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 “赵元任语言实验之星” 评奖工作于2024年11月13日圆满结束,经过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二十多位语言实验专家严肃认真的评审以及评选委员会的认真审议,共评选出6名 “赵元任语言实验之星” 奖,6名 “赵元任语言实验之星” 奖提名奖。
现予以公布,如有不同意见,请提交评奖办公室邮箱:
YRexplinguistics@126.com
“赵元任语言实验之星”奖
姓名 | 成果 | 单位 |
季金鑫 | Age Effects on Prosodic Boundary Perception | 同济大学 |
黄 婧 | On the two rhotic schwas in Southwestern Mandarin: when homophony meets morphology in articulation | 台湾清华大学 |
谢桐同 | Articulation Assessment for Tongue Cancer Patients: Using Consonant Production Performance to Capture Speech Deficits | 深圳大学 |
孙会 | Influence of stroke-order learning on Chinese character recognition amo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 天津师范大学 |
翁毅 | The development of audiovisual speech perception in Mandarin-speaking children: Evidence from the McGurk paradigm | 香港理工大学 |
张惋瑜 | Brain potentials reveal how emotion filters native language access when bilinguals read words in their second language | 南京师范大学 |
“赵元任语言实验之星”奖提名奖
姓名 | 成果 | 单位 |
赵信娴 | Aging affects auditory contributions to focus perception in Jianghuai Mandarin | 同济大学 |
党钦普 | Processing negative emotion in two languages of bilinguals: Accommodation and assimilation of the neural pathways based on a meta-analysis | 北京大学 |
李璐妍 | 基于音高线索的普通话对比焦点感知研究——以阳平、去声为例 | 南开大学 |
蒋宇涵 | 汉英孤独症儿童心理状态词产出的语料库对比研究 | 同济大学 |
康璇 | 汉语语素的语法类别效应——一项对真词和假词的对比研究 | 南开大学 |
薛仅一 | Reading Chinese but with Korean in mind: ERP evidence for nonselective lexical access in sentence reading | 复旦大学 |
“赵元任语言实验之星”奖
获奖者简介
01
季金鑫
季金鑫,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2022级硕博连读博士生(导师:杨小虎教授),自2023年9月起参加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双学位项目(导师:彭刚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语言学和实验语音学,在《Psychology and Aging》《汉语学习》及《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等SCCI、CSSCI、CSCD收录期刊发表论文。曾获校级优秀毕业生、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及香港博士研究生奖学金(PGS)。
成果的创新和贡献:
《Age Effects on Prosodic Boundary Perception》研究指出,以往在心理学和医学领域中,关于老年人韵律感知的研究多将语言韵律视为整体,缺乏对不同韵律线索的分析。基于现有韵律理论和语音实验范式,该研究通过控制影响汉语韵律边界感知的三个主要线索,探索了老年人的语音感知机制。研究结果支持“冗余信息假说”(the redundancy hypothesis),表明相比单一线索,多个语音线索的结合显著提升了老年人的语音感知水平。此研究基于实验语言学,并融入心理学和医学的相关背景知识,发表在《Psychology and Aging》期刊。该期刊为美国心理学学会(APA)旗舰期刊,属中科院老年医学及心理学双一区和JCR心理学及老年医学双一区,具有国际影响力。该期刊主编Elizabeth Stine-Morrow引用并积极评价该研究,认为其利用汉语特点揭示了老年人的韵律感知机制。研究聚焦于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老年人语言现象,其方向契合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战略。
02
黄婧
黄婧博士,毕业于台湾清华大学(导师:谢丰帆教授),现任澳门城市大学助理教授一职。
