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孩子感觉到自己被理解与接纳,心里就会产生强烈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可以让他们更加有力量去面对自己的情绪,以及发展自己的能力。
那么,问题来了。很多家长说,我已经对孩子表达了对他的理解与尊重,接纳与认可了他的情绪,但是,我总觉得,还是差了点什么。孩子还是不肯跟我敞开心扉,我们的沟通还是很难进行下去。
其实,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一个原因是,任何人的情绪都不可能因为几句话就立马消失,它会持续一段时间;另外一个原因是,情绪被接纳后,孩子还需要与父母有更多心与心的连接,他的心里需要有更多对父母真的理解我、真的站在我这一边的确认,才会决定是否继续说下去。
那么,这时,与孩子分享有同感的时刻,是让亲子连接更进一步的一个特别好的方式。
我记得有一次,我家孩子怒气冲冲地从小区游乐场回到家,说:“妈妈,气死我了,乐乐的外婆太可恶了。明明是乐乐先打的我,一定说是我打了乐乐。”陪他一起玩的奶奶说:“我没看到谁打谁,但我让孩子向乐乐道歉了。”孩子听了这句话更生气了,指着奶奶说:“你也很可恶,明明是乐乐错了,凭什么让我道歉。”
我一听大概明白了事情是怎么回事,于是把孩子拉到沙发上,让他坐在我腿上,抱着他,跟他说:“妈妈看得出来你非常生气,你觉得太不公平了,没有一个人站在你这一边。”
孩子回答:“是呀!凭什么都来指责我,连奶奶也不相信我。”
我说:“你希望奶奶能帮你说句话的,结果她没有了解原因,就让你道歉,对吗?”
孩子说:“我才不道歉呢!应该是乐乐道歉。”
我说:“那你可以跟妈妈说说发生了什么吗?”
孩子回答:“我不想说。”
这时,我意识到,虽然我接纳与认可了孩子的情绪,但是孩子还沉浸在他的生气与委屈的情绪中,而且,对我是否真正理解与站在他那一边,还需要进一步确认。
于是,我说了一个我自己的故事,也就是分享了我自己有跟孩子同样感觉的时刻。
我说:“妈妈 也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小时候我去外婆家,外婆家有个表妹跟我差不多大,就是你琪琪阿姨。有一天,我们俩吵架了,但是大人都说,琪琪是个老实的孩子,不会欺负人的,其实是琪琪阿姨先骂我,骂我是个好吃鬼,住在她家吃了她家很多东西,我生气才动手打她的。当时我觉得更生气了,打人确实不对,但是,骂人的人不是也错了吗?为什么就批评我一个人呢?”
孩子听完后,没有说话,过了一会才问我:“妈妈,你小时候也因为生气打人吗?”
我说:“是的,妈妈小时候没有学过生气的时候怎么照顾自己情绪,就算学过了,也会有控制不住的时候。”
孩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我继续说:“当大人只批评我的时候,我委屈极了,我很想回家找妈妈。每个孩子受委屈的时候,都需要妈妈。”
这时,我感觉到孩子在我怀里柔软了很多,他说:“妈妈,我只是跟乐乐打招呼,我不是故意把我手里的玩具枪打到他的,但是他以为我打他,就先动手打我了。”
在感觉到与妈妈的信任与连接后,孩子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了我。这就是妈妈分享自己有同感时候的作用,因为,这不仅让孩子进一步觉得,我有那些生气、委屈的情绪是很正常的,而且,爸爸妈妈小时候也会犯错,很自然地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等真正了解了事情真相后,我才跟他一起关注于解决问题。他也想到了,当别人误会他的时候,除了打回去,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不伤害到自己与他人。
所以,当孩子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在接纳与认可孩子的情绪之后,如果孩子还不愿意打开心扉,不妨跟孩子说说你小时候,有同感时候的故事,增进亲子感情、拉进彼此距离。
在分享同感时刻的时候,有以下几点需要我们注意:
只分享故事,不趁机说教,
耐心等待孩子的回应。
很多家长忍不住在分享完之后,说:“你看,妈妈小时候也会这样啊!每个人都会这样的,你不要再生气了。”
当我们这样一说,前面的话就白说了。孩子会很敏感地觉察出,你是真的在帮助他,还是只想“套路”他,所以,在这一步,就只要分享你的故事就好了,给孩子一些时间,耐心地等待他们回应。
始终关注孩子情绪,
跟孩子进一步确认他们的情绪。
对于父母分享的故事,孩子的关注点,不一定跟父母一致。他们可能会被某一个内容吸引,然后追着你问开去,没有关系,聊聊不同的话题,对孩子的情绪也是一种缓解,而且往往当孩子追着问他感兴趣的话题时,他的情绪也缓和了很多。
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始终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耐心地等待孩子的回应,如果有需要,家长可以把这个话题再自然地拉回来。
有一次,我家里亲人两个孩子吵架后,我跟他们讲了小时候我跟邻居小孩,因为跳绳有矛盾,打架的事。没想到孩子们对于妈妈打架没兴趣,开始追问关于我们那时跳绳有些什么花样,什么规则。聊完之后,我感觉到他们还是有些情绪,就跟他们确认:“现在你们感觉好些了吗?还需要再聊聊刚刚的事情吗?”然后根据孩子的回应,来决定是否需要继续聊。
情感真诚,
如果小时候没有发生过,不要编。
有些家长觉得既然要跟孩子产生更多共鸣,就恨不得自己身上长满了跟孩子类似的故事,需要哪个摘哪个,这其实也没有必要。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情感真诚很重要,编出来的故事,在当下或许会起到作用,但万一哪天露馅了怎么办?
有家长说:“我为了让孩子感受到我的理解,就编了一个故事,但是编完后我就忘了,而孩子牢牢地记得。后来,他说我怎么怎么样,我说,你别乱说,哪有这样的事?孩子又委屈又生气地跟我据理力争,说我是骗子。”
你看,没有解决原有的问题,新的矛盾反而出现了。
所以,如果你没有发生过类似的故事,又特别想更进一步表达对孩子的理解怎么办?
你可以说:“如果是我……我也会……”句式。
“如果是我被老师当着全班同学面批评,也觉得特别丢脸,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就好。”
“如果我被别人抢了玩具,我也会很生气。”
这样,同样做到了,分享自己的同感时刻。
分享同感时刻,是一个增进亲子感情,拉近彼此距离的一个好机会。在接纳与认可情绪后,分享爸爸妈妈自己的故事,让孩子产生共鸣与安全感,进入更深入的沟通,你学会了吗?
博学笃行 厚德弘毅
供稿:徐珍妮
编辑:徐珍妮
一审:宣传组
二审:德育办
三审:校长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