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第十批集采药物公示,和老百姓看病有些什么关系?

文摘   2025-01-24 17:31   重庆  



重庆大学附属沙坪坝医院泌尿外科
董兴有

一、背景概述
第十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简称“集采”)拟中选结果近日出炉,降价幅度创历史新高。本次集采涉及62种药品,覆盖抗感染、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疾病等多个领域,共385个药品中选。结果显示,62个品种平均降价达到78%,其中近半数药品降价幅度超过90%,降价幅度和品种数量均创历史新高。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集采中进口原研药全部退出,无一中标。


二、对医学发展的好处

• 患者受益

• 降低医疗费用:集采大幅降低了药品价格,使患者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治疗。例如,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从限价7.48元降至0.54元/支,降价幅度达99%。

• 提高药品可及性:低价仿制药的广泛供应,使更多患者能够获得所需的药品,尤其是对于一些慢性病患者,长期用药的经济负担大幅减轻。


• 推动行业洗牌

• 淘汰低效企业:集采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淘汰了部分成本控制不好的、规模效应不佳的企业,提升了行业的集中度。例如,一些数十家、百家药企竞争同一个品种的情况,集中带量采购的方式可以陆续把一些竞争力不足的企业逐步排除在外。

• 促进企业创新:集采政策倒逼企业提升研发能力、工艺能力和质量管理能力,推动企业从低效的仿制药生产转向创新药和改良药的研发。


• 医保资金优化

• 节省医保资金:集采通过降低药品价格,节省了大量医保资金,这些资金可以用于支持更多创新药的纳入医保目录。国家医保局连续7年开展医保目录谈判,540种药品纳入医保目录,其中西药451种,外资药占比近50%。

• 提高医保资金使用效率:集采挤出的医保费用主要转化为对更多创新药的支持,提高了医保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率。


三、可能的担忧

• 药品质量担忧

• 低价竞争风险:部分药企为了中标,报出极低的价格,可能导致生产成本难以覆盖,影响药品质量。例如,间苯三酚注射液的最低中标价仅为0.22元/支,业内人士担心这样的价格难以保证药品的生产质量和供应。

• 供应稳定性问题:过低的中标价格可能导致部分药企难以维持生产,出现断供情况。例如,第三批集采品种布洛芬缓释胶囊的中选企业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因集采中选价格太低,导致在山东省未能按协议供应约定采购量,造成药品短暂缺货。


• 原研药市场受限

• 公立医院市场减少:进口原研药在公立医院的供应逐渐减少,患者在公立医院购买原研药的难度增大。例如,辉瑞的类风湿性关节炎重磅药枸橼酸托法替布缓释片、拜耳的阿司匹林肠溶片等都将淡出公立医院。

• 患者选择受限:部分患者对原研药有特定需求,但集采政策导致原研药在公立医院的供应减少,患者只能通过药店或电商渠道购买,增加了购药的不便。


• 企业利润压力

• 仿制药企业利润下降:中标药企虽然获得了市场份额,但中标价格过低,利润空间大幅压缩,甚至可能出现亏损。例如,一些中标药企表示,进入集采的品种基本不指望能赚钱。

• 创新动力不足:部分药企因利润压力,可能减少对仿制药的投入,转向改良药或创新药,但创新药的研发周期长、风险高,短期内难以弥补仿制药市场的空缺。


四、总结
第十批集采药物结果在大幅降低药品价格、提高患者可及性、推动行业洗牌和优化医保资金使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也存在药品质量担忧、原研药市场受限和企业利润压力等弊端。未来,需要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进一步优化,平衡各方利益,确保药品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同时鼓励企业创新,满足患者的多样化需求。



END



泌尿董博士
泌尿系结石,泌尿系肿瘤,前列腺疾病,男科疾病。尿频、尿急、尿失禁、夜尿、尿不尽、排尿困难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