黄婧博士的研究范围包括实验语音学、历史语言学、音系学等。黄博士目前专注于西南官话语音的研究,利用电磁构音仪和超音波技术,深入探索发音过程中舌头的动态变化,从构音的角度观察并探索西南官话中的语音音韵现象,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并多次参加国内外的语音学顶级会议,如,国际语音科学大会(ICPhS)、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年会(IACL)、国际语音通讯大会(INTERSPEECH)等。
成果的创新和贡献:
本文运用电磁构音仪与超音波技术,深入探讨了西南官话中的两个卷舌元音——功能语素儿尾(如“把把儿”)与纯粹卷舌元音(如“儿子”)。此前,语言学界鲜有从构音机制层面对此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发现,无论是儿尾还是卷舌元音,发音时均呈现独特的拱形舌位特征,且未观察到北京话和东北话中常见的舌尖上扬或舌体后缩动作,凸显了西南官话在儿化构音上的独特性。
对比分析显示,尽管儿尾与卷舌元音听觉上差异细微,但在声学参数与构音细节上存在显著差异。唇部动作在区分这两类元音时尤为关键,发卷舌元音时唇部动作更为显著。此外,儿尾与卷舌元音在西南官话中呈互补分布,为理解其语法与音系功能提供了新视角。
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西南官话r音现象的形态诱发构音变化,并强调了发音经济性原则在限制发音变异中的作用,解释了为何西南官话中这两个r音表现形式未出现传统卷舌音变体。这些发现丰富了汉语方言构音学研究,为探索语言变异与演变的经济性机制提供了实证依据。
03
谢桐同
谢桐同,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师从陆烁教授。研究领域为神经语言学、病理语音学、社会语音学等,现侧重研究特殊人群的语音产出与感知的相关机制。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汉语语言学》等国内外知名期(集)刊与O-COCOSDA、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等国内外知名会议。
成果的创新和贡献:
基于汉语语言学、语音学的知识,为舌癌患者构建了一套构音快速筛查评估量表,不仅刻画了舌癌病人术后的辅音特征,揭示了病理损伤与辅音构音障碍高度相关性,还有望为制定舌癌病人构音的有效康复方案提供语音学意义上的参考。此外,该量表未来可推广到其他类型的构音障碍精准评估。该研究与中大附属口腔医院相关团队合作完成,亦体现了新文科的要求。
04
孙会
孙会,2023级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博士研究生,师从于秒教授。孙会专注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与加工、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等领域的研究,致力于探索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并研究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提高汉语教学和学习效率。
成果的创新和贡献:
本研究采用自主开发的计算机辅助笔顺学习系统,深入探讨了笔顺学习对汉语二语学习者汉字识别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学习正确笔顺有助于汉语二语学习者形成并巩固高质量的汉字正字法表征,尤其对高复杂度汉字正字法加工的作用更加凸显。进一步,正确笔顺学习所带来的高质量正字法表征驱动学习者更好地建立正字法-语义联结。更重要的是,在一周后的延迟测试中,正确笔顺的促进效应仍然存在,这一结果首次为学习正确笔顺促进汉语二语学习者汉字字形和语义的长时记忆保持提供直接证据。此外,本研究创新性地引入了随机笔顺条件,排除了动画动态信息的干扰,更准确地评估了笔顺的作用。
本研究揭示了笔顺对汉语学习者汉字习得的促进效应,为加强汉字的笔顺教学提供了实证支持。同时,本研究的发现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对汉字加工和学习机制的深入探索将对提高汉语教学质量产生积极影响。
05
翁毅
翁毅,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系神经认知及病理语言学专业在读博士生,导师为彭刚教授。此前于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取得文学学士学位,后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取得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博士期间曾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言语-语言-听力系访问学习。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语言发展及言语感知,研究成果见于国内外学术刊物。
成果的创新和贡献:
