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祛湿,一路踩雷……究竟是哪做错了?

健康   2024-10-19 08:29   北京  


点击蓝字  关注“人卫健康”微信公众号 


在中医理论中,脾为后天之本,同时主气散精、输布津液。脾虚则运化水液能力弱,水液停留在人体内容易让人感觉“湿气重”,此时应健脾祛湿,把体内多余水分排出体外。简单地说,脾就像人体的“抽水机”,把人体内的水抽到应到的地方;若“机器”失灵,则水排不出去,人也像整天泡在水里一样难受。


古语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祛湿,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何为“湿”。


中医认为,湿为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之一,在长夏表现尤为突出。当湿气太过,使人发生疾病时,就称之为“湿邪”。病邪也分阴阳,而湿为阴邪,遇寒成寒湿,遇热则为湿热,侵犯人体易阻遏、损伤阳气,临床症状大多具有沉重感且湿性较黏滞,致病时的表现主要为起病缓、传变慢、病程长、难速愈;湿性还趋下,易侵袭人体腰以下的部位,如水肿多以下肢较为明显。


湿又分为内湿和外湿。内湿,即人体内生的湿,大多数是由于长期或大量食用生冷食物而损伤脾胃阳气所造成的。外湿,则为由外部环境引起的湿气,如淋雨未及时擦干、长时间涉水或水中作业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精神状态、体表皮肤、舌苔及大便等来判断体内是否湿气较重。比如,总觉得困,头像被什么东西包裹着,整天无精打采,容易烦躁;头脸十分油腻,经常长痘,皮肤出现瘙痒或皮疹;再看舌苔,越厚腻,湿邪越严重;还有大便,若不成形,长期便溏,或成形但易黏马桶,这些都是体内有湿的表现。此外,有些人早上起来没有明显水肿,但到了下午小腿肿胀得厉害,体重也有所增加,晚上睡觉又会频频起来上厕所,这可能是由下肢静脉循环不良所致,在女性或老年人中易见,特别是经常保持同一坐姿很少起来运动的人,容易发生下半身水分和废物囤积,引起下肢水肿。

读到这里,您是否对“湿”有点儿了解了?是否觉得避开“雷区”就能免于生湿了呢?可祛湿的“雷区”多着呢!


 雷区1     寒热不分,单纯祛湿

现代人患病病因复杂,如果只是“对号入座”,觉得自己体内有湿,然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山药、薏苡仁(薏米)、莲子、芡实等各种祛湿药熬汤、熬粥、泡茶并先干为敬,那么结果可能是疗效达不到预期,甚至反而产生更多不良反应。

正如上文所说,湿邪易夹寒或夹热,治疗应以“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为原则,再配合健脾祛湿;若不辨证祛湿,则易会雪上加霜、火上浇油,让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甚至使病情加重。


 雷区2     大量运动,排汗祛湿

有人可能会想:汗是体内的水,排出来不就是祛湿了吗?中医认为,汗并不是普普通通由水、氯化钠、尿素等构成的液体代谢产物,而是来源于人体日常饮食经过消化系统加工产生的营养精华,是津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时合理运动、适当排汗的确有助于祛湿,但过度运动排汗后往往会出现乏力、口干等不适,这就是开泄过度、伤精耗气的结果。若自身是脾阴虚,本来体内的津液就少,再大量排汗,只会越来越湿。


 雷区3     一味喝薏米红豆水

这个方子随处可见,但很多人却中招了。

其一,薏苡仁(薏米)味甘、淡,性凉,功善利水渗湿、健脾止泻,可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等,但脾虚无湿者、孕妇忌用。并且,生薏苡仁性偏寒凉,若本就虚寒的脾胃再让阳气受损,那湿邪只会越发严重。就算把薏苡仁炒后减其寒性,仍应适量、适度去使用

其二,我们日常食用的红豆,其祛湿功能较弱,中医常用于祛湿的应为赤小豆,如果选错了,祛湿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且,赤小豆可行津液、利小便,但久服会让人干燥,也就是长期服用容易把体内津液也损耗掉,进而产生不良反应。此外,赤小豆外皮较韧,若直接与薏苡仁同煮,可能把薏苡仁煮到熟透了赤小豆还没什么变化,应先用热水浸泡赤小豆,再去水取渣与薏苡仁同煮,这样营养成分能更充分地释放出来。


 雷区4     肥胖易生痰湿,那就节食、素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很多人在保持优美体态方面,那真的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曾见一减肥餐单中,水果的比重远高于主食,甚至没有主食。这真的有利于身体健康吗?

《黄帝内经》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谷主食才是我们养活自己精、气、神的根本,其他的果、肉、菜都是添砖加瓦,补充其他所需营养物质的。而且,果蔬等素食相对以中性或偏凉性居多,长期坚持素食反而会导致人体寒凉过剩、温阳不足而引发或加重脾胃问题。

因此,要科学减肥,不能本末倒置,适当锻炼配合合理膳食,再调整作息,才是正道。盲目减肥,别说达不到祛湿效果,身体也可能被搞垮。


 雷区5     多吃辣,不怕湿

在一些气候比较潮湿的地区,很多人习惯吃一些辛辣的食物,吃完大汗淋漓的感觉很爽,觉得湿气就与“我”无关了。确实,适当吃点儿辛辣的食物有助排汗祛湿,但其实这只是“治标”。脾就像人体的“除湿器”,脾脏健运,才能把人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因此,健脾才是“治本”的关键。


内容来源: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脾虚就这么补》

本书主编:

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  胡世云

注意:本文封面图片和文内图片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时请注意,避免侵权。

期待您的“分享 点赞 在看”

人卫健康
人卫社坚持“根植卫生健康,服务健康中国”的发展理念,弘扬“传递医学信息、传授医学知识、传播医学文化、传承医学文明”的服务宗旨,致力于服务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和大众健康教育促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