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光顾”老年人的隐形杀手——多发性骨髓瘤

文摘   2024-12-12 10:19   河南  


最近,刘大爷腰痛得特别厉害,还伴有头晕、面色发白等症状,他去看了骨科大夫,经过一系列检查,大夫建议他去看血液科。为此刘大爷感到非常疑惑,腰痛为什么要去血液科看呢?原来,老年人出现腰痛、贫血等症状,要警惕血液系统疾病——多发性骨髓瘤。


什么是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恶性肿瘤,由于骨髓浆细胞异常增生伴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轻链(M蛋白)过度生成所致,是仅次于白血病和淋巴瘤的血液系统三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占我国恶性血液病的10%~15%。



多发性骨髓瘤的好发人群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人群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上升。最常发于65~74岁人群,中位年龄为69岁。据临床统计,我国每年新发病例数达2.78万例,以0.8%速率递增,且有年轻化趋势。



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原因


多发性骨髓瘤的病因仍然未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病毒感染、电离辐射、抗原刺激、自身免疫学疾病、饮食习惯、职业环境等因素有关。



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表现


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缓慢,早期无明显症状,易误诊。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进展期患者典型症状包括高钙血症、肾功能损害、贫血、骨痛以及感染等,简称为CRAB(“螃蟹”)症状。很多患者的初诊首发症状不同,在临床易被误诊,通常因骨痛就诊骨科、风湿科、疼痛科,因肾功能异常就诊肾脏内科,或因感染就诊呼吸内科、感染科。


骨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尤以腰骶部最为显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压迫脊髓可导致瘫痪。同时,由于正常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及中性粒细胞的减少,导致免疫力下降,患者易发生各种感染,如细菌、病毒以及真菌感染等。贫血的发生与骨髓瘤细胞浸润抑制造血、肾功能不全等因素有关。高钙血症可能导致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增高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肾脏,引起肾功损害,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和急慢性肾衰竭。除了CRAB症状,多发性骨髓瘤还可有高黏滞综合征、神经系统损害、心脏淀粉样变,出现心脏扩大,心功能衰竭、甚至心搏骤停等。



多发性骨髓瘤的相关检查


本病通过血常规、生化常规、凝血功能、血清蛋白电泳(含M蛋白含量)、血清免疫固定电泳、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β2微球蛋白、血清游离轻链以及外周血涂片,可确定是否有异常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


尿液检查包括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24小时尿轻链、尿蛋白电泳、尿免疫固定电泳等,此项检查也很重要,可确定肾脏是否受累。


通过骨髓细胞学涂片、活检病理检查、全身X光片、CT、MRI及PET-CT等明确诊断此病。怀疑淀粉样变性者需要完成腹壁脂肪、骨髓或受累器官活检病理检查。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方法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1

药物治疗


确诊以后,需要使用细胞毒性药物如马法兰、阿霉素和环磷酰胺等,杀死或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摧毁肿瘤细胞,使它降到最低水平,追求早期最大程度的深度缓解,患者才能长期生存;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和强的松,可以缓解症状并控制疾病的进展。


随着医学的进步,新的靶向治疗药物如蛋白酶体抑制剂(如硼替佐米、伊沙佐米、卡非佐米)、免疫调节剂(如来那度胺、泊马度胺),以及CD38单抗(达雷妥尤单抗)等在临床中应用,使得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


2

干细胞移植


这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即便现在新药不断出现,造血干细胞移植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一线治疗选择。自体干细胞移植通常用于年轻和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则适用于复发或难治性患者。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也是复发难治患者的治疗选择。


3

辅助支持治疗


对疼痛明显的患者,需要使用非甾体消炎药或强效镇痛药等适当止痛;对溶骨性骨破坏的患者,可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来保护骨骼;对贫血、肾功能受损或高黏滞血症等并发症的患者,需要采取输血和相应的支持治疗措施。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生活中应注意什么


1.适当活动,防止骨折或复发  走路平稳,穿平底鞋,转身弯腰缓慢,避免负重;下肢严重骨损患者必须使用手杖,脊椎骨或腰痛严重患者使用腰托支撑;睡硬板床;沐浴避免滑跌;贫血患者避免劳累,活动时家人搀扶,防止跌倒。


2.均衡膳食,少食多餐  摄取足够的蛋白质、矿物质(如钙、磷)和维生素D等,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肾功能损害患者应给予低钠、低蛋白或麦淀粉饮食,禁止食用嘌呤含量较高如海鲜、动物内脏等食物,适当饮水,每天尿量保持在2 500毫升以上。


3.勤洗手,保持口腔卫生  传染病流行期间避免到人口密集公共场所,必要时佩戴口罩,预防感染。


迄今为止,多发性骨髓瘤仍是一种不可治愈的肿瘤,需长期维持治疗。期望更多腰腿痛等起病的患者高度警惕多发性骨髓瘤的可能,及时到血液专科就诊,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疗。如此,患者可以少走弯路,获得更有生活质量的长期生存。



作者简介

李晓莹:在读医学博士,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主管技师。广西医师协会第二届血液科医师分会委员。一直从事血液系统疾病的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工作。擅长血液系统疾病的细胞分子检测及诊断。



↓↓↓  每天阅读5分钟,健康资讯一手掌握  ↓↓↓


家庭医学
《家庭医学》杂志是国家卫健委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国家级医学科普刊物,创刊于1985年。2024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科普类)。集科学性、实用性、指导性、趣味性于一体,向千万家庭传授保健养生、防病治病、健康引导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