《The development of audiovisual speech perception in Mandarin- speaking children: Evidence from the McGurk paradigm》一文发表在了《Child Development》杂志上,主要研究了普通话儿童视听言语感知发展的轨迹。文章通过跨年龄段的研究,探讨了3岁至4岁、5岁至6岁、7岁至8岁的儿童以及成人在面对视听一致与不一致刺激时的表现差异。研究使用了McGurk范式,这是一种探讨视听整合的实验方法,通过考察视听不匹配的情况来观察个体如何处理这种视听冲突信息。本研究结合文献,对比了不同言语背景下儿童视听言语发展的差异,发现普通话使用者基于McGurk范式的视听整合发展模式,不同于母语为日语的儿童,也存在如同印欧语系儿童的发展性转变,且发生时间节点更早,这既填补了普通话背景小孩视听整合发展性研究的不足,也进一步丰富了儿童视听整合的发展轨迹受到语言文化背景调控的理论。
06
张惋瑜
张惋瑜,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22级博士生,导师为张辉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神经语言学,研究兴趣为汉语句子加工的神经机制、汉语二语习得、情绪与双语的交互、语言理解与具身认知等领域,擅长脑电信号的采集与分析、心理学实验的设计与统计分析及数据可视化。目前在Cerebral Cortex, 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等国际期刊以一作身份发表研究论文3篇,1篇论文在Cognitive Linguistics期刊修订,并获得了2023年博士学位论文优秀选题资助计划、2024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的资助
成果的创新和贡献:
该报奖成果在全面回顾双语词汇加工领域的研究背景的基础上,以选择性/非选择性词汇通达的前沿理论问题为核心,对Wu & Thierry (2012)的研究结果进行了进一步深入分析,提出了创新的研究问题与假设。研究运用ERP技术,通过操纵情绪词呈现的位置探究了情绪效应抑制母语自动激活的时间机制,该成果发现负性情绪并非在线抑制母语的自动激活,而是延迟发生,反映了词汇理解中情绪自上而下的抑制控制作用,为理解双语者在不同情绪条件下的语言加工机制提供了创新的视角和实证依据,也拓宽了情绪与语言领域中的双向研究范畴,为二语词汇学习、记忆等领域的深入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
“赵元任语言实验之星”奖提名奖
获奖者简介
01
赵信娴
赵信娴,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杨小虎教授)。同济大学言语-语言加工研究中心成员,新加坡国立大学双语与语言加工实验室访问学生。曾参与多项国家级和教育部社科项目,担任CSSCI期刊审稿人。研究方向为心理语言学,旨在利用跨学科的方法考察老龄化对语言韵律加工的影响。目前已在语言学、心理学、声学及言语病理学领域内的SCI/SSCI/CS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篇;多次参与领域内高水平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获第十四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优秀学生论文三等奖。
成果的创新和贡献:
该研究是领域内对声调语言中焦点感知声学线索和听觉贡献的初步尝试,揭示了老龄化对声调语言韵律加工过程中的自下而上处理机制的具体影响。焦点韵律加工能力在成年期呈现出渐进式而非突变式的下降模式。音高线索是感知焦点韵律的关键线索,在老年人中尤为明显。心理声学能力在预测年轻人和中年人的加工表现方面作用有限,但是对老年人而言,频率调制处理能力越好,焦点加工准确性也越高。研究结果为开发提升语音加工能力的训练方法提供了潜在思路,研究范式对于探索不同特殊人群语音感知能力缺陷的潜在自下而上机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02
党钦普
党钦普,博士,目前就读于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硕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师从郭桃梅教授。研究领域主要涉及情绪词汇处理和语言控制的脑机制,已在多个学术期刊上发表关于双语情绪加工及执行功能的相关研究,具备脑电、磁共振成像和经颅直流电刺激等技术的应用经验。
成果的创新和贡献:
双语情绪加工的脑网络机制:首次探讨了双语者在处理负面情绪词汇时的大脑网络机制。通过坐标基础的元分析,确定了涉及负面情绪词汇加工的关键脑区,揭示了双语者在两种语言中处理消极情绪的神经同化和适应现象。
方法创新:开创性地使用元分析确定的客观脑区作为ROI,构建了双语者在第一语言(L1)和第二语言(L2)处理负面词汇时的脑网络,并采用扩展统一结构方程模型(euSEM)对这些区域的有效连接进行了分析。这一方法为双语情绪加工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技术手段。
理论贡献:研究揭示了两种语言中消极情绪脑网络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为双语研究领域中的同化和适应理论提供了实证支持。同时,构建的双通路脑网络模型对现有消极情绪双系统神经框架理论进行了重要补充,拓展了该理论的应用和解释范围。
03
李璐妍
李璐妍,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实验语音学,导师为温宝莹教授。曾参加第十五届中国语言学学术年会并宣读论文、参加2023天津市语言学会年会并获学生组论文三等奖。2024年9月在《实验语音学》发表文章《基于音高线索的普通话对比焦点感知研究——以阳平、去声为例》。
