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公交运营生产革命与创新
汪珏 刘芳
引言
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持续深化国家公交都市创建和绿色出行行动,推动轨道交通、常规公交、慢行交通网络融合发展,不断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着力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方便百姓出行。成都公交集团深化大数据创新应用,紧紧围绕交通结构调整和“智慧蓉城”建设,构建BOCC智慧公交运营调度指挥系统,加快推进标准化建设、强化运营保障、推动运营生产管理体系升级,探索出公交运营生产革命与创新之路。
一、基本情况
随着成都市轨道交通加速成网、共享出行等新模式的不断涌现,城市公交呈现数字化、智能化、共享化、绿色化发展趋势。然而传统的公交运营调度存在经验管理、决策随意、生产安排标准与数据支撑不足,调度系统功能单一、与其他公交信息化系统割裂独立等问题,无法支撑城市公交智能化、数字化的发展要求。2022年成都公交信息化发展进入融合深化阶段,以建设一流公交出行综合服务商、打造一流公交产业集团为战略目标,通过汇聚人、车、路、场、站、环境等公交场景全要素信息资源,加快公交运营调度指挥中心建 设,配套完善公交运营服务标准,强化内部管理机制体制改革提升,系统性推动调度生产的革命与运营创新。
二、运营生产革命的思路
通过建设集综合监测、指挥调度、运营管理为一体的智慧运营调度指挥中心(BOCC),推进客运管理智慧运营体系改革,实现数字化企业管理;同时配套对调度指挥体系进行变革,实现调度组织集约化;依托软件应用、管理前置进行车队管理体系精简改革,强化现场管理;推进制度标准化变革,提高运营管理效能,实现高品质公交服务。
三、革命与创新方案
(一)运营系统由独立向智慧一体化转变
成都公交以“智慧蓉城”为牵引,依托“1+1+5+N”公交一体化平台,打破不同业务及界面壁垒,将大数据、数字孪生与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核心业务有机融合。2022年启动智慧运营调度指挥中心系统建设,结合不同场景大数据支撑应用,系统建立了客流分析、智慧运营、线网规划、经营分析、智慧服务等核心模块,实现运营生产的全要素掌握和全流程管理。逐步推广“自动计划”“自动排班”“自动发班”三大功能,“一键生成”制定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不同客流场景下的行车作业计划,通过人、车、站、线等要素的精准匹配,自动生成排班计划,在正常情况下自动下达调度指令。目前“自动计划”“自动发班”已实现100%应用,“自动排班”功能将在年内逐步推广并实现全面应用。
(二)调度指挥体系从分散到集中的转变
成都公交遵循“集中调度,统一指挥”的总体原则,在集团公司成立BOCC,各营运公司成立OCC(运营调度指挥分中心),将原来分散在线路首末站的调度员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功能集约、调度集中、统一指挥”。一是推动了三级调度指挥体系向两级智能调度模式转变,单组调度车辆由20-50台车提升至150台车以上,调度人员缩减近300名。二是结合调度体系转变,明确工作职责划分:业务部门负责运营方案和标准的制定,OCC负责运营生产调度指令的发布,发现和跟踪运营生产中出现问题的整改情况,车队负责调度指令的执行和落实。三是结合调度系统的完善,从计划执行、车型投放、发车准点等方面全方位加强监管,从而实现精准计划排班、智慧现场调度、高效应急指挥,满足市民高品质的公交出行需求。
(三)车队管理向扁平化现场化的转变
BOCC系统的深度应用,推动了管理效能全面升级,通过数治赋能实现车队管理结构精简,全资运营公司车队数量由45个减少至24个,同时将车队营运、服务、技术、信息等岗位综合化,调整车队管理“坐班制”,加强现场办公,队部设队长1名、管理人员4名,根据线路分布将车队所属线路分为3个片区,管理车辆约100台,每个现场管理团队设副队长1名、管理人员4名。通过车队组织构架调整,管理人员由32名精减至20名,有力改善了车队“人浮于事”、工作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极大地强化了现场管理,实现出车到收车现场管理全覆盖。此外,围绕BOCC建设,强化一线痕迹管理,推出车长助手等小程序应用,驾驶员无需“手写”即可实现签到、三检制、签退等工作流程,通过对小程序信息进行自动识别、自动统计、自动筛选,推动生产办公无纸化转变,数字应用驱动运营管理体系升级。
(四)围绕人、车、线强化标准化体系建设
