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医院做检查,常常会被叮嘱要“空腹来”,可空腹究竟为啥,具体涉及哪些检查,不少人一知半解。今天,咱们就来详细聊聊“空腹检查”那些事儿。
所谓空腹,通常要求禁食8 - 12小时,禁水4小时左右,这样能让身体处在基础代谢状态,各项指标稳定不受饮食干扰,反映真实健康状况。
首当其冲的便是血脂检查。血脂包含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等指标,进食后,尤其是摄入高脂肪餐食,肠道吸收脂肪增加,血脂水平短时间飙升,像甘油三酯可能升高数倍,让原本正常指标“虚高”,误导医生判断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风险,所以测血脂务必空腹。
肝功能检查也离不开空腹。肝脏是代谢“主力军”,进食后蛋白质、糖类、脂肪代谢活跃,转氨酶(ALT、AST)、胆红素、白蛋白等肝功能关键指标随之波动。吃了油腻食物,胆汁分泌、肝细胞代谢改变,检测时易出现转氨酶升高假象,掩盖肝脏真实病变,影响肝炎、脂肪肝、药物性肝损伤等病症排查。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同样需空腹操作。空腹血糖是糖尿病诊断“金标准”之一,进食使血糖迅速上升,无法体现基础空腹状态下糖代谢水平,干扰糖尿病前期、糖尿病确诊及病情评估。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2 - 3个月平均血糖,虽不像空腹血糖对即时进食敏感,但空腹检测排除近期饮食偶然因素,数据更具参考价值。
消化系统检查,如胃镜、腹部超声(肝、胆、胰、脾)等,空腹不可或缺。胃镜需清晰窥见食管、胃、十二指肠黏膜,进食残留食物渣、胃液分泌改变,会遮挡病变、影响视野,造成漏诊;腹部超声检查胆囊时,进食促使胆囊收缩排空胆汁、储存脂肪消化产物,胆囊壁褶皱、内部结构难辨,胰腺、肝脏也因消化状态改变回声特征,干扰医生识别结石、炎症、肿物等异常。
此外,部分特殊检查如肾素 - 血管紧张素 - 醛固酮测定(评估高血压病因)、某些药物血药浓度监测等,空腹能保障结果精准度。
去医院做上述检查前,前一晚清淡饮食、早休息,检查日按要求空腹,备好食物以便检查后及时补充能量,避免低血糖。清楚知晓空腹检查项目,能让就诊高效、检查准确,助医生“透视”身体真实健康图景,守护自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