成果的创新和贡献:
本文以音高为主要着眼点,同时将调类、位置因素考虑在内,运用多种量化指标,考察了普通话对比焦点的感知情况,是对韵律焦点感知情况综合的、定量的研究。学术思想上,文章将语言连续统法则贯穿于实验设计与分析讨论,在刺激音连续统中设置了十个步长,以保证考察不同条件下对比焦点感知的边界,以期从连续性当中发现同一性和差异性,找出阈限;研究方法上,本文使用了全新的脚本,实现了在不改变基频曲线走势情况下,对原始语料的音高进行单独调节,调节方向包括正反两种,以便同时考察除音高外其他韵律线索在对比感知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与音高组实验结果互为对照,增强了结论解释力。
04
蒋宇涵
蒋宇涵,女,1999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为王婷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语言学,主要研究孤独谱系障碍(ASD)儿童的语言发展障碍,特别关注孤独谱系障碍儿童在语言理解和产出方面的特点。作者已发表SSCI论文一篇(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Disorders,Q1,IF=1.8)和A类CSSCI论文一篇(《外语教学与研究》,IF=2.16),曾获International Postgraduate Roundtable and Research Forum cum Summer School (IPRRESS)2024最佳论文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同济大学校内赛银奖、同济大学第九届“卓越杯”暨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中南大学优秀毕业生等。
成果的创新和贡献:
本文创新性地对比分析了汉语和英语孤独症儿童在自然语言环境中的心理状态词使用,发现两者在欲望和感知类词汇使用上相似,但在情感和认知类词汇的使用上存在差异。汉语孤独症儿童的情感和认知状态词产出更依赖父母的语言输入,而英语孤独症儿童的依赖程度则较低,因此不同文化背景可能影响孤独症儿童词汇使用。研究探讨了先天因素与语言输入的共同作用,深化了对孤独症儿童语言发展的理解。
05
康璇
康璇,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现于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导师为夏全胜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心理语言学,曾受邀参加IACL-29、IACL-30、CIEL-14等会议。
成果的创新和贡献:
《汉语语素的语法类别效应——一项对真词和假词的对比研究》,探讨了语素语法类别及组合概率在词汇识别中的作用,深化了对汉语词汇加工机制的理解,还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参考。本文通过心理学实验,探讨语素语法类别对词汇加工的影响。作者不仅关注到了语素语法类别这一既有因素,还创新性地引入了“组合概率”这一概念,揭示了语素之间的组合情况在词汇加工中的重要作用。作者通过两个实验,分别对比了不同语法类别的语素组合(NN 和VN对比,NN 和 AN对比),并严格控制了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如语素频率、笔画数、家族大小等。这一实验设计确保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这一发现不仅补充了现有词汇加工理论的不足,还为理解汉语复杂词汇结构提供了新的视角,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和理论贡献。
06
薛仅一
薛仅一,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硕博连读研究生,复旦大学现代语言学研究院徐坤宇课题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语言学、双语心理表征、汉韩语言对比。
成果的创新和贡献:
参评成果题目为“Reading Chinese but with Korean in mind: ERP evidence for nonselective lexical access in sentence reading”,于2024年9月在国际双语认知领域顶刊《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接收发表。针对句子阅读时双语者词汇通达是否具有语言选择性的理论争议,该研究运用事件相关电位(ERP)脑电技术,通过对N400和P600/LPC成分的分析,发现了韩汉双语者在阅读汉语句子时,仍会激活有汉字对应关系的韩语单词表征,支持了句子语境中仍存在非语言选择性词汇通达的观点。基于汉韩双语独特的交互激活模式,该研究还对双语交互激活模型BIA+进行了进一步的延伸补充,提出双语的交互激活还有可能通过语言间共享的语素表征实现。
编辑:徐怡雯
往期精彩:
Elinguistics
欢迎各位访问《实验语言学》官网
http://www.exp-linguistics.com/
可以浏览最新期刊或过往期刊;
欢迎各位踊跃为《实验语言学》投稿。
关注我们
实验语言学Elinguistics
刊物推广|沙龙预告
好文推介|学术交流
点击“在看”,将好内容推荐给更多的人