结合运营系统和指挥体系革命,以效率提升为抓手,强化标准化体系建设。一是完善制度标准,先后制定了《BOCC生产调度工作流程》《BOCC生产计划制定流程》《BOCC生产调度考核标准》《新能源车型投放指导意见》,从线路频率计划、车型匹配、人车排班、调度发班、考核标准等方面形成全岗位、全要素工作标准和流程;二是聚焦效率提升,制定《驾驶员班型指导意见》《驾驶员薪酬指导意见》,激励驾驶员主动选择匹配线路客流特点的班型,通过发挥薪酬“指挥棒”和杠杆作用,推动提升人、车利用效率,驾驶员年均行驶里程增加15%,单车年均行驶里程增加20%。
四、创新公交运营模式
成都公交依托BOCC系统深度分析公交出行数据,研究客流变化规律,推动“轨道引领、公交优先”发展格局,助力“轨道+公交+慢行”融合发展,有力支撑公交运营模式创新。
(一)深入推进“两网融合”
结合缩短公交地铁接驳时间及轨道公交“双同步”要求,一是通过优化线网结构,新开及调整170余条地铁接驳支微线,采用短、频、快运营组织方式,确保线路发班高频稳定;二是优化地铁接驳站点,中心城区“5+1”区域轨道出入口50米范围公交站点设置率达到93%,缩短了市民换乘步行时间;三是通过匹配公交末班与地铁末班通过接驳站点时间,对地铁未覆盖的热力区域主要线路实施延时服务,保障市民的深夜出行;四是利用城市的“金角银边”打造“巴士换乘站”10余个,助力地铁接驳线路运营服务方式从“人等车”向“车等人”转变。
(二)多样化运营措施
通过BOCC系统分析客流OD,筛选出在时间断面、空间断面客流差异较大的线路,通过创新运营组织方式,持续改善市民乘客出行体验,让市民出行需求与运营方式更加匹配。一是在空间客流不均衡性较大的线路上开行73条“区间车”,以“短、频、快”的运营组织形式,方便清波、致强、常乐等社区居民,以及西部智谷、天府软件园等产业园区人群换乘地铁更加快速、高效、便捷,有效缩短了大客流断面的乘客候车时长;二是在站点客流不均衡性较大的线路开行大站快线10条、铃停巴士83条,减少途中停站耗时,为更多跨长距离出行的市民提供“加速度”。
(三)科学调配运力资源
通过出行BOCC系统对工作日和非工作日、高峰和平峰运力差异分析,利用客流时空分布不均产生的富余运力,探索差异化服务产品,提升运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开行通勤巴士定制19条、通学巴士定制92条、旅游专线17条,在高新区天府软件园片区开行无固定线路的优享网约公交等特色线路,满足市民多元出行需求。
五、全面强化入场、充电、运维保障体系
围绕绿色发展和低碳出行理念,全面推动新能源公交车升级迭代,目前成都市“5+1”区域公交车辆已实现全面电动化。为做好全面电动化下运营保障,成都公交按照“以站固网”的思路,依托公交场站,修建充电设施、配套充电服务、打造运维驿站,车辆入场、充电、维保,多维度强化运营保障体系。
(一)加强顶层规划统筹
按照“营运前置、运维前置”原则,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统筹,围绕公交车辆停场、充电、维保需求,制定《全面电动化背景下纯电动公交车停放、充电行动方案》,在场站新建与挖潜、充电桩及运维驿站建设等方面指导集团公司有序推进相关工作。
(二)加强入场保障管理
一是按需加快公交场站建设,已建成奥园、汇泽路、瑞联、新华南、华为等公交场站,加快建设黄金时代、新川等场站综合开发,解决高新南、沙河源、三圣乡等区域的公交入场问题;二是完善场站配套保障,场站内建设充电设备、运维驿站、巴士驿站,实现减空驶、降成本、提效能;三是结合车型结构调整,在商贸城、大源、应龙等既有公交场站利用“金角银边”增加停车容量,有效减少车辆停场空驶。
(三)加强夜间充电管理
依托BOCC系统接入车辆、充电场站实时数据信息,根据车辆排班计划、实时电量自动安排车辆充电,提高车辆充电管理效率。一是制定《全面电动化背景下纯电动公交车停放、充电规划行动方案》,按照“慢充车优先入场、快充车灵活充电”的原则,合理配置车桩比例,为纯电动公交车充电保驾护航,目前长续航车辆夜间充电率已达到90%。二是严格落实长续航车辆夜间充电制度,组建夜间充电团队,最大化利用谷时充电,有效保障长续航车辆夜间充电、短续航车辆夜间补电工作落地落实。
(四)强化运维服务
推进修程修制改革,制定《新能源公交车全生命周期运维技术标准》,精细研究维修需求,优化调整一级维护、二级维护间隔里程,构建以维保中心为主导、以运维驿站为延伸、流动服务为补充的维保服务网络,实现60余处自管场站运维服务全覆盖,基本实现中心城区营运车辆就近开展基础维修保养,将一级维护、新能源电动车“三电系统”维护纳入运维驿站作业范围,一级维护就近作业率达到100%,实现流动服务、夜间服务、巡检服务、闲时服务等供给创新。
结语
成都公交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不断推进公交产业革命与运营创新,不断总结和凝练运营生产管理体系,不断加快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为助力成都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贡献公交力量。
汪珏 成都公交集团副总经理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