为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和实物资料。

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刘松林以“扬州地区汉墓木质葬具画像性质、年代及相关问题探析”为题,指出画像主要位于棺椁顶板、椁内隔板和笭床上。三者的画像题材、性质各不相同,其文化因素主要为楚文化、汉文化及地域文化因素。这类木质葬具画像在其他地区较为少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刘晓蓉以“山东临淄相家西北墓地出土彩绘石片研究”为题,指出该墓出土的彩绘大理石片,材质特殊、图像精美,绘制红日、人物、云纹图像,与汉代墓壁画像题材相同、内容相似,应为汉代墓壁画像的“粉本”。在实际应用中,彩绘石片可能具有多种用途。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叶小青以“武隆关口M1告地书、随从车马牍释读及相关研究”为题,对M1出土的告地书与随从车马牍进行了考证,确定其年代为西汉吕后二年,是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墓主及随从等一同迁移地下世界的丧葬文书。它们在乌江流域的出现,应与墓主“昌”的籍贯或个人经历有关。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黄伟以“重庆武隆关口一号墓出土中药初步研究”为题,从分类、出土位置、制药工具三方面介绍了武隆关口一号墓出土的中药遗存,并对中药的功效进行了分析,认为古代中药强调“药食同源”。在墓中有意识地随葬一批实用药材,反映了时人的美好愿望。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陈靓、王欣芃以“从颅骨测量特征看丝绸之路古凉州人群的交融”为题,对甘肃磨咀子墓地67具保存较完整的头骨进行了观察与测量分析,发现磨咀子先民的颅面部特征与现代蒙古人种相似,且可分为两个亚组:Ⅰ组可能源自河西地区的土著羌人,Ⅱ组的种族构成可能与匈奴在河西地区的活动有关。

第三组发言与讨论

四、闭幕式

21日下午分组发言和讨论结束之后,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韩立森主持了闭幕式

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韩立森主持闭幕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瑞汇报第一组发言与讨论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瑞汇报了第一组发言与讨论情况,指出海昏侯墓是一座非常特殊的墓葬,与其他诸侯王、列侯墓葬都不一样,这与刘贺特殊的身份有关。通过17位学者的研究,让我们对于海昏侯墓有了新的认知,相信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开展、资料的不断发表,海昏侯墓的研究前景广大。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郑君雷汇报第二组发言与讨论情况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郑君雷汇报了第二组发言与讨论情况,将学者们的发言内容归纳为四方面:与海昏侯相关的研究、列侯墓葬研究、汉文化研究、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指出学者们关注到海昏侯国考古、汉文化研究、社会现实和中国文明的多元一体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煜汇报第三组发言与讨论情况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煜汇报了第三组发言与讨论情况,指出学者们的发言内容涉及秦汉考古的诸多方面,内容丰富、基础扎实、分析深刻,反映了当前学术研究既尊重和发展既往传统,又着力进行新的突破和尝试的态势,在知识上、方法上、观点上推进了相关认识。

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振东作会议总结

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振东作会议总结。他指出本次论坛的主要特色就是它的学术性,研讨紧紧围绕论坛的两个主题:海昏侯国考古发现与研究、汉文化研究展开。其中海昏侯国考古发现与研究既有考古新发现的披露,又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涵盖考古学、出土遗物、文字、文献、图像、科技考古、人骨等方面的研究。汉文化研究涉及遗址、墓葬、手工业考古、边疆地区考古、文献、图像、科技考古以及其他方面的研究。本次论坛延续了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一贯重视学术研讨的好传统。通过一些学术成果的发表,促进了海昏侯墓和海昏侯国研究,扩大了海昏侯国考古的影响力,同时也促进了学者间的交流和互鉴。本次论坛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圆满成功。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党工委副书记、局长,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馆长彭印䃂致闭幕辞

最后,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党工委副书记、局长,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馆长彭印䃂致闭幕辞。他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到南昌参加此次论坛,期待大家今后有更多的成果奉献出来,为海昏侯国遗址公园的建设、博物馆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撑,期待有更多的学者加入到海昏侯国和汉代文化研究的队伍中来,进一步推进汉代考古与汉文化研究工作。
22日,与会学者共同前往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江西省博物馆进行了学术考察。


整理:王传明 王欣芃 刘晓蓉

审核:洪石

责编:韩翰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官方网站微信;宣传考古学文化与文化遗产保护;公众考古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